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greatrabbit(超级兔子)
整理人: herijunlai(2004-02-23 23:42:49), 站内信件
|
最近看了一本书《数学情种》,是关于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的埃尔德什(1913~1996)的传记。
埃尔德什出生在匈牙利,他一生命运多舛,1934年因为是犹太人而遭到纳粹迫害,被迫流亡国外,开始长达70年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涯.。50年代因为与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通信被美国麦卡锡主义者赶出了美国。其实在他的信中只是“亲爱的华,令p位奇质数……。”
埃尔德什终身未婚,对他来说,追求数学真理就是他的一切,他用咖啡作刺激,每天工作十八九个小时,朋友们劝他悠着点,他说:坟墓里有的是时间。
无独有偶,在20世纪还有一个终生未婚的大数学家——埃米.诺特,她是个女数学家,出生在德国犹太人家庭。
这两个大数学家都是终身未婚,是他们没有亲情吗?
埃尔德什本人非常喜欢小孩子,他经常会跟小孩子谈心,跟他们平等的交流。他一生穷困,靠一些访问资助和演讲费维持生计,但是他唯一的一笔积蓄——沃尔夫奖金被用来设立奖学金和资助贫困的亲友。
诺特也是一样,她管他的学生叫做“孩子”,诺特的“孩子”遍布世界高校和高等研究所。
其实他们也有亲情。但是他们却终身未婚,这在常人看来不可理喻,但是很好理解。这是一种对数学的献身精神。
有人说这就是孙中山先生所说的“博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