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mazi(风月禅师)
整理人: icecream(2004-05-31 09:56:48), 站内信件
|
靓 汤
——饺子大餐之三
风月禅师
我是1998年8月效颦孔雀的。临行之际,曾经南下淘金的同事告知关于广东的两大要闻,其中之一就是“食在广东”。当时,朋友用极其夸张的口吻说道:
到了东北才知道胆小,到了北京才知道官小,到了山东才知道路好,到了四川后悔结婚太早,到了广东才知道钱少,到了海南才知道身体不好。广东人真有钱!他们特别爱吃!那份爱,用语言是说不清楚的。
——天上飞的飞机不吃,地上走的同类不吃,四条腿的桌子不吃,水里游的没有不吃。
朋友的话显然有夸张的成分。但是,空穴来风,地球人都知道:凡流言必有踪迹,小道消息必有根据。所以,我是怀着巨大的好奇心来到南国的。第一站是从化,一所当时非常著名的民办学校。其时校长张明鹏先生,原仲恺农学院院长,在美国做过一年访问学者,非常有风度!非常有修养!非常懂管理!南洋在他手里蒸蒸日上。
2002年,本人在华师进修,教育学的作业就以他为例。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信然——1998年12月,南洋发生“东欧剧变”,张校长辞职,人事大变动;1999年7月,我们45人离开南洋。随后的两年之内,南洋每下愈况,一落千丈。那是后话,此不赘述。
当时,学校食堂有专门的营养师;每一天中晚餐都有汤,而且中晚不同,一个星期之内不重复。有老火靓汤,也有绿豆沙,糖水之类。饭菜价廉物美,微利;汤是免费的。有的老师来两碗汤,有固体有液体,有肉片有蔬菜,就不用吃饭了。大约主要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尽管人地两疏,湿热交集,工作繁重,压力巨大;尽管进退失据,前途未卜,学校除名,妻子离散,我不仅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适应了这里的环境,1999年4月找到了新的工作,而且身体变得健壮起来。暑假回去,同事朋友叹为观止,我自己也竟颇至于怀疑,似乎觉得那个躯体不是我自己。
所以能够如此,大约主要得归功于广东的靓汤吧。
广东的汤,其制作非常考究。一年四季用料有别,火候不同。其种类繁多,功效卓著,十言难尽。即使是广东本地人,不喝汤,易生病。至于北方来的人——广东人把广东以北的人一概称为北方人——如果不喝汤,必生病。这是有据可查的,而且数不胜数,此从略。
来广东六年,大小各异的汤喝过很多,确实是妙不可言。后来自己做饭了,也买了一个汤煲,买了一些汤料,先急火,后文火,也煲五六个钟。舀出来以后,喝是能喝下去的,而且也不会闹肚子,如此而已矣。
这本是一件羞于启齿的事情。好歹咱也是优秀男人,师从明厨,实操几二十年矣!在江西的时候,四十分钟做过十二道菜,其中两道让食客端起盘子来舔。很多菜是在餐馆吃了,问一下,自己就可以做,只要能备好料。这个老火靓汤,怎么就学不会涅?
——郁闷!
好在广东有一句至理名言:冇食过猪肉还冇见过猪行。咱煲汤不行,学得也不好,咱喝汤还不行吗?什么叫风月禅师,首先就是有一个能分辨出几千种味道的舌头!出的厨房,做得一手好菜,是极端了不起的!更了不起以至于近乎伟大的,是会吃菜!未必要吃过很多,但是,一定要能吃得出菜的内涵,厨师的性格籍贯;朱治冶在你面前都诚惶诚恐,黄蓉死缠烂打要拜你为品菜大师,乃“善之善者也”。
来粤六年,喝汤良多。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三次。
其一是在南岗渔村——也许是南海渔村,流花湖公园旁边的那一家。那里的汤,不用说了。
其一是潮江村,环市路上的那一家。那一天喝的汤,汤里什么也没有,颜色浅黄,味道好极。比很多酒店高出很多。
这些都是酒店。野语有言曰:学在民间。其实好吃的东西何尝不是在民间呢。这民间好汤第一,就是其三了。
其三,就是饺子大餐那天阿一煲的汤。那一天的汤,首先是多。大锅饭好吃,小锅菜好吃。汤一多就不好煲。其次是味道非常好。
——好到什么程度?
我进门的时候,汤已上桌。一碗之后,过了好一阵,我才装了第二碗。因为好喝,所以间隔要长;否则,就难免猪八戒吃人参果,暴殄天物。我只喝了两碗。不是不想再喝,实在是本禅师功夫了得,能够克制把持。因为饺子已经在向我们呼唤。当然,并不排除战斗力消减的因素。本禅师自2003年从82公斤减到65公斤以来,一般不放开肚皮来吃。
但是,我清楚地记得,有人喝了三碗。不知道影响到他吃饺子否。还有一位,在吃饺子之前,一共喝了五碗。吃饺子的时候,终于发出了强烈的责备:为什么今天煲了这么好喝的汤,还要包出这么好吃的饺子来!!!这不是明摆着使我为难吗???
后来,有版友在中版发贴:那可不是一般的汤,那是正宗的阿一靓汤,什么样的阿二靓汤也比不了。
老衲无知,莫非这阿一靓汤和阿二靓汤,还有什么典故或出处?愿闻其详。恳请各位大侠不吝指教。
2004年3月2日于梅花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