发信人: sms163dotcom(雨人)
整理人: marco_0708(2004-04-26 09:36:11), 站内信件
|
可以留意其中一段:
后来8月《大只佬》的例子,更值得我们在这课题上作进一步的思考。想不到以前我们担心港产片在台湾上映的问题,在内地反而遇上更大的扭曲限制。本来在两地上映都要面对配音的影响,除了难保传神外,更严重的是随时会有人把内容更动,破坏了作品的艺术世界,过去《枪火》的台湾配音版就出现以上的问题。想不到这次《大只佬》继《无间道》要修改结局的安排后,更加变本加厉被大幅删改剧情,内地版定名为《大只佬有大智能》,竟然只有84分钟,足足少了8分钟之多!
究其原因,是因为内地的电影审查机构认为港版的“前世业影”主旨,有宣扬封建迷信思想之嫌,所以在内地版中刘德华帮张柏芝的动力,只是她像小翠的“爱情”力量。而内地版也没有张柏芝见到汤宝如断手的一幕,于是也无法证实大只佬预言的真实性。这正是我们一直挂在口边的忧心,《大只佬》以这样支离破碎,甚至有违导演用心的版本在内地上映,除了经济上的得益外,对整个创作班底都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讽刺的是,这正是拖垮港产片北上的最大危机,当大家以为CEPA后的港产片在内地大有前途,想不到乃加速自掘坟墓之举。是的,不要以为内地的观众是白痴,一旦看得不是味儿,便会赶快离场。除了少数的影迷外,又有多少人会认真找回原版来对照比较呢?
原文:香港电影的新危机与期待
香港电影面临的种种危机早已令人触目惊心,去年下半年的CEPA条款似乎为香港电影工业带来美好的前景。但是,半年过去了,从电影创作的角度而言,这项条款不但未能重塑香港电影的辉煌,反而在某种角度上束缚了电影人的想象力,汤祯兆为此有专文来分析。
另外,四月份的香港国际电影节,早成为广大影迷们翘首以待的电影盛会。这里没有星光灿烂的明星踏彩而过,却有影痴才能深深体会到的影片。已经进行到第二十八届的电影节提供了丰富的土壤,香港电影的不振,应该的反思。
当2003年大家都在谈论CEPA对香港带来经济的正面作用,我则对电影更为关心,但一旦细看优惠条款,登时又不禁有一点保留。当然如香港与内地合拍片可作“国产电影”看待,以及香港电影可以“进口电影”的身分在国内上映(2003年不少港产片均仅以DVD形式攻入国内市场,如《无间道》及《PTU》等),都是一些正面扩宽市场的改变。但我最怕见的是针对创作上的限制,如规定电影故事内的情节及主要人物必须与内地有关,这一点对编剧只会有百害而无一利。
7月的《新扎师妹2》正好是取悦国内市场的代表作,胡乱加插国内的片段,简言之可用难堪入目作概括。片中在上海的追逐,完全纯以胡闹为务,把第一集所建立出来的口碑也一扫而空。这种为求达标而不择手段,甚至不理会故事内容发展是否合乎情理的安排,正好代表了本地电影业创作人本末倒置的心态。
本来和内地有关可以是一中性的条件,但有问题的是大家争风去迎合新变,由是才会出现上述的情况。但以香港人做甚么都爱一窝蜂的习惯来说,后果亦教人绝不乐观,于是CEPA带来的契机,反而会催生出内容一统化的负面作用。尤其是如果我们放弃了对香港敏感观众,及本地化的地道色彩,则港产片还有多少港产成分,实在令人怀疑。其实早在2月的《老鼠爱上猫》已可见到那种刻意向内地市场靠拢的倾向,但它本质上仍保留以刘镇伟为始作俑者,把古装片以不正常的戏剧处境去处理,而改以不古不今配上脱离处境作演绎风格。当然其中成功的例子不多,除了刘镇伟外,杜琪峰于《钟无艳》中也同样可以个人的功夫,去牢牢控制各部门,令作品不会失控。陈嘉上执导的《老鼠爱上猫》却明显有不知所措之感,但撇开作品的水准不谈,那至少仍是一重港产片的标记显示,不致于完全丧失了地域的身分。
而在7月的《炮制女朋友》中,我们终于看到教人心慌的变化面貌。首先,它正是我曾提及完全以国内市场为中心的新一类作品,我们有时会简称为“新埠片”。顾名思义,“埠片”就是以卖端口为主导的作品,当香港仍在稳执亚洲影业牛耳的年代中,时常要生产大量并不会在港上映的“电影”,到东南亚市场以应所需。而“新”就是指新一浪的“埠片”目的地,已由东南亚改为中国内地,而《炮制女朋友》则可称为彻头彻尾百分百的“新埠片”,因为连在香港上映的版本也是干脆重新配上广东话发行,可见市场上完全以内地作优先考虑。
另一有趣的角度,是它也摆脱了两年前《少林足球》对国内的潜藏恐惧,而把一切从阴影中拉回至意识状态,去正面审视由“港灿”成为“港脓”的江河日下处境。所以谷德昭不断强调的“香港人,唔衰得!”(注:粤语,意为“不能输”),到郑伊健为保工作而扮猩猩向旧女友求助,皆反映出港人自信崩溃下的失神状况。在电影的文本中,《少林足球》强调要相信自己杀出血路,但《炮制女朋友》则透过郑伊健向赵薇学习才可翻身,其中正好也曲折地反映出幕后创作人对香港人于这数年来的身分地位转变思考。
后来8月《大只佬》的例子,更值得我们在这课题上作进一步的思考。想不到以前我们担心港产片在台湾上映的问题,在内地反而遇上更大的扭曲限制。本来在两地上映都要面对配音的影响,除了难保传神外,更严重的是随时会有人把内容更动,破坏了作品的艺术世界,过去《枪火》的台湾配音版就出现以上的问题。想不到这次《大只佬》继《无间道》要修改结局的安排后,更加变本加厉被大幅删改剧情,内地版定名为《大只佬有大智能》,竟然只有84分钟,足足少了8分钟之多!
究其原因,是因为内地的电影审查机构认为港版的“前世业影”主旨,有宣扬封建迷信思想之嫌,所以在内地版中刘德华帮张柏芝的动力,只是她像小翠的“爱情”力量。而内地版也没有张柏芝见到汤宝如断手的一幕,于是也无法证实大只佬预言的真实性。这正是我们一直挂在口边的忧心,《大只佬》以这样支离破碎,甚至有违导演用心的版本在内地上映,除了经济上的得益外,对整个创作班底都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讽刺的是,这正是拖垮港产片北上的最大危机,当大家以为CEPA后的港产片在内地大有前途,想不到乃加速自掘坟墓之举。是的,不要以为内地的观众是白痴,一旦看得不是味儿,便会赶快离场。除了少数的影迷外,又有多少人会认真找回原版来对照比较呢?
去到10月的《豪情》(注:内地片名为《天罗地网》),它在内地竟然完全以另一个故事情节来重构内容,我不知道那是创作人的自我调节还是因外力的影响,但恰好挑起将来于内地及香港之间对谈交流上的困难。举例说来,如果《豪情》因三级镜头而作审查,那正是我觉得电影中最难看的地方,其中的床戏拍得尤其失色,特别是周丽淇与古天乐,以及何超仪和陈奕迅的两场,充分反映出香港演员的专业性仍大有疑问。两人的左遮右掩,把“小姐”及“骨女”的角色,演绎得甚为难看,坦白说我觉得幕后人早知她们放不下道德包袱,则应干脆把两场戏删掉,免得破坏作品的流畅度。
而且其中为“肥龙”及“骨精强”两位风月版的传奇写手重新包装,或多或少都难以避免一定程度的美化成分,否则很难令观众对两位男主角有认同感。现在作品中选择以“纯情”作为救赎,把两人写成为不嫖专一的好兄弟,反而更透过办色情杂志得到人生的启发,古天乐急于去打救火坑中的女孩(周丽淇),而陈奕迅亦由何超仪身上得到性的启蒙。坦白说,当中的安排都颇为天真,加上由始至终都没有处理到一个关键问题——他们为何要办色情刊物?所以到最后安排陈奕迅到台湾当电影杂志的编辑,忽然之间的文化性转向便教人摸不着头脑。正因为事事要从美化角色的考虑出发,于是离不开如《性书大亨》的逻辑──透过轻描淡写交代主角一些放肆的行径,来作为一重曲折的歌功颂德铺述:有义气、爱情专一、英雄气慨等等。但在内地的李修贤“缉匪版”中,以上的意识已荡然无存,那么我们究竟应如何展开讨论?
踏入2004年的2月,我们看到《花好月圆》及《大城小事》,它们干脆把和港产片的表面血缘痕迹抹清,好作划清界线——这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不,至少对我来说,它代表港产片身分的加速丧失。我想在未来的日子中,除了贺岁片作为港产片特定的类型外,其它的本土特色只会一步一步被磨蚀。我们既有《大只佬》被内地电检重创的前车,亦有《豪情》完全拍出另一个故事版本的投城举动,大抵足以说明在市场严重不平均的发展趋势下,往后的电影只会以内地市场为首要的考虑对象,其次才到香港观众的反应。所以一些太“地道”的风味,又或是一些太出轨的意识,总之预算内地市场所不能接受的素材,相信从一开始便会胎死腹中。
编者注:CEPA是《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英文简称(CEPA),为促进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经济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加强双方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经贸联系,双方于2003年6月29日在香港正式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复活电影节
在4月的“复活节”,光影汇聚的氛围浓罩整个香港。长达十六天的电影盛会,令影痴们足以饱尝一顿触动心灵的文化盛宴。
由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办的第 28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今年将继续成为影迷的嘉年华。放映来自40多个不同国家,近三百部不同类型的电影作品,电影节秉承一贯推广电影文化的宗旨及使命,向 香港市民介绍世界各国精彩多姿的电影。
多部享誉国际的作品也会在今届电影节放映,如由伊莎贝·雅珍妮及谢勒·迪柏度主演的史诗式闹剧《乱世情花》;刚夺本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及去年康城影展最佳剧本及最佳女主角奖的《蛮夷美利坚》;贝托鲁奇罔顾道德防线的新作《戏梦巴黎》;吉士 ?云辛引起极大争论的校园血腥惨剧《大象》等等。
更有多出由一级人气偶像参演的新作,包括由日本人气偶像田中丽奈及妻夫木聪主演的青春励志言情片《日出前向青春告别》;由 姬丝汀娜·丽芝及《美国处男》杰逊·碧士担纲演出、 活地·阿伦执导的阿伦招牌式自嘲新片《活得比你好》 ;桂莉芙·柏德露挑战演技极限的新作《篇篇情意劫》;日本人气偶像团 V6 参演Sabu新片《沙煲英雄》;型男浅野忠信更有两出新作,分别为黑泽清导演的《镜花水母》及由 《 69两头勾》云坦拿域安执导、杜可风摄影的《宇宙只有我和你》等,都是迷哥迷姐引颈以待的作品。
每年电影节更精心设计多项专题及特辑节目,今年当然也不例外。本地方面有《焦点美指:张叔平》及《“同一天空下——热爱演绎爱”怀念张国荣与梅艳芳》特辑。此外有近年成为全球新焦点的《阿根廷新电影》及韩国广受争议的《焦点导演:金基德》。非主流的专辑有《史丹·布力奇治纪念特辑》及《彼得·寇贝卡:电影是什么?》。彼得·寇贝卡更会亲自来港向大家介绍他的毕生杰作。回顾一代大师的作品,我们为你带来《喜剧之王——刘别谦》及《清水宏101年纪念展》。每项专题都份量十足。
电影是胶卷内的光、影活动纪录。《千娇百媚:林黛小辑》及《小说·戏剧·文艺片》带你穿越胶卷的平面空间,重踏昔日的足迹。
本届开幕电影分别有由香港导演许鞍华执导的新作《玉观音》及中国第五代女导演李少红的《恋爱中的宝贝》。许鞍华把通俗素材提炼出一个飘零女性在命运摆布下如何安身立命的视野,与她廿多年来的创作一脉相承。《恋爱中的宝贝》更有《天使爱美丽》的特技与剪接班底、叶锦添的美术、小室哲哉的音乐及周迅的突破性演出,绝对不容错失。
颁奖礼之夜将放映法国新浪潮老将伊力·卢马新作《花都无间》,这部有情有义黑白难辨的惊栗片格局作品,果然引证了卢马愈老愈有劲。
闭幕电影方面,分别有台湾蔡明亮导演,获去年威尼斯影展国际影评人联盟奖的《不散》及由法国阿伦·雷奈导演、柯德莉塔图主演的香艳错摸喜剧《严禁嘴对嘴》。而闭幕礼将在 4 月 20 日当晚于文化中心大剧院举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