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ealmatrix2035(宁采臣)
整理人: marco_0708(2004-03-18 15:10:14), 站内信件
|
昨晚在报纸上看到一组数字:2003年我国共拍摄了120部电影(不含港、澳、台),能在票房上赚钱的,只有冯小刚的《手机》一部。1:120!多么悬殊的比例,也就是说在我国内地,投资在电影这个行业,赢利的概率为0.83%!比赌大小买中点数的概率还要低得多,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大关的大环境里,存在着这样一个行业实在有点不可思议。
造成我国电影业如此惨淡的原因有很多,电影人本身的素质肯定是其中之一。我前几晚看了《恋爱中的宝贝》,很明显,李少红是个不甘平庸的人,她要标新立异,要与众不同,所以就有了这部以前卫得有点不知所谓的手法包装的一个似是而非的爱情故事电影。新是标了,异也立了,也确实是与众不同了,但这又如何?要知道,标新立异不代表好,不代表就开创了一种个人风格,更不代表就能使你能扬名立万,在电影史上记上一笔。这种为新而新,为异而异,带有很浓做SHOW味道的做法,在我看来只是一个“怪”字而已。
爱森斯坦不是人人能当,《战舰波将金号》也不是人人能拍,既然这样,作为导演的你就要有点自知之明,别老想运用什么新手法,创造什么新叙事方式想得头脑发热。老老实实去讲好一个故事,使观众看得舒舒服服就好了,你这一“怪”,并没有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电影表现形式,反而使这电影与观众的距离越来越远,口碑尽失。听说《恋爱中的宝贝》总投资6000万,是一位民营企业家投资的,这6000万投资能收回吗?从这电影的票房来看也许很渺茫,我想这位老板今后听见“电影”二字都会吓得发抖,永远也不敢把钱投进这个赢利概率只有0.83%的行业了。
所以我觉得,各位内地的电影人别老想着怎么标新立异、怎么与众不同、怎么创造个人风格了,想想怎么把观众拉进电影院吧,没有观众基础的电影业永远是死水一潭!但愿我国电影界能多几个张艺谋,多几个冯小刚,少几个李少红,少几个娄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