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oveping(乌昵丫叉)
整理人: marco_0708(2004-03-26 22:35:17), 站内信件
|
很难用准确的词汇来表达看此片时的心情。我想,当所有来自艺术院校的学子,看到影片里那群热力四射的孩子们时,都会和我一样,产生一种莫名的冲动。因为,这正是我们所经历着的、体验着的时光,是我们感受着的情感,因为年轻,我们有了对未来的热切希望,因为希望,我们始终不懈地在追求着成功。
电影学院文学系的苏牧老师在一本书上称,这是他最难忘的电影之一。每当他看到这部影片时,都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慨。这本书的名字叫“荣誉”(本片片名的英文直译)。
从专业角度分析,这可能不是一部出色的电影,它看上去甚至显得有些平庸。因为影片没有工整的叙事、经典的表演以及出人意料的结局……它的缺点似乎太多了。但我们有必要这样苛求吗?那看似凌乱的讲述方式其实就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那朴素的表演其实就是最真实的诚意演出!最后的大团圆结局实际上是导演寄托的美好期望,是我们梦想成真的瞬间……
艾伦·帕克一开始就没打算按照既定的套路来静下心来讲故事。拍广告出身的他一直以来追求的都是一种近乎于韵律式的电影节奏,以发挥电影所特有的功能。动感十足的音乐、奔腾的画面构成了一段青春时光的生动组图,最本色的表演、最靓丽的舞姿让青春无比地夺目、让梦想辉煌璀璨!
从入学考试,再到进入学校里的每一个阶段,最后是那集合了光荣与梦想的毕业演出,电影拍摄得是如此简单,却又是异常得丰富。当一颗颗赤诚之心在艺术的大幕中释放出来的时候,我们体会到的是一种率真的表达,因为青春即是如此,到处散发着激荡的情怀,到处都雀跃不已。在运动的节奏中展现活力,在活力中领悟青春的放纵。
本片可以说是艾伦·帕克一种风格的形成,他在两年后拍摄的《迷墙》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众多在本片里留下的影子,特别是声音与画面的结合,一直以来都是帕克电影的一大特色。《名扬四海》在严格意义上讲并非歌舞片,但却大量借鉴并应用到了歌舞片的拍摄模式,形成了几个活力迸射的“特色段落”。其中对声音的运用更是起到了贯穿整个情节延续发展的作用。同时大量的歌舞场面亦丰富了本片的视听语言,增强了全片的娱乐性。
我们先从开头看起。
影片开场字幕打出后,声音为完全静止;接着画面淡入到一幅画像,镜头又由这幅画像慢慢下摇到一名学生的面部特写上(焦距也在变化着,先前占据整个银幕的巨大画像在全景看时其实只是一个点而已),他正在朗诵;随后镜头推到人物的面部大特写。我们从这位学生的眼中看到的是一种带着一点羞涩、又充满了希望的情感表现,那洁白的面孔和那瘦削的面庞让我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一种期待与渴望之感。影片的第一个镜头用一幅肖像画同另一幅“肖像”联系到了一起,一种崇高的荣誉感便油然而生。接下来的第二个镜头中,一位老师正坐在台下认真地聆听着这位腼腆男生的朗诵。就在这时候,这位男孩却忘了词,台下的老师鼓励他继续,在调整一阵后,男生又亮起了嗓门,继续念了下去。当男孩结束之后,还面露羞色地说道:“对不起,可能我太紧张了,忘了几句词。”老师很简单地回答道:“没有关系,你念得非常好。”看到这儿,我已经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因为曾几何时,我就像这位腼腆的男孩一样,坐在老师面前,开始着自己寻梦的轨迹……在这一刻,承载了太多的责任感,是对人生的,也是对艺术的。
前面总共约1分钟的开场,以一种相对平静、却又内心刻画丰富的格式展开了。在镜头13时,整个节奏一转,一名敲锣的考生将左右手的两扇锣重重地敲在一块儿,这个具有强烈对比性质的画面标志着整部电影正式进入了“状态”。然后帕克以一连串的镜头表现参加艺术考试的各科考生,在最后一个画面上出现了“入学考试”的字样,由此展开了影片的第一个环节。下面的一段是以一种明快、诙谐的进展方式表现了入学考试中几个叫人回味、又令人忍俊不禁的插曲式段落。在开场一段的最后出现的则是一位腼腆的小女孩,画面在此时极尽渲染了小女孩母亲的心理感受,给了这位母亲不少特写镜头。从她那溢满泪水的眼眶里,我们明白了天下父母心原来都是一样的,仿佛看到了那成千上万在考场外焦急等待的父亲、母亲,他们为了他们的孩子能够圆梦,做出的几乎比孩子们付出的更多。当我们看到那些伟大艺术家们高昂地站在舞台上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却在某一个地方默默地看着自己的孩子,默默地倾听着万众的欢呼,默默地接受着这份来自儿女的荣誉……就像那位名叫杜瑞丝的女孩的母亲一样,热泪盈眶、激动不已。
在考试与上学中间联系的是领取通知书一段。这一段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兴奋、光荣、坎坷似乎都在这个时候得到了升华。当他们得知自己获得录取时、当他们向同伴炫耀时,当他们踏上艺术之路时、当他们的照片被人踩在脚下时——梦想的起点是如此美好,又是如此痛苦,人生的第一步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给人带来的却是无限的唏嘘与感慨。
剩下的是便是这些热血少年表演的舞台了,摄影机以一种凝视的态度把一切尽可能客观地记录了下来。影片以学生在校每一年的时间来划分段落,以几位主要演员的生活、成长、学习历程为线索,贯穿于整个情节之中,人物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内置于台面之上,并通过一系列的外在化表现方式将他们各自的个性特征展露出来。帕克的意图就是让我们近距离地了解这些孩子,体会着他们人生路上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每个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特征,有热切的一面,也有畏缩的一面,但影片总是在想尽办法把一种欢快、蓬勃的气息赋予这些孩子,让他们用自己所衷爱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与此同时,也没忘记用足够的篇幅去展现他们的心理状态,描述其内心的喜悦与辛酸。但比较可惜的是,影片由于要保持整体上的热烈气氛,而未深入传达人物内心,只是利用对话或是行为等较为肤浅的方式加以表现,使得银幕里的人没有同银幕外的观者产生互动,观众更多时候只是感受到了影片整体气氛的渲染,也就是说,仅是在观看,而非是与影片一起,展开想象,进行创作,这不能不说是本片的一大遗憾,如果影片中能多些像喧嚣街道与人物孤寂内心的对比镜头,相信会更好些。
不过,本片最大的亮点还是音与画的结合。相对于缺少头绪、略显杂乱的剧情来讲,视听所带来的刺激成为了吸引观众的最大“卖点”。这亦是艾伦·帕克电影创作的风格之一。在前文中提到,《名扬四海》一片是一部带有强烈歌舞片类型倾向的电影,它的风格便是一种与歌舞片极为相似的风格特征。
影片的主题之一便是奔放的青春,那么,影片就得在任何时候都要表现出足够的动感与活力。于是,我们看到了影片中精心编排出的舞蹈。而在这些舞蹈段落中,躁动不安的人群又成为了一系列热舞场景的中心环节。但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场面,并不是像老式好莱坞歌舞片里所表现的那样,认为雕琢的痕迹那么多,而是非常地散乱,每个人都在其中体现着自己的独特个性,这些不同个性又汇集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群图,显得热情昂扬、活力四射。机位的选择和拍摄角度、方式的灵活变通也给了这几场歌舞戏以巨大的表现空间。画面由特写到全景,不一而足,把所有人都调动了起来,采用多机拍摄,力求空间整体的统一和演员表演的连贯。另外一点便是,帕克有意将舞台空间延伸拓展,从学校食堂到马路中央,从室内到室外,从校园到公共场所,这都没有受到“舞台”的约束。在编导看来,世界就是这些孩子的舞台,无论是什么地方,只要有节奏,只要有空间,他们便可肆无忌惮地展示自己的身资,荡漾着自己的激情。导演也没有让这些空间出现一点空白,到处是运动不止的人群,整个银幕仿佛是被这股激情填得满满的。
在摄影和剪辑上的风格特征更为明显,在多数场景(尤其是舞蹈场景)的拍摄上,影片采用了不同位置、不同角度的多机拍摄,强调空间整体及大环境中的个体。在表现人物个体时,一般情况下用到的都是平视角和仰角拍摄,极少用高角度;在动作强烈的戏份中,则多利用中景和特写,把人物心理和动作结合起来。摄影机的运动幅度是很小的,往往只是轻轻一晃或者是一摇,几乎没有长镜头;而整体的动态感则交给了影片的剪辑来完成。客观地说,剪辑的大范围使用是这部影片显得浮躁、空洞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我们也不可忽视了剪辑在这部影片里的重要作用,它甚至成为了整个电影格式的主导组成部分。剪辑不但是连续故事的主要因素,而且起着引领影片节奏的作用。片尾毕业演出的段落中,剪辑和画面、音乐相互结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全段长约5分钟,共115个镜头。在此段开始的两分多钟时间里,表现的是几位毕业生演唱歌曲,从器乐伴奏到第一个人开始演唱,然后第二名、第三名接着唱,这几组镜头的剪辑相对较慢,其中由乐队转至演出厅全景、由主唱可可转到蒙哥马力演唱的镜头分别持续了16秒和43秒!这两个镜头加在一起就占整个段落的五分之一!前两分钟共用去了23个镜头,占40%的时间里,镜头总量却只占到了20%!其原因便在于这么长时间都只是一种“热场”,声音相对舒缓、和谐,整体气氛亦是平和端重,在镜头处理上多用近景或特写,着重描写人物此时的心态,传达一种情绪化的东西。当镜头23里两位黑人男女歌手唱完后,画面一转,切到锣鼓队,并相应地发出了锣鼓声(与开场时由静转动的场景切换相呼应),这也是一个气氛转换的信号,接着是13个交代镜头,分别介绍了进行乐器演奏的人员,其中夹杂着镜头29的舞蹈人员上台准备摆开阵势的画面。镜头37和29同样角度,画面中的舞蹈起,然后舞蹈成为了叙事的中心,剪辑也变得密集起来,舞蹈环节共用了约40秒的时间,而这40秒里面就包含了31个镜头,可见其动感之强烈。其中又以中景和远景距离拍摄较多,几处运用了低角度拍摄,加上处于背景中的耀眼灯光,一种崇高的荣誉感立即通过镜头建立了起来。随后是全体大合唱,也是收尾的一段。这时画面从特写到近景、再从中景到远景直至全景,变得丰富起来。在表现演出者的同时,亲属、老师也出现在了镜头中。这样整个空间范围里的儿女被摄影机“一网打尽”,剪辑随着音乐韵律和节奏的不断强化,开始越来越快,到结尾时,又是一系列短镜头的中、全景拼接。到了镜头114时,节奏突然放慢,用了15秒的时间展现一个大全景。在最后的镜头115中,指挥大棒一挥,音乐戛然而止,画面淡出,打出演职员名单。综观全程,剪辑运用不但频繁,而且很讲究,空间位置关系总是形成一定的和谐统一,对轴线的把握很是到位,令人由衷地佩服导演艾伦·帕克和剪辑师哈姆林的高超技艺。
声音在影片中被给予了很大的发挥空间和很高的地位,你甚至难以分辨哪些是叙事内的哪些是叙事外的。影片中的声音多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起着提示观众视觉专注的作用。可以这么说,《名扬四海》是一部由音乐引导出画面的电影,声音的节奏、大小往往是叙事变化的起点,尽管它只是渲染环境、表达情绪的道具。电影开场时的声音变化就突出了这一主导动因:由寂静到叙事内的说话声,再逐渐扩展到叙事内发出的音乐声,声音让人一步步地走到剧情当中,迎接高潮的到来。而音桥在这部电影里被当作了一种剪辑工具而反复使用,这大大引起了观众的好奇,去探测下一场的内容,另外也使应片随着声音的流动而发展的主线索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艾伦·帕克把他那极为风格化的视听语言带入影片中,使影片的气氛渲染华彩之至,张力无穷,但也使它看上去就像MTV一样,没有足够的深入刻画,人物的表现主要是依靠演员的个性化表现,少了许多必要的经典元素。
我经常会想,为什么这样一部在电影史上并未留下深刻烙印的电影会给我带来如此的震撼?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自己亲身经历过,因为我不用导演去怎么表达,就可以理解片中人物的所作所为。这是一部属于我们的电影,是艺术人生的启示,也正因为如此,创作者给它取了一个如此之大的名字——《名扬四海》(FAME)。的确,每一位学子都希望得到这样或者那样的成就,希望功成名就、渴求名扬四海。然而,在荣誉背后却是多少艰难!校园之星成了饭店招待、明日之星被骗拍情色写真……荣誉二字实在不容易,对于学艺术的人来说尤其是这样,因为当他们刻苦学习时,浮华与虚荣也会不请自来,成功路上布满了障碍。在片中,开学第一堂课,每门课程的老师都称所教授的科目是最难学的,导演把它们巧妙组接在一起,便是要告诉我们,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是可以轻易学得的,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影片还表现了艺术学习异于其他学科的地方,特别是对杜瑞丝这个女孩的典型刻画,把她从一名内敛、害羞的小女孩塑造成为开放、热情的大姑娘,用电影语言诠释了表演学的术语“天性解放“,这又显现出了艺术学习中心理学习的非常性。
影片中的几首主题歌旋律动听,歌词创作更是把艺术学院学生的新生传达了出来,从清新平缓的“邻家小狗“,到动感逼人的”荣誉“,从优美醉人的”在我心中“到激情澎湃的”激流涌动“,每一首歌都给人以前所未有的冲天豪气。这是用乐谱写出的肺腑之声,是一种内心深处的迸发,是人生百味的呈现,就像歌里唱到的:”我曾经是无名小卒,但从今天开始,我将名扬四海……“当你走上了这条路,你会发现它既美好又充满荆棘,但只要象片中的那些孩子一样,踯躅追求、不言放弃,坚持用自己的方式走自己的路,将心灵释放出来,相信圆梦的日子不会再遥远了。
网易娱乐
---- i`m a Flying bird with no feet. i have to Fly COZ i couldn`T S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