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影视沙龙>>● 世界电影>>他山之石>>穿过黑暗的玻璃(ZT)

主题:穿过黑暗的玻璃(ZT)
发信人: marco_0708(爱情有害?
整理人: marco_0708(2004-03-26 22:35:17), 站内信件
穿过黑暗的玻璃
作者: 荒原上的军旗  西祠胡同

伯格曼对电影的卓越贡献就是继续坐在那辆开出工厂大门的火车上引领我们进入艺术的殿堂。

在这套标准收藏(THE CRITERION COLLECTION)的四碟装的《英格玛.伯格曼精选艺术电影集》(A FILM TRILOGY by INGMAR BERGMAN)出版的时候,伯格曼称其为“作为导演一生的总结”,是“一曲热爱生活的轻松的赞美诗”,然而正如收入其中的三部影片——《沉默三部曲》——带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沉思,因此这三部电影还有另外一个别名:“信仰和救赎三步曲”。


《穿过黑暗的玻璃》(Through a Glass Darkly)是“沉默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有译着《杯中之光》和《犹在镜中》,后两种译法很贴近影片的主旨,而第一种译法看上去非常酷,而且由于歧义也产生出更多的意义。其实叫什么名字都不重要,伯格曼也可以用“无题”来标识他的影片,在标识后面的89分钟的内容才是我们真正关心的。该片拍摄于1960年,同时也是1962年第34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得主。作为一部屏弃了戏剧冲突,故事叙事的艺术片能在强调剧情的好莱坞占据一席之地,足可见伯格曼在其他地方有过人之处。


让我们先来看看《穿过黑暗的玻璃》这部影片的故事梗概:四个人刚去海里游过泳,鳏居的David是一位作家,他的女儿Karin因为精神分裂,曾经多次入院治疗,她嫁给医生Martin。Minus是Karin十七岁的弟弟。

David和Martin正在放置渔网,姐弟俩去取牛奶,路上Minus因对姐姐的疯狂举动感到羞耻和厌恶而将奶壶打翻。吃晚餐的时候,David说他即将返回瑞士,并给三个人一人一份礼物,然后回屋失声痛哭。晚餐后,姐弟俩表演一出由Minus写的舞台剧,剧情讲一位只有在写爱情故事的时候才会真正感觉到爱的作家。

黎明之前,David坐在自己的房间里审阅自己最近写的小说,Karin也醒着,她在阁楼上经历自己分裂的世界,然后在父亲的房中睡着。当David和Minus在海边收起渔网的时候,Karin阅读了父亲的日记,才知道父亲觉得她的病永远都医不好,并决定把她当着写作的素材观察。Karin回到房中把事实告诉了Martin。

David和Martin离开小岛去办事,Martin指责David是冷血动物,David诉说他在瑞士自杀的体验。Karin则向Minus描述她分裂的两个世界,后来Minus发现她躲在海边一艘废弃的船坞里,等David和Martin回来之后,Minus告诉他们Karin失控的情况,Martin叫了一架直升机,他们开始收拾行礼,Karin又躲到阁楼上,她在和藏在壁纸后面的世界交谈。她被注射一针镇静剂,说一个蜘蛛来看过她,“我看见神了。”Karin被直升机带走,只剩下David和Minus留在岛上,他们讨论上帝的爱,Minus小声说:“爹的跟我讲话了。”

整个剧情都是发生在一个小岛上,除了最后的直升机,没有外来的任何东西,仿佛与世隔绝,镜头在四个人的身上缓缓游走,直到那茫茫海面。这是一部讲述西方社会中人与人的沟通困难和人的孤独无助的影片,剧中的人物都有一个独自的私人狭小空间,就像活在一个玻璃杯中,而最亮,最虔诚,最神圣的光则来自Karin的那个玻璃杯,但是上帝依然没有从壁纸后面走出来,接受这个虔诚的信徒。伯格曼在回忆构思“三部曲”的第二部《冬日之光》(Winter Light)的时候说道:“耶稣受千万人爱戴,如果你清楚自己的使命是什么,痛苦就不会如此难捱。”从此,我们也引申出这部现实题材电影的宗教背景,而让该影片呈现出更多的层次。

伯格曼对上帝的观念早在拍摄《处女泉》的时候就已经破灭了,他认为所有人类创造出来的神的形象都是双面兽,如Karin说的“蜘蛛神”。为此,伯格曼抛弃了《第七封印》中对宗教结构的浪漫解读,经历了同时代人信仰丧失,在其后续作品中开始探索他心中的“上帝”。

《穿过黑暗的玻璃》开篇就传达出“四个不知从何处来的人物,骤现于波涛起伏的汪洋中”,预示着耶稣的诞生。四个人的身份和关系在晚餐的时候才开始出路端倪,父亲David拿出外游带回的三分礼物给Karin,Minus,Martin,然后借找烟丝回到房中。三人拆开礼物,Karin第一个意识到父亲又买了一条同样的自己不需要的围巾,此时的David却在房中失声痛哭。David是一个充满谎言的父亲,不堪忍受患有精神分裂症的Karin而借写小说为由四处逃避。晚餐后,karin和Minus为父亲表演了由Minus编排的短剧,短剧讲述死去的公主让爱上她的王子跟她一起进入死亡的坟墓长相斯守,王子惧怕死亡而放弃了。演出完成时,Minus注意到了父亲脸上尴尬的表情。伯格曼在剧中套剧的安排,点出了karin和Minus都缺乏父亲的关爱,David也不和姐弟俩交流,而是游离在姐弟俩的世界之外。同时,从David的日记中还可以看到David一直把Karin当着写作的素材,每次回来看望Karin,不过是为了在她身上发现创作的灵感。

Martin作为Karin的丈夫,同时也是她的医生,虽然不像David那样无情,但是他只懂得自己触及到的东西,而不肯步入Karin的世界,就如同Minus剧本中的王子与公主。Minus是神赐给Karin的礼物,也是神的化身,他给予Karin生命力——甚至包括性,Karin把Minus纳入自己的世界,像对待新郎一样不让别人玷污自己,甚至自己的丈夫Martin。Minus不忍Karin的痛苦,而又不能与父亲沟通,独自忍受着luanlun的煎熬。

伯格曼借此道出神的虚伪性,它占据Karin的身体,爱她,威胁她,利用她,让她为自己牺牲一切,掏空一切,并在她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将她抛弃。David就是这样一个“神”,他对Martin叙述自己在瑞士的自杀经验,企图从中寻找到让他新生的对karin,Minus的爱,然而那只是又一个谎言,那次体验让他处在一个更大的玻璃杯中,却依然将姐弟俩拒之于外。Karin在最后说道:“我看见一只蜘蛛向我爬来,爬上我的身体——我看见神了。”

伯格曼对神的两面性的理解,使得他不得不重新寻求上帝的帮助,他在自传中写道:“《穿过黑暗的玻璃》拼命地想表达一个非常简单的哲学:神即是爱,爱即是神;被爱包围的人就是被神包围的人。”由于这个近乎歇斯底里的愿望,伯格曼不得不在影片已经结束的时候安排了David和Minus的对话,借Minus的口道出了神性所在:“如果爸爸那么说,只要我们爱着Karin,Karin就是被神包围着的吗?”David没有回答就退出了荧幕,只留下Minus惊恐的面孔,他小声说道:“爹的跟我讲话了。”这最后一句台词让晚年的伯格曼非常厌恶,但同时也为他的“沉默三部曲”奠定了统一的基线,“这三部电影在处理一个缩减的过程。《穿过黑暗的玻璃》——征服确信;《冬日之光》——透视确信;《沉默》——上帝的沉默——负面的残留印象。因此这三部电影共同组成一出三部曲。”从信仰的丧失,寻找新的上帝,到信仰的建立,伯格曼逐渐明晰了关于“神就是爱,爱就是神”的简单哲学的定格,他没有到此止步,而是在“三部曲”的后两部开始完全自我的阐释他的哲学。伯格曼如是说:“充满虚矫的《穿过黑暗的玻璃》,具有浪漫而且爱卖弄风骚的调性。没有人敢说《冬日之光》也有同样的缺点。两部电影之间惟一的关联,就是前者是后者的起点。那个时候我已经强烈地想屏弃《穿过黑暗的玻璃》,只是尚未对外宣传而已。”而让伯格曼完成这“三部曲”的第一部的主要动力还是由于他和凯比.拉瑞提的婚姻关系。

场景:一片茫茫的大海,
荧幕上:TILL K?BI MIN HUSTRU(献给我的妻子凯比)



----


海湾对面的哈瓦那--Wim Wenders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