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arco_0708(Marco在路上)
整理人: marco_0708(2004-02-19 10:20:48), 站内信件
|
《恋爱中的宝贝》——你就把它当一MTV看吧
作者: xzfd 转自西祠胡同
我看完《恋爱中的宝贝》这部电影以后,和绝大多数观众一样,晕忽忽地就出来了。然后冷风一吹我清醒过来后,发现实在是不知道可以说什么好。
这样的一部电影,摄影、美术、音乐、音效等等,但凡只要是涉及技术部门的元素,都做到了一个让所有观众都感觉耳目一新的地步,为什么最后还让观众看半天以后只剩下晕的感觉呢?
我举一个不是很贴切的例子,大致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假如国内的观众都没有听说过也没有看过《黑客帝国》这部电影,然后电影院在放映这个片子的时候,先是把所有演员的对白都抽掉,但是所有的音效和音乐都保留。然后,放映员还不小心把拷贝的顺序搞混了,于是就逮着哪本放哪本。那么我们看完这样的一部《黑客帝国》后,估计也差不多是晕忽忽地出来,然后碰上一人问,这片都讲的啥啊?我就只能说,这片啊?厉害!里面有个女的,能一下蹦这么高,还能在空中停半天,镜头还能这么一转,漂亮死了!
我估计大部分看完《恋爱中的宝贝》的观众,说起这片来感觉都和上面说的差不多。如果单单只是就这部电影的技术方面来谈的话,这部电影的视觉效果应该是最近几年来国产电影中最好的,很多特技效果用的恰到好处,而且都很讨巧,是那种花小钱办大事的典范例子。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估计这部电影是全片都做了电脑调色,里面所有的色彩都处理的非常到位,绝对是在后期上下了大功夫。为《恋爱中的宝贝》制作后期特技的是世界著名的法国DUBIO公司,也就是《第五元素》、《天使艾美丽》的特技制作公司。据说此次《恋爱中的宝贝》的特技制作费用是106万欧元(1100万人民币左右),这个天价数字换来的结果就是从技术角度来说,全片的特技镜头和色彩处理几乎接近完美。对于全片进行电脑调色,这可能是国产电影第一次做这样的处理。以我自己在电影院里的观影经历来看,我相信即便是以色彩见长的《英雄》,在最后的影院拷贝上,放映效果都未必能比过《恋爱中的宝贝》。
由于本片的影院拷贝质量非常好,所以本片的摄影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推荐的地方。如果仅仅只是说色彩和影调,对于这样的一部电影来说并不算什么,任何有足够资金支持的电影都可以做到这一点。但这部影片在摄影方面给国内观众带来的还有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而且这种视觉感受并不是可以简单地用看好莱坞电影或欧洲电影的视觉经验来对比的。在大量镜头的运用上,可以看出摄影曾念平都是下了功夫而且最后都体现在画面上了。根据摄影师的介绍,片中有不少特殊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依靠昂贵的后期特技完成的,而是依靠摄影技巧达到的,这对于目前的中国电影来说,无疑是一个值得推荐的范例——头脑的力量有时还是可以战胜金钱的。
在片中宝贝小时候被同学追着跑的那个镜头中,那种在运动中的透视关系变化,是把摄影机和人物放在不同的移动车上,在慢速度推或拉的同时,进行变焦距处理完成的。在那个段落里,拍摄时让扮演宝贝的小演员在前面的一个移动车上,后面追赶的孩子在另一个移动车上,整个拍摄用了四十节移动轨(大概是30—40米的距离)。这样拍出来的效果,那种影像本身的张力和强度,是使用斯坦尼康稳定器跟拍所达不到的。
本片中的其他技术部分,诸如美术音乐音效等等都是值得单独提出来说事的部分,这也和幕后班底的强大有着直接关系。象摄影指导曾念平,美术指导叶锦添,作曲小室哲哉等等,几乎是亚洲最强组合。而这次负责本片部分后期制作的法国电影人,更是通过本片让国内的电影制作行业汗了一把。以音效部分为例,本片在音效方面的处理绝对属于近些年来国产电影中数一数二的,即使我因为文字的局限而无法具体描述音效部分的精致,但将本片放在整个中国电影的大概念下来说,也绝对是可以做为范例的。本片的混音师是法国资深录音师布鲁诺.特瑞尔,两次荣获法国凯撒电影录音大奖,他的主要电影作品有《地下》、《圣女贞德》和《这个杀手不太冷》。如果仅仅只是看这个非常有分量的作品名单,我们可能还不能具体地体会国际水准和国内的差异,但是在看了《恋爱中的宝贝》后,有心的观众会知道其中的差距有多大。
但是这样一部技术出众的电影,并不代表着它就是一部好电影。当一部电影中的诸多构成元素都跳出来单独招摇过市的时候,这未必是一件好事。而且这些局部的出色,对电影来说无非是锦上添花而已。而电影中一个很隐蔽的技术环节,可能大部分观众在观看电影时都没有意识到的一个环节,却对这部电影起着雪中送炭的作用——那就是剪辑。
对一部能把观众看的晕忽忽的电影来说,如果本片的剪辑不是如此出色的话,那这个片子就完蛋了。所以我特地注意了一下剪辑,发现是一个叫彦.马克的法国剪辑师,也是《天使爱米丽》的剪辑。这个晕忽忽的故事之所以还能让我一直看下去,就是因为剪辑处理的非常干净利落,让我看片的时候就象是坐过山车一样几乎是一口气到底,有点本片宣传的时候一直特别强调的那个“HIGH”的感觉。但请注意这不是对故事本身的赞美,这种“HIGH”的感觉来自于对娴熟到极至的技术的仰慕。
最近几年国内电影的制作技术已经开始越来越接近国际水准,而更多国际电影制作力量的加入,更是加快了这一步伐。从中国电影的整体发展来看,这肯定是一件值得我们观众期待的好事。只是,当这些手艺活儿都熟练了之后,这最核心的问题——故事本身以及讲故事的方式和诚意,如果还是这样下去的话,我不知道作为观众来说耐心到底能持续多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