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影视沙龙>>● 世界电影>>独立论坛>>单刀直入>>stupidyoyo>>"寻找"的三角形模式&灵魂的告慰---由<<中

主题:"寻找"的三角形模式&灵魂的告慰---由<<中
发信人: stupidyoyo()
整理人: stupidyoyo(2001-04-02 17:00:32), 站内信件
    第一部被世界承认的巴西电影,是1981年的<<Pixote>>.影片讲述一个小男孩
和一个妓女之间的友谊.
    而第二部轰动影坛的巴西电影,1998年的<<central station>>,则讲述了一个
小男孩和一个退休女教师之间的友谊.
    更有趣的是,女演员Marilia Pera在<<Pixote>>里扮演妓女,到了<<central
station>>里成了另一位退休女教师.

    在这类"寻找父亲"题材的电影里,我们总能找到点暗示,或者说---象征.
    早在大约公元前800年,史诗"The Odyssey"里的Telemachus(忒勒马科斯)就面
临着同样的问题:寻找父亲Odysseus(奥得修斯).而到了上个世纪,佛洛伊德的学说
则彻底巩固了"父亲"在个体成长中的"帝位".
    于是父亲形象的缺失就成了艺术家们屡试不爽的布局手段.这几乎成了一个骨
头棒,引得片中的人物(带领观众)像饿狗扑食一般执迷于上路-寻找-归宿的三段式
.只不过有的时候我们得到了骨头,有的时候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时候赔了夫人又
折兵.
    寻找的过程中总是有同伴的,而这个同伴几乎百分之百是女性.也许她与小孩
本没有什么关系甚至在开始的时候互相敌视,但请放心,他们早晚会手牵着手走到
一个战壕里去.
    现在,你有没有注意到小孩,女人,父亲(或男人)之间构成了什么关系?
    也许你会立刻联想到自古以来的家庭模式.没错,这确实是关系的一种.但如果
抽象的看,我们可以画出一个三角形.三个点各代表一种角色,三条边则是"寻找"的
路径.最常见的模式是小孩和女人共同找到父亲---注意,"父亲"不过是终极归属的
具化形象,可以不出现,但他的威慑力量使他总是处于三角形的顶端(人类仍未摆脱
父权社会?);最浪漫的模式是小孩和父亲共同找到母亲,如<<西雅图不眠夜>>;最传
统的模式是父亲和女人通过小孩重新走到一起,如<<克莱默夫妇>>.当然寻找的过
程也可以是一个点的单向运动,由于取消了两个点由分散到相交的描写,从而使情
节更具穿透力,很多公路电影均属此类型.大而化之,软弱的孩子,坚强的母亲,强大
的父亲,都是符号,只要你的想象力够丰富,几乎可以套用到一切社会有机体中.比
如人民,国家,政党.

    回到<<中央车站>>.本片很明显属于第一种类型.影片最后,Dora在车上给Jos
ue写信:"我怀念我的爸爸,我怀念一切的一切...记得以前跟我爸爸坐火车,那时我
还是个小女孩,可是他会让我一路大鸣汽笛.当有一天你开着大卡车上路时,不要忘
记是我第一个把你的手放在方向盘上..."看,两个人的精神交流借助"开车"这一意
象完成,在此Dora第一次深情的提到了自己的父亲.
    本片导演Walter Salles,曾执导过<<High Art>>和<< Foreign Land>>.比较
遗憾的是他没有很好的把握主线,那个卡车司机的出现着实让我担心了一阵子,不
过幸好他被Dora的坦白吓跑了(笑).这样一个插曲是导演有意发展Dora的安排,但
结果是弱化了两位主要人物的交流,反而好像Dora要单独拽出一条线似的.片中这
样反弹琵琶的地方有好几处,比如一开始Dora把Josue卖给人口贩子,后来在长途汽
车站又抛下Josue等等,不过小小的"叛逃"倒也增加乐趣.
    本片的另一特点就是弥漫着强烈的宗教情绪,不只是仪式场面的描绘,甚至连
汽车前后贴的宗教训条,车里挂的耶稣像都给予特写待遇,我觉得这些不能仅仅用
艺术处理的手段来解释,大概可以看作整个巴西(包括导演)所处的一种精神状态,
即对无依无靠的心灵的告慰.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8.71.4]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