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umanmale(艺)
整理人: b8238(2004-03-11 21:46:16), 站内信件
|
● 不新鲜的观点
如果想选购DV,什么最重要?格式?镜头?CCD?低照度?功能?品牌?……其实所有的东西都比不上一个词:实用!与其在规格上斤斤计较,不如把时间花在学习如何摄像上。
有句老话怎么说来着: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摄像技术很烂的人拿着顶级器材就能拍出惊世绝伦的佳作?
其次,不管选购什么电子类商品,IT配件也好,数码产品也好,家电也好,更新换代非常快捷,因此,我们大可不必“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如果是笔者选择,不会挑选那种濒临淘汰但异常廉价的产品——怕质保有问题啊;也不会挑选新鲜出炉价位高不可攀的所谓“时尚”——纯粹宰人嘛;只会购买主流价位的主流产品,一般都是比较成熟普遍反映不错的东东,这样既节约了投资得到了实惠,还能“和时代一起进步”(呵呵,这话肉麻了点)!
同理,像DV类产品,江山代有才人出,目前主流价位在4K~8K之间,我们不可能花更少的Money买到满意的产品,不过每年在同一价位上厂家会推出功能更强更小巧漂亮的机器。
好了,言归正传,随着技术发展和人们腰包渐鼓,每年摄像机选购观点都会来个大更新,比如去年还流行《家用摄录机数字领风骚模拟更实惠》,但今年就流行“时尚、小巧、实用”的真正MINI DV产品了。
下面本文就通过举例和分析来阐明笔者自己的观点,注意这是一家之辞,说得不对请大家指正!
● 买DV最看重什么?
许多朋友会问,买家庭用的小摄像机,我们第一个考虑的因素是什么?
专家(包括我们同事)可能告诉你:应该先根据自己的能力和使用需要,确定一个价位,再决定买什么机型或者哪个公司的产品,就一般经验而言,非常正确。
或者去商场,售货员(厂方的推销人员)会告诉你:先确定你喜欢哪个公司的产品,再在该公司产品系列中挑选你中意型号并确定价位。这个也不错。
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格式”最重要!笔者认为,在2002年今天DV数字格式摄像机占主导地位同时价位不再高高在上的情况下,有什么理由选择与电脑连接不便,机身笨重图像粗糙的模拟格式呢?关于DV格式的好处在《假日旅游好轻松——国庆廉价DV选购指南一》一文中已经刨析明确了,所以,我强烈呼吁大家打倒一切牛鬼蛇神——包括VHS-C(S-VHS-C)和8mm(Hi8)。接下来我再说说DV摄像机用DV格式有什么好处。
首先是通用,全球56个电器厂商采用,是世界通用格式,不必担心任何不兼容现象。
其次是清晰度高,轻轻松松达到500线DVD的标准,用DV直接在大屏幕上回放,比起某些D5的碟子效果还略高一筹呢!所以我认为未来DVD刻录普及后,我们就再也不会像如今刻稀里糊涂的VCD般让人误以为DV机和VHS-C差不多呢!(笔者注:目前提高视频清晰度的办法就是转刻SVCD格式)
再次是色彩丰富还原真实细腻,DV的色彩带宽为1.5MHz是模拟格式的3倍(包括Hi8也只有0.5MHz)。大家知道人眼对色彩的敏感远远超过像素分辨率,举例而言1440DPI六色打印机属于“Photo”级别打印机我们很难发现其墨点存在而2880DPI四色打印机却糙得像颜料的堆积一般,热升华打印机分辨率不高但效果却远好于普通喷墨的原因就是其能打印“连续的色彩”。这里需要提醒大家有的摄像机厂家把色彩带宽标称为普通模拟摄像机的6倍(3MHz),这未免太夸张了,即使是售价高达十几万的专业DVCAM摄像机色彩带宽也只敢标2MHz,为什么在专业机种上老老实实而在民用机型上进行不实商业宣传呢?没有必要啊,我提醒大家不要被误导,以为这种“3MHz”的机器一定好过松下、JVC的1.5MHz。
最后是无限翻录信号无损性能,与电脑连接可方便了,以前专业的模拟机器最多身上要插多达十七根“管子”才能传输信号,现在简单了,一跟IEEE1394全部搞定!我们如果不清楚图像清晰度体现在什么地方,其实不在远景,也不在近景,而是表现在图像的细节部分,用专业的术语说是高频分量受损。打比方说,DV机拍出来头发丝是一根根可数,模拟机拍出来再进行多次翻录,清晰度大幅下降,我们看上去图象中的头发部分完全无法分辨细节,成了黑压压的一团色块。再比如说某个人穿一件细格西装,有时会出现彩色串扰现象,这其实也是高频分量部分细节,本质上是彩色副载波造成的,彩电色度信号插在亮度信号高端,彩色副载波频率4.43MHz,很容易受干扰,如果用模拟机我们看到色彩重叠溢出边框的现象而DV机在电路上人为“挖掉”这个信息显得干净利落。
这些都是DV格式本身的特性,作为DV机,个人认为体积小巧绝对是其最大的优点,许多MINI DV机被我们称为“掌中宝”,可爱之处尤见一斑。很多记者朋友都明白2KG的笔记本和1.7KG的天壤之别,据说很多新闻从业者“塌肩膀”就叫“笔记本肩”
小熊有篇强文《资深大虾语出惊人:买DV的重要作用是能拿出来炫耀?!》笔者深表同感,的确,一个玲珑剔透工艺品样的小DV即使拿在手上也感觉大不相同哦——至少可以博得MM的芳心,现在的DV各方面比起原来五大三粗的肩扛模拟机来说都不可同日而语。
● 认识误区多多
好了,说了半天,怎么只看你讲DV的好处,没看到你关于技术指标的观点啊!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前人已经颇多建树,笔者在此实在不敢班门弄斧,就套用国内摄录领域权威吴燕生老师的观点吧:
格式问题:
时至今日,大家好像一下都明白,现在买小摄录机应该买什么格式的了,当然是DV格式了!别说家用,就是中央电视台和一些省市电视台,用的许多专业机都是民用DV格式派生出来的,如中央电视台大量使用的松下公司DVCPRO25和DVCPRO50专业摄录机和一些地方电视台大量使用的索尼公司的DVCAM机器即是明证。其实何止专业机,就是真正民用的高档3CCD纯DV格式机器也经常被用于专业用途。我们普通消费者使用DV格式机器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变焦问题:
某位网络大侠说小摄录机的高倍数数字变焦没有实际意义,但光学变焦是越大越好。
这种说法前半句说对了,但后半句却值得商榷。原因就是因为你面对的不是专业摄像机而是家用小摄录机。我们在选购专业摄像机时,尽量配备一个大倍率的变焦镜头,以拍摄出一些特殊效果,在不接近被摄物的情况下,尽量使被摄物在画面中有足够大的成像。但使用大倍率光学变焦镜头的前提是必须使用三脚架,否则,再高级的摄影师也拍不出合格的画面。而恰恰是这一点对家用小摄录机不适用。
家用小摄录机的使用非常随意,使用者也大部分不掌握拍摄技巧,使用越大倍数的光学变焦,拍出来的效果就越差,抖晃得就越厉害,靠防抖功能也解决不了问题,即使配备一个几百元的低档三脚架也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这一点许多人不理解,摄影师是非常看重三脚架的,一部专业摄像机用的三脚架,价格在万元以上是很平常的事,它在水平360度和上下近180度的摇摄时,可以有多达四档的阻尼。摄影师除了靠自身的功力外,要拍出漂亮的画面,更依赖的是性能良好的三脚架。而且从光学成像的原理上讲,大倍数光学变焦镜头的质量也比小倍数光学变焦镜头差。实际上,即使是使用专业摄像机搞纪实摄像也不需要大倍率镜头,这时更需要的是广角镜头。而家用小摄录机绝大部分是用于纪实摄像,更需要的不是大倍率光学变焦,而是加大广角,家用小摄录机配备8~10倍的光学变焦镜头就完全够用了,不必刻意追求大倍率光学变焦镜头,数字变焦就更不用说了,本来就是厂商制造的一个卖点,具体要点笔者明天再作详细分析。
体积与防抖:
我们常看见有人说小摄录机不能买体积太小的,否则抖晃得太厉害,但实际上陷入一个认识误区。实际上,买一部护照大小的小摄录机和买一部笔记本大小的机器相比,只要是手持拍摄,它们的抖晃程度就不会有太大的区别,没必要过度排斥体积小的机器。而且,克服抖晃除使用三脚架外,在纪实摄像时,更重要的是掌握正确的拍摄技巧。有的朋友可能会问,以前不是有文章建议读者不要买体积太小的机器,这主要因为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单是抖晃问题,而且还有磁头寿命问题。在模拟格式下,小摄录机的体积过小,将导致磁鼓直径大幅缩小,而转速大幅提高,磁头尖的突出量也要缩短,这三点将导致磁头寿命大幅缩短,而小摄录机如果更换一次磁头,费用将相当昂贵。对这一点,我们不能不慎重考虑。以前我们劝消费者慎买8毫米格式的小摄录机,就是考虑到这种格式的机器存在多重磨损问题。现在数字DV格式的机器因其体积小,磁鼓直径更小(21.6毫米),转速更高(9000转/分),也存在多重磨损问题,为什么我们反倒不担心磁头寿命问题了呢?不是不担心,也担心过,但仔细了解后又放心了。原因在于,影响磁头寿命的因素,除了磁鼓直径、转速、磁头尖突出量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磁带的张力。磁带张力的大小也将直接影响磁头的寿命。同样一部家用录像机,磁鼓直径一样,转速一样,磁头尖的突出量也一样,但一个磁头使了一千多小时,换了一个磁头只使用了几百小时就报费了,是磁头质量问题吗?不是,是磁带张力未调整好,磁带张力太大将导致磁头寿命大大缩短。现在的数字DV格式小摄录机不同于过去的模拟格式录像机,它们处理信号的方式完全不同,所需磁带的张力很小即可保证图像质量,所以我们现在不太担心DV格式小摄录机的磁头寿命问题。至于电子防抖和光学防抖的区别明天撰文详述。
功能与实用:
有人认为,买小摄录机一定要买功能多的,而且是越多越好,这种认识对吗?
我自己买小摄录机的话会走两个极端,以DV格式为例,要么就买一部便宜的基础型单片CCD机器,要么就多投入一些,买一部三片CCD的机器。请读者记住一点:小摄录机无论是采用单片CCD还是三片CCD,都分高、中、低三档。但无论怎么分,只要是采用三片CCD的,再低档的也是小摄录机中的高档机,单片CCD的机器再高档的也是小摄录机中的低档机,不要在它们之间类比。要类比只能是单片机和单片机比,三片机和三片机比。比如,三片机中的高档机并不一定在功能上比低档机多,但它的CCD可能选用1/3英寸的,而低档一些的选用1/4英寸的,这就是区别。三片机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根本就不是单片机能比的,你只要买的是三片机,它就是一部高档小摄录机。各人情况不一样,当然大家不要照搬我的做法,但一定要指出的是,有的所谓高档小摄录机,价格不菲,虚加了很多功能,添加了许多特技,但图像质量并没有什么改善,价格却提高了不少,这是我认为很不值的。我们希望的是:把钱花在提高图像质量上,而不是一些不实用的功能上。例如:有数字变焦带防抖功能的机器就比只有光学变焦的机器贵,但真正有实用价值的就是光学变焦;有大尺寸液晶屏的机器就比小尺寸液晶屏的机器贵,但你的液晶屏尺寸再大也比不上彩电,这不是个简单的尺寸问题,还有色彩还原准确的问题,难道一定要为更大尺寸的液晶屏多付钱吗?一些花里胡哨的特技不是免费赠送的,实用价值也不大,而真正实用的两个转场特技“叠化”和“淡出淡入”许多机器要么没有,要么不能调整控制特技的时间。 部分数字小摄录机带有数码相机功能,这个功能,不同型号的机器表现出来的图像质量也不一样,有好有坏,但再好也无法跟真正的数码相机比,如果你不打算把它当照相机用,是否还愿意为这项功能多付钱?OLUX红外线夜视功能,拍出来的单色模糊图像用于公安侦察可能挺有用,不知对普通消费者有多大意义?或许能满足偷窥欲?或者是当个业余侦探?JVC公司的“夜眼”功能确有独到之处,它可以拍摄出彩色图像。但是请读者一定记住:优质的画面图像是靠光线来保证的。技术只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补偿措施,千万不要依赖它。
还有,许多DV格式机器的功能设置是和计算机连接使用的,您家里有没有计算机?打算不打算和小摄录机配合使用,如果既无计算机,短期内又不打算购置,小摄录机的这部分功能对您就毫无意义,何必为此多付钱?像记忆棒、SD记忆卡和老计算机配用的USB驱动器等就属此类。
要说这天下可没有免费的午餐,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一些公司为了获取市场份额,拔得头筹,在不提高售价的情况下,附送一些功能,尽管不实用,但他也没因此多收费,那我们干嘛不欣然笑纳呢?不实用不用就是了,所以此种情况要另当别论,前提是厂家不要因为增加了一些不实用的功能而多收费。
专业镜头一定好,就是好,好得不得了?
另有一些有钱的朋友迷信专业镜头,认为买小摄录机就要买带专业镜头的,如蔡司(Sony)、莱卡(松下)。
这个问题在我们很明确回答,它的宣传价值大于实用价值,却是厂商的一个好卖点。我们一点也不怀疑这两个镜头生产厂家的声誉和产品质量,但遗憾的是,我(笔者注:指吴老师自己)拍片这么多年,使用过这么多专业摄像机,却从未见过此类“专业”镜头。我们见到的主要是“佳能(Canon)”、“富士(Fujinon)”还有法国“安琴(Angenieux)”镜头,美国阿波罗号登月火箭用于传输图像的就是法国“安琴”镜头。我一直奇怪,他们为什么不采用赫赫有名的“专业”镜头“蔡司”和“莱卡”呢?日本“尼康(Nikon)”公司名气不小吧?但它生产的专业摄像机镜头我只在专业声像设备展览会中见过,却从未使用过,也很少见别人使用。可见,名气大的镜头未必就被专业人士认可。
但我们在这里要谈这个问题的另一面,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要制造这种卖点。因为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用小摄录机将成为销售热点,而且它的家庭拥有率极低,市场前景非常可观,发展空间也很大,不像彩电、冰箱那样几近饱和。更重要的是,这个领域的竞争对手极少。外国公司要在中国市场销售家电,无论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微波炉还是DVD甚至手机都会遇到国内厂家的激烈竞争,他们没便宜可占,甚至还经常处在下风。但家用小摄录机就是一个例外,是日本厂商的一统天下,别说国内公司,就是外国公司也没有几家能在这个领域竞争!这块大肥肉谁不嘴馋?今后在这个领域,我们还会面对他们制造的更多卖点,吹吹牛简直是小儿科,反正是把消费者吹晕了算。再说不吹白不吹,太老实了会吃亏,我要是开公司我也这么干,你索尼敢说使用了“蔡司”镜头,我松下就敢说使用了“莱卡”镜头,还是JVC老实啊。说到这里,吴老师叹了口气,一句话道尽伤心事:“笔者多年来写小摄录机方面的文章,都是在介绍外国公司的产品,何尝不想介绍国内公司的产品,只是不知今生是否还有这个机会。”
买小摄录机有钱的买索尼,没钱的买松下,其他公司的不用考虑?
这无疑也是一个认识的误区,我们看看专家怎么说的吧:
以下一段引自吴老师的文章:
“照此说法买机器倒是真省事儿,但结果就是当冤大头。无论是在专业领域还是民用领域,我们都要对各个公司各种型号的机器进行认真分析,然后再结合个人的需要进行选型。在针对不同的拍摄对象时,选机器并不一定要选最贵的。我举一个专业方面的例子:我接受一个任务,拍摄一部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科教片。有两部机器让我任选一部:一部是索尼公司的广播级摄像机507,另一部是日立公司的专业摄像机Z-1800。前者价值人民币三十几万,后者价值不到二十万,但我却选择了后者。为什么?如果我选择前者的话,这部片子还没开拍就已经失败了。道理很简单,拍摄计算机类的片子,要拍大量的计算机屏幕镜头,而计算机屏幕在拍摄时会闪烁并有干扰条纹,而且不同的计算机、不同的软件干扰频率也不一样,只有靠调整摄像机的快门才能消除这一现象。索尼公司的507摄像机尽管是广播级,但却是90年设计的产品,快门只有几挡而且都是整数,根本无法用于拍摄计算机屏幕。而日立公司的Z-1800快门速度有几百档,每一档之间的调整可以精确到1/100秒,拍摄时经过精心调整,完全可以彻底消除计算机屏幕上的干扰条纹,我自然要选择后者。举这个例子要说明什么问题?就是要说明一个概念:什么是最好?适用就是最好!
无论是在专业领域还是民用领域,这个概念都适用。你买机器第一个前提就应当是适用,而不是哪个公司。中央电视台的许多栏目都大量使用了日立公司的Z-ONE-C和Z-1800摄像机;录像带(特指BETACAM格式)大量使用万胜(MAXELL)公司的;监视器使用JVC公司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它们物美价廉。倒是一些地方小电视台、小制作部门无论什么都买索尼公司的,已经到了迷信的程度。我不是讲索尼公司的产品不好(也确有不好的时候,如它的录像带就出过问题),而是性价比是否合适。你的产品如果比起别的公司来,只是半斤八两,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我为什么要多付钱给你,我的钱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在家用小摄录机领域,我们并不建议消费者购买日立公司的产品,它在专业摄像机方面比较成功,但在家用机方面就比较弱。我们仍然建议消费者在索尼、松下、JVC(笔者注:个人认为再加一个佳能)三个公司里选择,这三家公司的产品都可以说是国际一流,在欧美发达国家享有很高的声誉,并在国际上多次获奖,我是充分信赖它们的。经济条件好,又喜欢摄像的发烧友还可以考虑佳能(Canon)公司的两款机型XM-1和XL-1,电视台也在大量使用这两款DV格式的机型,效果很好,只是价格不菲,采用1/4英寸三片CCD的XM-1售价在两万多元,采用1/3英寸三片CCD的XL-1售价在三万多元。
笔者从事声像工作多年,可以说天天在和摄像机、录像机打交道,对它们每一个细小的不足都有切身体会,在专业领域有许多专业杂志常年都在探讨各个公司各类机型的优缺点,民用领域也是如此。对各个公司各种型号的机器尽可各抒己见,见仁见智,但却不可简单化的以“有钱就买X××,没钱就买××”这样的方式下结论。
再说点题外话,写了这么多年的小摄录机选购,我的感受是,许多消费者把大量精力和钱花在选购机器上,却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学一些简单基础的摄像知识。给我感触很深的有这样一件事:我有两组朋友出国去欧洲考察,去的是同样的五个国家并且都带着小摄录机。第一组出去前找到我,一方面是学习小摄录机的使用,另一方面是学一些简单的拍摄方法。回国后,给我看了一下他们在国外拍的带子,水平当然谈不上,但起码让人能接受。而另一组去了同样的地方,拍摄了同样的风景,看他们拍的带子时,我头都大了,简直是活受罪,他们竟然还希望我为他们拍的带子做一下编辑,以为不管拍成什么样都能上编辑机编,孰不知拍摄不合格的画面连编辑的基础都没有。而且依照经验,只要不对他们扫盲,他们会这样一直拍下去,五年、十年,直到他们自己也完全没了兴趣为止。这不是信口开河,而是有许多实际的例子。一个使用价值三千元的小摄录机但具备摄像知识的人拍出的画面,比一个使用价值一万五千元的小摄录机但不具备摄像知识的人拍出的画面更能让人接受!
我现在的感觉是,比选购小摄录机更重要的是,对买了小摄录机的消费者进行摄像知识扫盲,这个扫盲时间不用长,三个小时足矣。”
好了,吴老师的心得体会到此告一段落了,关于细节问题的讨论我们明天继续进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