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ousehong(浩子)
整理人: lee_boo(2004-05-11 22:20:35), 站内信件
|
阅读的快乐
行乐及时虽有酒,出门无侣漫看书。
-----苏轼。次韵柳子玉见寄
古今读书之人,大致上都信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屋”颜如玉“有谁不喜欢?学着赵本山大叔的话说“地球人都喜欢”。自己喜欢的东西自然容易给人带来多些乐趣。既然书中有那么多让人欢喜的,阅读也是让人快乐的。读书是为了求知,求知是为了寻求真理,进一步是为了开拓智慧。孤单寂寞时阅读,灌注心思便达到自娱自乐的境界。苏东坡的闲情雅致固然使我羡慕不已,想及时行乐却不胜酒力,惟有打消念头。但漫游书海的生活情趣我亦能偷得一二。
《大学》中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古代的仁人志士想使美德彰明于天下,必经治国、齐家、修身、诚意。而这一切的都离不开最基本的致知,格物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和规律。事物的原理和规律是学术性的,必与知识紧密相连。知识的力量何其伟大!获取知识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是阅读,通过理性的阅读学到知识,端正思想,以此才能齐家、治国安邦,天下也就祥和太平。治国安邦于我所言太过宏观,修身齐家是根本,与我息息相关。身体需要食粮,精神也是精神粮食,否则我们的精神就会如同沙漠般贫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渊博的知识如同食物,填满精神的空缺的同时陶冶情操,在阅读中思考如同锻炼身体。阅读的范围决定知识的涉猎程度,表层浅析的阅读能大概了解社会意识、道德观念、资讯、娱乐等等;带着思考,深入的阅读常令我置身其境,辨析生活中的黑白,读至感人时触及人性和灵魂深处,甚至可以成为情感的支撑。
阅读,向来是我的偏好。这个假期用来消磨时间的除了上网灌灌之外,占据大部分时间的是阅读。“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修饰,也可以增长才干”这是培根对读书的理解。既然这样,阅读又何乐而不为?若是上学的时候,我也时常抽出一些闲暇用作阅读,不理旁事,优游闲逸。通过书籍排遣时间,排除心中的烦闷。除此之外,我想没有什么能给我的心灵更大的恩惠,就着几杯热茶,几根香烟读会儿书,在庸懒的下午或静谧的夜晚这般款待自己,也不算奢侈。记得中学时读鲁迅先生的《故乡》中润土教讯哥儿捕雀时那“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一段时,似乎把我带到了现场,引得我多绷紧几根弦,生怕一个不慎雀儿都逃出生天。这时候想起来,令人惊奇!有时读到合口味的句子总是饶有兴趣的多咀嚼几遍,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宁娜》的第一句话使我思忖了半天,口中喃喃的念着“幸福的家庭都很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不知作者是有意还是无意的或者只是轻描淡写,其效果是含蓄的,在异代异国的我却为这句话所震动。为什么会有这么深浓的情绪?托肘暗暗的思考才明白浅显的道理,因为我的心总依恋着家里的一事一物。正是这种依恋,读到这样的句子时感到震慑。高中时读《花季。雨季》,小说里面的无数画面都似曾相识,似曾邂逅。仿佛倒回在眼前的瞬间或某一天的某一个温和的下午。读到情感浃意时,常恨“书当快意读易尽”。读罢一本书,透着其中的内容与句子重拾昨日的快乐与忧伤,仍能串起记忆里的故事。这也使我一直快乐着。
我现在阅读有几个原则,一直都有坚持。一是“熟读深思子自知”,典籍、名著、好句子不厌白回读;一是流行一时的书格调较低的社会言情小说,不轻易读做不到任何书都手不释卷;再者是读书的思想努力保持与孔圣人所曰的一致,暨“学而不思则罔”决不做呆子;最后是“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没心阅读时不装模作样,摆一副“十年寒窗苦”的尊容。若说读古籍、名著为的是扮一副集大成者的样子,这点我承认,这是实在的扮有料,但不只是这点让我百不厌读,更多的是来自兴趣。仅具备扮样子的态度是读不好古书和名著的,惟有用心阅读,想知其所以然才会深究。孔子读《易经》时也曾“韦编三绝”。通常读到好的书、好句子乐意与人分享,分享是快乐的。好友常抱怨深夜被我的短信吵醒,迷糊着眼睛一看手机,要么是莫名其妙的一段古文,要么是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句子,更是恼火呵。对于书籍,无论是购买还是阅读,从不一视同仁,也不滥读滥买。书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如同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商品,有好坏真伪。饥不择食的阅读必将导致精神萎靡。好处当然要慢慢品味,细嚼慢咽,粗糙的作品倒可以囫囵吞枣,再次之的不如不读,免得沾污思想,影响健康。时下中国的小说常量高的很“亩产上万斤”令人咋舌。很多出版商都是借助新生代作家或一时走红的网络写手的幌子招摇过市,如一股洪流充斥街头巷末的书摊。稍微有点来头的便可登上购书中心正中的摆设。读此类书,我不快乐,如同白开水般很多情节都经不起推敲,有些也不尊重事实。大胆者更赤裸裸的把性史精美包装后示众,供人评头论足。为了阅读的快乐,我们大可不必作践自己。叔本华说:“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是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所”。这是令人感到可悲的。读而不思,那跟盲人摸象没什么区别。阅读不但要思考,而且要寻求思考的快乐。读书不求读懂,一味盲从,我大胆的认为这是愚蠢的阅读方式。人区别于动物不仅是能够直力行走,更重要的是有思想、思考能力。帕思卡尔把人喻为能够思想的芦苇,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在用心用脑阅读的过程是认识自己的过程,在阅读中渗进自己的思想,那么阅读也是伟大的。阅读中我们从迷失中找到一个全新的我,但似乎又很快又将迷失。不断的迷失是可悲的,认识到自己可悲正是人的伟大。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读思结合是阅读的快乐之本。
岁月流逝,近年来在情感上、家庭琐事中让我无可奈何,无法在心灵上找到宽慰和解脱,曾一度沉堕于烟酒和虚幻的世界,稍微清醒时仍觉颓废、失落,脾性也随着烦躁。直至最近,才真正找到快乐,那便是“漫看书”,觅得一方净土来解忧。借着辛弃疾词一句“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夜了,“书是引睡媒”。
2004年2月14日 凌晨4点15分 于广州
---- 爱情的表面是美丽的,爱情的深处让人痛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