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影视沙龙>>● 世界电影>>他山之石>>[ZT]这么远,那么近--《大象》

主题:[ZT]这么远,那么近--《大象》
发信人: marco_0708(Marco恋上广岛)
整理人: marco_0708(2004-03-18 15:11:58), 站内信件
这么远,那么近--《大象》 
2004年02月24日10:01:06  南方日报--城市画报  钭江明


 
 
□皮影 《城市画报》
-------------------------------------------------------------
 
  《大象》据说是根据“盲人摸象”的寓言起名的。你可以简明扼要地说,这个片子讲述了美国枪支泛滥背景下的一起校园枪杀案。你也不得不承认,这只是这头象的一条尾巴。

  第一声枪响开始于电影开始后的第64分钟,而这个电影总长度也只有78分钟。而这部片子总体给我的感觉,就像我们曾经拥有或正在苦熬的青春期,那么短,这样长。

  我本来想,我是理解这头象的。
  我喜欢一开始那种绿色,软软的,不像在《绿光》里的那种浓绿,也不是《泳池情色》(pool)里那种油绿。《大象》里是那种初春的绿色,看上去有些冷,似乎正在疼着,皱着眉头的绿。
  于是看这样绿着的草地上,少年们在踢球、恋爱、拍照、做操,以及奔跑。看到几个少女轻快地奔跑过去,而那个不好看的少女跑到镜头跟前停下来,仰望天空,微笑着,发了一会儿呆。
  我的心动了一下。
  又看到教学楼里,人来人往,那个金发少年独自一个人走进空荡荡的会客室,一直走到镜头跟前,停下来,用双手捂住了脸。
  又看到洗手间里,那个平凡的少年默默地擦拭刚才在课堂上同学戏弄他掷在他身上的秽物。
  这是他们,在这里一小会儿的情感流露。我本来以为,我能够理解到他们这些细微的苦痛。一个不好看的青春期少女,背后是同学的讥嘲,她自闭的忧伤;一个金发的英俊少年,身边是轻度弱智的父亲,他提前品尝的苦味;一个孱弱平庸的少年,四面是伙伴的轻视,他不得不的甘心。
  但,
  我真的没想到,在第64分钟的时候,他平静地扣响第一枪。她庸常地流下无谓的鲜血。
  尽管一开始已经知道这是一部关于校园枪杀案的电影,一直在提着心等着这枪响。仍然震惊。然后,看着电影仍然按着一贯的冷调子,让枪平平常常地响下去,然后只再过去十几分钟,就硬生生地让片尾字幕升了上来。

  在这持续了短短的十几分钟的震惊里,我问自己,我真的能体会到她的痛苦吗?以及他的,还有他的。
  蓝得发冷的天空中灰云急驰,光亮迅速向屏幕边缘撤离,到不可知的远方。我坐在小小的房间里,在小小的屏幕上感受到了遥远。《大象》里的人们,离我,从时间和空间上都很远。

  但是镜头却一直紧紧地贴着他们,贴着这些青春期的少年。我几乎听得到他们不均匀的呼吸声。都说《大象》冷静,可是它一点儿都不像小津那样,让摄影机跟电影里的人保持适度的距离。摄影机贴得如此之紧,甚至让我联想到《怒海争锋》的海战场面,镜头也是紧贴着那些紧张战斗的人们,令我们情不自禁地血脉贲张,从椅子里把背直起来。《大象》这样,才可以令我们不由自主地跟镜头下的人一同呼吸,敏感到那些细微的苦痛,那平静表面下的暗涌才可能激荡起来。

  说来奇怪,小津的镜头与人保持适度的距离,而小津的电影却总是令人感觉暖和;《大象》的镜头贴得那么紧,我们感受到的却是阵阵这么近那么远的寒意。

  这种反常的寒意跟泛滥的枪支可能没什么关系,真正有关系的,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怀恋那时却无法忍耐的青春期。青春期的每一分秒其实都充满惊涛骇浪。那时,我们无法拥有大世界,只有自个儿内心世界的风暴;那时,我们的心脏脆弱得像一只汪洋里的纸船;那时,世界的风暴也开始向我们逼近(《大象》里很多时候充满了呼呼的风声。);那时,我们孤独涉险。

  如今我已成人,已经无法完全回忆起年轻时曾经经历的内心的历险。有多少少年就这样独自历险,然后永远消失。这是青春期的宿命,真正的内心世界,别人无法介入,所有过来人的教训都并不起作用,他们都必得自己去经历,那一片时间海上的风暴,他们不得不独自经历,然后,或者渡过,或者淹没。

  《大象》冷静而贴紧的镜头,或许可以比喻成一个过来人,他理解青春期的所有痛苦,但他无法替他们或帮他们做出选择。作为一种无能为力的关怀,他只有紧紧地,望着他们。

  这么远,那么近。 
 



----


海湾对面的哈瓦那--Wim Wenders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