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ewoly(狼崽)
整理人: 1101234(2004-03-21 17:07:12), 站内信件
|
前段时间在到秭归做课题的路途中,也许是专业的缘故,我所看的只给我想的是水土保持。
看到了长江两边,我顿时联想到的是中下游为何变的如此的浑浊。
看修路直接导致江边的水土无法受到植被的保护,一丝丝的黄土在重力下遨游在江水中。
此外,不合理的灌溉,又将养分和土壤带进了长江沿徒都是如此,不然想象我们的长江会成为第二个黄河的可能性。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好象是个教授所写的论文,上面阐述的一个观点是:长江不可能成为第二个黄河。其实列举了很多理由,例如地质方面。这里我想也许他没有看到长江中上游的这样景观吧。
--------------------------------------------------------------------
摘录一篇《南方周末》的文章:
尊重客观规律 警惕长江成为第二条黄河
黄河,曾被我们称为母亲河,这条曾灌溉了广袤的土地,滋润了中华民族的河流,当历史的脚步迈进到21世纪时,已将成为干涸少水的季节河。2003年,更是百年不遇的“旱年”,流域区内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已濒临绝境。上游几个用于“调丰补欠、发电挖能”的水库,更是自身难保。这就是黄河的现状。与此同时,令世人振奋的“三峡135米蓄水”开始进行。
历来人类改造自然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建造更好的生存环境,但同时也避免不了破坏自然环境。河流上游建造水库,好处自不必说,但它改变了整个流域的自然生态平衡也不容忽视。如何最大限度遵从“自然法则”,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紧要任务。下面是我的具体分析:一、需要注意平衡整个流域而不只是上游下游。河流水的循环是整个流域水的循环,认为水量多少取决于上游水量的丰欠、当年气候的好坏是不科学的,殊不知遇到“旱年”水库截流,发电也好,卖水也好,下游早已干涸断流,水道不畅,生态早已破坏;遇到“水年”水库自是先蓄后放,待价而沽。实在难保了,便开闸大放,下游地区便“久旱逢涝”。如此已形成恶性循环。
二、冀中平原有一条滹沱河,从太行山脉汇集流向渤海,横贯河北东西。小说《红旗谱》中的“千里堤、滹沱河”就是这一带。二十几年前,这里还是常年流水“鱼跃船头,两岸翠绿”的情景,而自从上游修建了“岗南、黄壁庄”两个水库后,大量的水被用于经济活动和满足局部利益,导致河床常年无水下泄,清水不流,污水横溢、恶臭满天,两岸沙化严重,还有挖沙卖沙的,把个河床弄得不远“一座山”接着又是“一个坑”,严重阻碍了泄洪,1998年洪水下泄过猛导致下游被淹。
我不是“长江学者”、“水利专家”,也不想对“三峡工程”品头论足,只是站在普通老百姓的角度说:希望它能造福人类。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左右不了“客观规律”,只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和更好地利用。避免急功近利,避免本位主义,尊重自然规律,合理管理。我想说的也正是这一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