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umanmale(艺)
整理人: b8238(2004-03-11 21:51:45), 站内信件
|
● 还是先说说品牌
在撰写今天的文章前,我先请读者看三篇论坛精华,是小熊DV论坛资深版主热情的清忱兄所写,内容非常中肯实用。
《论坛精华:DV新手指南之一:DV的选购》
《论坛精华:DV新手指南之二:DV的使用》
《DV新手指南之三:DV的采集、编辑和压缩》
笔者十分欣赏清版的“喜欢就好”的观点,至于多数朋友我还是一句话:实用就好,无论哪个品牌,如果碰到外形中意,价格合适的MiNi DV,再上论坛找一下产品的优缺点,就可以放心选购了,其实选购DV真的不难!
至于很多迷信品牌的朋友劝是很难劝得听的——一样东西表面的光环往往会遮蔽住人的双眼,只有实际使用才能领悟到更多的内涵。
每个品牌都有其鲜明的特点,我从论坛里摘抄了一段张兆鑫网友(该文原载于《家电大视野》杂志)写的文字奉献给那些迫切希望拥有一台自己的DV的朋友,很有参考价值哦!
“家用摄像机的品牌与风格
择购买摄像机时,大多数人首先会问什么牌子的机器好,随后就认准这个品牌的产品购买,却忘记询问它好在哪里、与其他品牌同档次的产品又有何差异。最终,虽然抱回家的是个名牌产品,但难免遇到其性能不及自己的期望、机型落伍等情况,要是再碰到一两个懂行朋友“激情”评价一番,那可真该算是“火上浇油、雪上加霜”了。
家用摄像机市场的三大巨头——SONY、松下、JVC目前还是消费者的主要选择对象,尽管其他品牌也有同类产品,且在技术和价格上各有所长,但依然没能在这一领域打破“三足鼎立”的局面。那么,三者间究竟有何异同?谁又将独霸天下呢?
大而全的SONY
“买SONY的,SONY的好!”这是一句无论在商场、专卖店及普通消费者之间耳熟能详的话。可“就是有点贵……”的评价,怕也是最常见的反映了。
SONY公司成立于1946年,在技术领域一直战功卓著:“1982年1/2英寸广播用摄像机Betacam、1985年8毫米摄像机、1989年高分辨率8毫米摄像机CCD-TR55、1995年家用数字摄像机Digital Handycam、1998年Memory Stick记忆棒产品……”。近年来,凭借该公司雄厚的实力、高效的管理,加之出众的市场宣传运作,已经在全球(特别是亚太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以至于现在有的人一见到“SONY”四个英文字母,就把脸贴到地上,像李登辉对日本人一样顶礼膜拜了。SONY在家用摄像机领域的成功得益于对产品市场的深入研究与技术创新。精美的广告与细致的调研活动,无论在质量与数量上都远远超过其他竞争对手,加之SONY在专业摄录像领域的优势,方便了技术移植、形象树立,更明确了技术发展方向,从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产品类型的设计方面,SONY一直保持着“百花争放、新品辈出”的阵势。2001年,SONY在新品中放弃了280线的Video8毫米摄像机,从而摆脱了与VHS-C格式抗争中清晰度雷同、兼容性差的劣势,使得Hi8、数字8毫米及数字Mini DV成为划分产品格式的三大阶层。而在任意一格式中,SONY至少要推出三个以上的新型号机种。型号间的差距,有时仅仅在于液晶显示屏的大小,这似乎更为贴近消费者,特别是“大点儿的屏幕看着更痛快”一句销售台词,就能再从您兜里钓出五百到一千大元。
SONY产品的设计做工永远带着其小巧、精细的制作风格。机身紧凑、接口密布,加之数不胜数的按键,总能给人以“功能多而全”的好印象。在图像的处理上,SONY的色彩表现更明显侧重于迎合一般消费者的喜好,相对比较艳丽。整体图像偏亮、画面调校得十分锐利,给人一种明亮、影像刻画突出的感觉。并且在人物肤色表现上,具有其 “白里透红”的独特基调,深得大众赞赏。但同时却难免令人联想起所谓“艺术照”中常见的“大白脸”。钟爱SONY的人会夸奖它清晰亮丽,色彩层次分明;不喜欢的人则会嫌它过于作假,画面过亮,有失物体本身的质感,过分的锐度让人觉得像是在往眼里揉沙子。总之,SONY的色彩表现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对色彩的理解也是因人而异。目前,电子影像本身尚无法达到完美无缺的原色重现,所以只要经过比较,自己认为满意就好。
值得一提的是SONY摄像机的反应速度,在反复比较与测试中,SONY始终处于领先地位。表现为自动聚焦速度快,手动变焦过程中镜头跟焦准确且稳定性好。这一点大大有助于初学者和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拍摄,保证了影像的基本质量。但凡事都有两面,过快的反应有时难免也会搞得拍摄者措手不及。记得一次参加朋友婚礼,追拍新人逐桌敬酒时,人物移动到逆光位置,本以为可以借助自动光圈逐渐缩小的间隙将镜头推上去,孰料机器反映神速,两秒之内逆光影像立刻成了“剪影”;待推摄人物近景时,自动增益打开,影像返白。忽明忽暗难免影响观者情绪,领教过后也有了自己的看法。
在实际运用中,SONY的防抖功能也略胜于其他品牌,手部抖动对长焦拍摄的影响被削减得更为平滑。尽管专家们对防抖功能褒贬不一,但在家用领域,毕竟无法苛求普通消费者出门旅行携带小型摄像机的同时,再背上个沉重的三脚架。
兼收并蓄的松下
松下公司的产品覆盖面广,有人曾开玩笑说“只要插电的东西,松下都有产品”,足以见得其在广阔的电器领域取胜的决心。至于家用摄像机市场方面,对于松下产品的评价可就见仁见智了。
技术方面,松下公司90年代出品的AQ-20、AQ-11型数字摄像机被认为是第一代数字式摄像机的代表。数年来,该公司在一系列家用摄像机中推出的重点型号往往都能被列为一段时期内的精品。例如,S990、M9000、DX100及2000年的DS15。与其他品牌不同,松下仿佛力求主推自己“性能价格比”较高的机型(即普遍认为比较“值”的型号。),以求做到中心突出、形象明确、以点带面的效果,且实际反映也正如所料。整体风格上,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便是产品的耐用度高,通俗地说就是“皮实”。也不知该评价的确切出处,有无任何理论依据,猜想大概一部分是源于与SONY高销量下的故障总数相对比而得出的结论吧。不过,松下在其产品中所包含的稳重与深沉,附上特别强调的“日本制造”,总能获取人们“用着踏实,使着放心”的感觉。
2000年起,松下在产品的设计方面更为趋向于外型的美观、小巧,一改以往敦实、厚道的风格,引得不少原先看好SONY的人有些不知所措。其实,两者在其他方面还是各有千秋的。松下摄像机拍出的画面色彩较为浓郁、厚重,特别是对红色、绿色的表现十分突出,看起来对比非常强烈,却在影像的层次上难免有所牺牲。在亮度的控制上较为保守,图像的曝光度总是以高亮度部分为优先,导致所摄内容中光线充足的部分写实、质感醇厚;而在整体图像上偏暗,表现得过于深沉;暗部内容则由于光圈取值过高,明显有些暗淡,层次与色彩都受到牵连。从人物肤色表现上看,尽管在高亮度部分控制得相当平均,但还是失利于亮度把握的过分压抑、拘谨,脸色有点发暗,且在自动白平衡状态下相对明显偏黄。
在实际操作中,松下的反应速度与SONY十分接近,自动聚焦、磁带出入仓、启动拍摄……等等大都令人满意。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全自动状态下,光圈、增益及白平衡的调整范围有些夸张,变换的幅度明显较其他品牌大出许多,这一点难免会影响到动态图像中亮度与色彩的稳定性。不信?您可以试着由中景先将镜头推到被摄人物面部特写,呆上不到四、五秒就会发现人物肤色转瞬变为偏蓝色,再拉回到中景,影像又会恢复到偏黄,而且过程非常明显。在图像清晰度的处理上,并没有像SONY般的锐利刺眼,显得更为质朴、柔和,这大概也应归功于松下公司的本色。
令人称道的是松下公司坚韧不拔的“学习精神”。对于其他品牌的新产品、新技术,一律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加以改进后,融入自己的产品之中。松下的经营策略是:市场跟进者。作为市场的跟进者,其主推产品很少有失败的。这与SONY敢为市场先锋不同,避免了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松下推向市场的产品也就更便宜,对消费者来讲可购买性更强。君不见大到“德国蔡司”后的“莱卡”、小到液晶屏反转180度扣回机身的固定锁销……都是其学有所成的写照。进而,在自拍中液晶屏反转后的“镜面”效果、方便快捷的“字幕添加”和独家编撰、免费发放的《摄像机拍摄技巧》……更好的体现了松下公司在发展中注重贴近消费者,分析市场需求的明智之举。
价廉物美的JVC
提到JVC不免令人神伤,一个起源于1927年,美国Victor(胜利)公司在日本全资注册的企业,一个赞助历届世界杯14亿美金的公司,在如今北京的市场上,居然有人能够观其商标大言不惭的念出“NEC”或是“TCL”来!要不是这两年北京地铁站里时常有“小妖精”(JVC台式音响)身影出没,怕是念出“J、Q、K”也不足为奇。可怜享誉欧美的JVC,在我国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这种局面的形成,并不仅仅要归咎于该公司的市场指向,更多的问题出在消费者“一分钱、一分货”的消费信条与JVC公司产品质量、市场定价的矛盾上面。
作为老牌电器生产商,真正使JVC在世界上赖以成名的,并非音频制品,而是视像产品。1939年制造出日本的第一台显像管电视机;发明了目前仍在全球广泛使用的VHS格式录像机后,又推出了世界第一台家用DV格式数字式录像机;制定了16:9宽屏幕电视机的标准;进而,1997年率先开发了直立型Mini DV摄像机,目前已成为小型家用摄像机的主流机型。事实上,虽然JVC在技术开发与生产上完全能够以“极品”级产品为自己定位,但如同欧美厂商的做法一样,主要是把开发极品的经验用来制造较为便宜的产品,所以价格上JVC基本上走的是平价路线。
对于JVC的印象,大多数了解它的人会给出“务实、价优”的评价,但其低端产品在精密度、性能稳定性上略逊于其他竞争对手,恐怕也是由价值规律所决定的。“抓两头、带中间”的产品类型分布,令该公司始终占据着市场上“最便宜、最高级、最价廉物美”三项冠军头衔,同时也为许多摄像爱好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限制了竞争对手们意图独霸一方、漫天要价的威风。
力求“原汁原味”该算是JVC所坚持的一贯风格,我行我素的专业设计使得产品外型、功能设置、按键排列做到了简洁、全面、便利。在影像的色彩还原上,很难见到像JVC这样“实话实说”而不以取悦于人为目的的真实自然。整体图像色彩的饱和度比较扎实,全自动模式下的白平衡调整准确而稳定,影像的质感逼真。亮度的控制上,采取光圈与增益相结合,避免了其他品牌中要么高亮度部分反白、要么暗部含混的弱点,使前后景物的层次明显,给人一种刻画强烈的印象。在细节的表现上十分细腻,画面对比出色,其锐度的掌握也在SONY与松下之间。
逆光与室内拍摄时,写实的人物肤色并不一定讨好普通消费者,JVC独创的随机摄灯此时可以将面部色彩修整得真实而不造作,略有健康色的味道。唯一的遗憾还是在自动聚焦的速度上,这大概也是JVC不被一般用户看好的原因吧。不知是否该归咎于专业摄像中聚焦一律手动的“约定俗成”,还是对SONY高速自动对焦技术的不屑一顾,JVC总是稳中求准,但相比之下反应还是慢了将近一秒。若想避免影响情绪、力求完美,还请受累先走一下机位,或者运用手动聚焦,体验一回当专业摄像师的感觉。
除摒弃花里胡哨的宣传、华而不实的功能之外,JVC绝大部分摄像机都附带其独有的“后期编辑”功能,“画面特技、淡变、划变……”可以随意添加到原始素材上,使内容更富于情趣与变化,方便了摄像发烧友们实现编导、制作一气呵成的效果,满足了成为“大师”的梦想。
总之,清亮高贵的SONY、稳重醇厚的松下、价廉物美的JVC——这三大品牌在家用摄像机市场上可谓风格各异,互有短长。品牌只是一个概念,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设计风格及产品性能的可靠程度。最终如何选择适用的摄像机,消费者还是要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尽可能亲自去比较、感受,从而找寻到令人满意的家用摄像机,使您生活中的珍贵时光得到完美记录。
● 规格与参数详解
1、镜头、像素和CCD
昨天,我们的选购篇中请专家对大家的一些认识误区做了说明,今天我们将进一步举例阐述观点。
对于具体产品而言,哪些指标最重要?镜头?CCD?像素?低照度?功能?品牌?……其实作为摄像机,我们最看重的其实是拍摄质量吧,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哪些是对图像起至关重要影响的因素不就OK了?
镜头和CCD是影响图像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不要迷信镜头的观点我们在昨天的文章里探讨过了(注意我们讨论的前提是家用小摄影DV机),如果有朋友非要干真的,那我用不同摄像机拍两端场景请您判断一下哪个是用蔡司拍的哪个是用莱卡拍的好不好?关于镜头笔者还要多嘴一句,佳能做光学出身,镜头性能不错,拍人像蛮可爱粉嘟嘟的……至于CCD,喜爱DC的朋友自然不陌生,尺寸是越大越好,家用级别DVCCD尺寸一般有1/3或者1/4英寸两种(松下的MX8为1/3.8英寸),专业摄像机的则为1/2英寸或者2/3英寸,换句话说CCD大小标志着机器的等级是否高档。
此外,与CCD密切相关的是像素数目,同样面积的CCD自然像素越多越好,我们需要注意像素数目指标分三种:总像素、有效像素、实用像素。我们切不可只看总像素,一个总像素为57万CCD,有效像素可能是52万,而实用像素只有36万,要注意厂家给出的像素数目是何种方式,才可以做类比。目前主流DV的有效实用像素普遍在40万以上,所以总像素再大(哪怕有100万/200万)并不能有效提高画面质量!(想想DV的规格是多少?PAL制式720×576=414,720,也就40万像素,所谓500线和540线您真能看出来吗?恕笔者肉眼凡胎没这个本事!)因此一部价值上万的DV比如Sony的PC××E,拍出来的(动态)图像完全有可能和四五千的机器类似。反过来说,同样是1/4英寸的CCD片,像素多了,单个CCD像素点就变小,这也是有弊的,比如,对变化的光线感应灵敏度下降,有很多高档DV,其光照度指标都比较高就是这个道理。
笔者的观点是:
从拍摄的效果来说,使用DV带记录,同样是数码DV格式记录,正常情况下拍摄画质都是一样的,图像信噪比完全达到54dB,高档机也就是某些拍摄环境画面效果能够稍稍好些,比如光线比较暗的时候,这些细小的画质改变与价格的增加不成比例,所以,普及型的型号更值得购买!
比如有朋友要问,为什么松下的DS30和GS5要相差2000大元啊?
原因很简单:GS5功能比DS30多,比如1.5秒快启,线控拍摄,SD静像,USB传输,彩色取景器,MPEG4动画,外形小巧重量轻,价格差异主要就体现在功能上,还有“容貌”上……至于基本参数如1/4,80万CCD,10倍光学变焦都是一样的,因此拍摄效果没有任何差异也不足为怪。
有很多同一品牌类似型号的DV,功能相同仅仅是LCD液晶屏大小不同,价格就相差好几百,事实上对于消费者来说,真的有必要吗?我相信来看小熊的都是DIY爱好者,对性价比一词有深切体会,所以就不多说什么了。
2、功能实用性
我们步入市场,甚至可以发现同一品牌的DV都有数十种型号,令人眼花缭乱,顿生无从下手的感觉,如果碰上舌灿莲花的主,还不是乖乖掏钱花冤枉钱的份,却不知作为拍摄最有用的几个功能买回来没有?实际上,小DV在采用同种格式,同样片数,同种尺寸,同样像素CCD的情况下(镜头或者变焦等重要性不及CCD),价格差异就主要体现在一些功能的差异上,而所附加的许多功能对图像质量无影响,有的功能华而不实,甚至只是个宣传噱头而已。一些生产DV的厂家,在确定一个基础型机器,使它具备一些必要的功能后,随意增加几个功能,就成为一个新型号,再加几个功能,又成为一个更新的型号,这就是市场上为什么涌现这么多型号的原因。
那么小型DV常见的功能有哪些呢?大致上,主要有自动白平衡、自动聚焦、手动聚焦、几种模式的程序爆光、光学变焦、字幕添加、日期、时钟、几档快门速度调节,画面淡入淡出控制、彩色取景器、大液晶屏、大倍数数字变焦、防抖功能、高速快门、各种花里胡哨的特技等。
通过咨询专家,我们可以把这些功能归成两类:
实用的功能:如自动白平衡、自动聚焦、手动聚焦、几种模式的程序爆光、光学变焦、字幕添加、日期、时钟、几档快门速度调节,画面淡入淡出控制
不实用的功能:如大液晶屏、大倍数数字变焦、防抖功能、高速快门、各种花里胡哨的特技,至于彩色取景器和防抖功能笔者和专家也有不同的意见。
我们挨个来说吧:自动白平衡、自动/手动聚焦和程序爆光(即自动爆光)对拍摄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操作家用小DV的消费者基本上是业余玩玩儿,除个别人外,不可能掌握太多的专业知识,所以,像傻瓜相机那样的“傻瓜”摄录机最有人缘,而这几种自动模式就是确保“傻瓜”也能拍出“准专业水准”图像的必备条件。
这里需要注意一点,为什么我们没有把手动白平衡算在里面呢?主要是因为单片CCD的DV是一种廉价的、低档的家庭用机,除采用三CCD的DV(如松下MX350、SONYTRV950等)外,大部分不可能有良好的、准确的色彩还原,即使加上手动白平衡功能,也得不到太好的色彩还原,所以手动白平衡对家用机没太大意义,三片机色彩还原要好得多,还是应有手动白平衡的。说到这儿,对于松下的机型笔者再罗嗦两句,自动白平衡失误相对要比SONY或者JVC多一些,所以手动白平衡并非“英雄无用武之地”。举例来说,我们常常发现松下的摄像机在店内从包装盒中取出试机画面一律偏黄发暗。但真正买回家以后,稍经调整,效果就好了。原因估计就是由于松下机器的自动白平衡失误造成的,使用中发现,偶尔在某些光线条件下(通常要么是光线很暗,或者是在周围色温严重偏离正常范围的时候,比如室内白炽灯照明、室外落日时分、房间窗户使用有色玻璃等情况下),开机后自动白平衡不准确,由此造成颜色偏差(松下的说明书对自动白平衡的适应能力有描述)。对此,有很容易的解决办法,只需要手动调整一次白平衡,再回复到自动白平衡,就一切OK。此外,值得一提的手动聚焦功能十分有用,因为DV比DC/FC弱智多了,自动聚焦经常失灵,比如大家在晚上室内拍摄一通就能发现一会清楚一会模糊失焦的现象——尤其是拍摄对象戴着眼睛反光厉害;在画面反差小,光线暗淡,隔着玻璃或网状进行拍摄也会出现这种现象。专业摄像机就只有手动聚焦模式(档数特别多)而无自动聚焦模式从侧面也反映了自动聚焦不可靠。好在现在所有的小DV都已经把手动聚焦作为必备功能,所以我们无需担心买到没法手动聚焦的机器。
特技要简洁实用,如画面淡入淡出控制功能,相当于我们看话剧时的幕起、幕落,可用作转场、分隔画面段落、结束拍摄等,如运用得当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再高难度的特殊效果应该由编辑软件完成而非DV来完成。某些小DV内置太多特技,如负片、反片、拉长压缩效果,造成许多人滥用特技就如同滥用变焦镜头一样,结果适得其反,拍出的画面让人看了十分不舒服。我们希望能看到初学者拍出一些真实感人、贴近生活的朴实画面,而不是被一些杂乱的特技破坏了的画面。高速快门也是如此,有几档就够用,高速快门的使用,会降低图像亮度,它对照明是有要求的,不要片面追求快门的高速度。我们牢牢记住:DV不是DC!买DV的要求不能硬套买DC的经验!还有要注明一点,如果这些“虚头滑脑”的功能都是免费附送的,那么多多益散,但偏偏都是要花钱买的,那么还不如干脆买套正版编辑软件划算(初学者用绘声绘影6很好),有钱也不能全送给日本人嘛!
彩色取景器笔者认为还是比较实用的,虽然对构图、用光没什么影响,清晰度普遍普遍不如黑白取景器也是事实,但是对于想节省电力的情况下颇值得一用,这比黑白取景器更自然贴近现实,多数人从FC看出去是黑白两色一定会以为是相机坏了耶网友反映想拍万花从中采蜜的小蜜蜂就非得用彩色取景器不可,定位准确。前面的松下DS30与GS5的一大区别是前者是黑白取景器,后者是彩色取景器,这也反映在两者的价格差上。
光学变焦和数字变焦则是两个本质上完全不同的概念
光学变焦是将镜头部分的变焦组镜片前后移动,从而改变焦距,使得显示在寻像器内的图像发生大小的变化,从而完成变焦,它改变的是人的视角,确实使人可以看清楚或拍清楚远出的物体。(高倍望远镜大家都睇过吧?是清楚还是模糊呢?)这种变焦完全由镜头的光学镜片部分完成,是无损的,即它不会降低图像的清晰度。
数字变焦,顾名思义,既是由数字电路完成的变焦,其工作原理是:当进入数字变焦时,镜头部分的镜片固定不动,处于定焦距状态,而由机器内部的数字电路部分经过运算将图像按照选定的变焦倍数进行放大,然后选择性地丢弃掉一定的数据从而形成数字变焦,变焦的倍数越大,丢弃的数据越多,所以,数字变焦是一种有损变焦,它会使图像产生马赛克现象而严重失真,显著地降低图像的清晰度,并且变焦的倍数越大,清晰度降低越多。普通DV用数字变焦水平分辨率最高可下降75%以上!
从实用的角度来说,数字变焦在60倍以内图像尚可接受,超过100倍图像已经失去了使用价值。学过光学的朋友一定知道,数字变焦相对于光学变焦来说简直是垃圾。对玩家来说,只要光学变焦满足要求,哪怕没有数字变焦也不成问题,直接透过影像处理软件做修正,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还更有弹性呢!
大家记住,高数字变焦只是商业宣传手段,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希望大家注意甄别,因为高倍变焦要花钱的。
(未完待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