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xguojz(静\思)
整理人: yxguojz(2004-06-04 11:57:55), 站内信件
|
现在的中国传统武学界,内家三拳大行其道,我深深感到心慰。这是一件大好事。
我所学的根基是重庆的民间拳种:金家功夫。这是一个武与道合的优秀拳派
从源头来说,金家功夫是属于心意一脉的。
金家老谱云:
欲学真妙诀,须知琢磨意。黄金难买道,传于忠孝义。艺在青山传三友,专在勇毒,慎之慎之。逢异人不可深说,常带心意。谨慎,谨慎。
而我拳学思想意识的开阔提高和对内家三拳本质的全面性认识。
则是得自于东北陈明洁系戴家拳的传人张方老师和三年游学的经历和所见所闻。
张方老师是我在山西上当受骗后,重学戴家心意拳时拜的一位明师。在我最困难,最失落,贫病交加的时候,就是张老师在武学上为我解疑辨惑,让我对他的恩德终身感激。
当今武学界有股莫名的恐惧,对何事物的恐惧?
答案是:对紧张的恐惧。
这股莫名其妙的恐慌影响到所有的传统拳种和新兴的拳种。
有很多的老拳师,真正的练家。被年轻气盛的徒弟连连追问:师父,我在看武术杂志的时候见到很多名家都在说紧张练不出真功夫?要大松大软才能练得出真功夫?
这些老拳师,大多都不是以学理见长的人,你要他回答徒弟这样的问题,还真是在为难他。
所以出现了三种情况:
1。对徒弟的询问,不做解释,严词呵斥。搞得徒弟口服心不服。疑问还在。
2。对徒弟的询问,心中叫苦,但又不能丢师道尊严。只好违心的说:咱这拳也得松柔着练,才能出功夫,一时之间,举国上下,皆以练拳紧张为耻。本派拳的特征就荡然无存。好像与紧张一沾边就立马变得低人一等似的。
3。对徒弟的询问,彻底否定大松大软,深信一力降十会。所以在很多的散手比赛中,出现完全拼体重,拼肌肉力的现象。而中国武术的技术巧妙性和独特韵味就不见了。
大松大软是杨派太极明家杨澄莆先生倡导,而由李雅轩老先生所身体力行并发扬光大的,以李雅轩老先生出手见红的实战能力来说,他的拳学理论是对的。
但看到这理论的人自己要用点心思多琢磨才行。
要透过理论去思索这背后不为人所知的诀中诀,窍中窍。
我常用怀疑的眼光去看每一个前辈的成功道路。
我认为李雅轩老先生说的大松大软绝对不是说给初学者的,而是说给那些筋骨功夫练够了,而下一步却不知该练啥?迷失了修炼方向的高手说的。
是让你“百尺竿头,再进一头”。给你的一口春。
这恐怕是他说这话蕴含的真正目的。
据杨门田兆鳞系的一位传人说到:杨家另有一套八段锦,也名“拔断筋”。练的就是筋骨功夫。筋骨功夫练好后,筋骨节节抻开,再在大松大软上下功夫。功夫上身就更加快。
孙门寿关顺先生的教学,也是用抻筋拔骨功法将初学者的筋骨节节抻开,见效颇快。
杜心五自然门的内圈手,刚开始蹲身下势,就是在极度紧张中求大松大软。练到最后,踮着脚尖走内圈手。请诸位摸着你的良知说句话。踮着脚尖这是紧张的状态呢?还是松软的状态?谁敢说自然门由紧张入手是错的?
要求大松大软,我觉得你要对紧张有深刻的认识。
说个笑话:一个人,从没吃过面包,你要他准确的说出面包是何滋味?
他能说得对吗?
一伙盲人摸大象,大象可以是盲人各种不同的感受和结果。
结合家师张方先生谈拳语录和他练功28年的实践以及我的身体力行。
家师张方先生说过阎志高祖师有遗训:
以力生血,以血化精,以精化气,以气归神。
此中不祗有甘苦可言,直有生死之险矣。
学者可于力上求,无轻向气上觅。一入歧路,刎生堪虞。
脱体力,生神力,非为无力。除浊气,换清气,非为无气。
先练形体,次练气,后练神。
家师张方先生还说了一口春。请大家记住:,初练功时,不僵为松。
家师张方先生最后说:极致是炼到绕指之极柔。
我从少年时代就开始每天早晚两次的站四平马,熊氏易筋经,朱砂掌就正好符合先练形体,以力生血,以血化精这个阶段。
对紧张有了10多年的深刻认识。没白吃苦。
所以后来在练由松柔入手的开合功,能在短时间内见大功效。
结论:极松极柔是结果,紧而又张是手段
戴某近来又有心得,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
戴涌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