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aoyi1221(珠穆亚纳)
整理人: 2sinxcosx(2004-07-03 14:53:39), 站内信件
|
寻宝与鉴宝——自然随想录之八
在数学浩瀚的海洋中,站在海边,我们可以随手拾到美丽的贝壳。
我在《数海拾贝》系列中,已经展示了一部分这样的“美丽贝壳”。今后,我还会逐步的把收集到的这些美丽的贝壳展示给网友们。
谁又知道,这些美丽的贝壳中,是否蕴藏着一颗颗珍贵的宝石、珍珠?
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但不可能都是。
希尔伯特说:数学“好象鲜花盛开的花园”,数学家们也一致认为,数学的布局的简洁、和谐而奇异,充满了美的花果和景色,既有数的美,又有表达式的美;既有形象的美,又有理论的美;既有方法的美,又有应用的美;既有形式的对称和比例的美,又有神秘又富涵哲理的抽象美。
但是,我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把玩那些数海中已经被发现的珍宝,这些珍宝,有的至今还没有被谁获为己有,有的则早已经物有所属了。
例如:以下珍宝已经物有所属了。
1、下金蛋的母鸡——费马最后定理。
2、数论的和氏玉壁——素数无穷定理。
3、理性雕琢出的翡翠如意——e^iθ=cosθ+isinθ(欧拉公式)当θ=π时得出的 e^iπ+1=0 。
………………。网友们有兴趣,自可举出许许多多类似的例子。
但是,还有许多价值难以估量的珍宝还是在没有被攻克的堡垒中隐藏着,它们被顽石掩盖着,或者还在贝壳中包藏着,至今并没有被任何人据为己有。
例如哥德巴赫猜想、庞加莱猜想、四色猜想等等世界迷题以及正在不断被发现的数学之迷。这一颗颗可能是更加珍贵的数学王宫里的宝石,至今吸引着无数探宝者探索着,因为在数学王国中,最终是胜者为王。
我们欣赏已有的珍宝,不仅仅是看看美丽的外表,而是要学会识宝的眼光。否则,一颗价值连城的钻石,也许会被我们当作顽石弃置不屑。
我记得有一颗著名的黑钻石的传奇般的发现过程就是这样:一位公爵在庄园的小道上散步,手中拿着一根精致坚硬的合金手杖,在无意中他用手杖打飞了一颗黑黢黢的顽石。但是他发现,这颗顽石是一颗极为坚硬的石头,居然把他心爱的手杖碰出一个深深的印记,如果他忽视了这个现象,就没有故事了。但恰恰他是一个不肯放过任何迷团的人,他循着石子飞出的方向仔细的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找到了这颗丝毫不为人注意的黑黢黢的顽石。他感触这颗石头的坚硬,把它送到研究宝石的专家——珠宝加工家那里,得到鉴定——这是一颗世上罕见的钻石——黑钻石!一颗不起眼的黑色顽石,居然是一颗世所罕见的稀世至宝,这颗宝石在世界最著名的宝石中也是极为有名、名列前茅的。
这个故事,给我们一个启发,即:“机遇只眷顾有准备的头脑”,但是最终发现和确定价值的却是这方面的专家。在数学之海,我们只要留意,许多类似的顽石或贝壳会被我们拾到,这就是:“数学猜想”。但是鉴定它造就它是否能成为宝石,没有更内行专业的头脑,没有攻玉的“他山之石”来雕琢是不可能的。例如“哥德巴赫猜想”虽然被誉为女皇王冠上的宝石,至今并没有找到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这颗宝石至今还没有所属(当然,我已经说过哥德巴赫猜想已经划上句号了)。
我们社区以及整个网络中、直至数学界,不乏这样“拾到可能是宝石的石头的”和找到“攻玉的他山之石”的网友、学者;声称自己发现了什么什么数学定理,证明了什么什么难题,所以自己得到的就是一颗宝石,但是在不能确认——用数学的严谨给出证明的时候,顽石还是顽石,贝壳还是贝壳,作为猜想,确实有可能就如那颗黑黢黢的顽石——未来的黑钻石。所以我们不必否认: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必然是发现数海珍宝的先决条件,只不过最终还是要区分顽石是否已经确实变成了数学殿堂上的钻石。
在数学界,许多宝石的归属还是一个未解之迷。
当然在我们现有的客观实际中,也有并且必然存在另一种现象——被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把珍宝贬为粪土。这不是由于珍宝不是珍宝,而是珍宝没有居于某些人的手中,“怀璧其罪”者也。
所以,宝石的价值,还要被既有其能又有其才更有其品的专家来评价,黑钻石才可能登上大雅之堂,体现无可估量的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