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berlingo(雪铁龙)
整理人: icecream(2004-05-31 10:03:24), 站内信件
|
有一次问一个在美国的网友,12个小时的时差是否也会导致空荡的感觉。他说不会-—说实话这答案真让我羡慕。我替他算了一下,如果他象我一样,也是晚上才有空闲上网看看的话,那么他真的比我幸运得多:他的夜晚是亚洲大陆的白昼,就算这中间可能存在安静和喧嚣的差别,起码人家鸡零狗碎的闲聊,他还能够插得上一两句嘴-当然这是在他愿意的情况下。
德国和中国的时差是七个钟头,孩子们上床之后,我的夜晚正是中国甜睡的梦。当我在夜里喃喃自语的时候,虽然时刻也希望着有个把夜游神上来聊上几句,但是真的有人来搭话,反而又无从说起。
隔着时间,隔着地域,或许也隔着文化。
以前认识个德国女士,因为丈夫工作的关系,在中国生活过半年。我问她有什么感想,她说:现在才知道,做个外国人有多不容易,回去后可要好好对待外国人。还有一个德国朋友是学中文的,在中国读书教书的,也呆过不短的日子。她说:在外国生活,不怕人家拿你当外国人,怕的是他们拿你当自己人。
这两种说法,看上去挺矛盾,实际上各有道理。前者是对寻求认同艰难的感慨,后者是对本身传统根基被忽视的恐惧。
来德国这些年,要说生活不易,谋生艰难,我觉得有点娇情。毕竟在中国创业,也不是总能够随心所欲的。我自问并不是一个患得患失的人,也很能够随遇而安。人家拿我当中国人看的时候,我很领情:全球一家,文化差异,这可是尊重个体啊!人家拿我当自己人的时候我也很高兴:宾至如归,他乡不异,多温暖啊!
可是有的时候,是一天,或者是一瞬,我也会感到空落。这里的中国人不少,刚来的时侯看见个同胞都当成朋友。本来大家确实有很多共同点:同样的语言,相似的异国生活体会,碰到的困难也都大同小异。但是日子久了,性格的差异越来越明显,跟大部分人的关系也就越来越疏远。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德国人眼里,大概中国人算是一群。其实这一群中国人里面,也是有的成群,有的打单。何况生活忙碌,家家都有自己必须念的经。跟留在国内的朋友通过几次电话,大家都很忙,说有空回来一起喝酒,需要帮忙尽管开口。
喝酒的朋友,帮忙的朋友,在这里几年,也攒了不少,各个国家各色人种,周末的时候请人给人请的,还真热闹。要说自己寂寞,首先老婆得跟我急。
可是那一点空落,并没有因此减少。我觉得自己大概得了思乡病,德语的Heimweh,英语的homesick。所以终于有一天,我跑到互联网里去了。
说因为思乡上网,听起来很有煽情的嫌疑。再说我一个大男人,说起这样的话来肯定是会酸掉大小几颗牙的。所以我要郑重声明:我上网的动机十分单纯,一是无聊,一是馋。无聊的时候多数是老婆沉醉于电视连续剧的情节之中,把我当成透明体的时候;馋嘛那就是突然想起淘金路口的粉面档,想知道它的鱼蛋粉是否依然如旧的时候。
我记得自己刚刚上BBS的时候,在几个网站逛来逛去,受不了诱惑,也发了几篇婆婆妈妈的文章。而且因为顾虑人会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假扮成个海归派—现在看来确实挺好笑,因为网上的海外人士,其实真不在少数。
在BBS发了几篇文章,让我认识到自己是个虚荣的人。其实我本来也没想到,自己那几句老婆孩子的家务话还有人爱听。给人一拍马屁,我还真以为自己大器晚成,很是块料。有段时间,大概是去年夏末秋初的时候,正赶上工作不大忙,我有空就在网上耗着。跟人聊天(后来知道那叫灌水),跟人辩论,不时发点“正经”贴子,给自己赚了不少好名声。有时候周末也忍不住打开电脑,自己都觉得对不起老婆孩子。好在我很快认清了形势—实际上也是江郎才尽。加上看别人的好文章越多,自己底气越不足,所以看的时候越来越多,发言的时候越来越少。后来工作又忙起来,孩子们的事情也很多,连上网的时间也减少了。
其实我相当怀念自己和一帮网友闲聊灌水的日子。得承认我是个庸人,BBS上的文章,太大块的我一般不看,看也是走马观花,因为费时间;谈爱情的我也不怎么看,因为跟自己很沾不上边;讨论政治时局的我看得多一些,开始的时候也愿意发发言,后来发现用键盘讲理实在是费时无效的工作,辩论到最后的结局大底是离题万里,越辩越不清。我最喜欢看的,是别人的灌水大篇,饭局约会;我最遗憾的,是别人的话我不怎么插得上嘴,别人约会也没我的份。我只好干瞪着眼,运气好的时候,看看照片,解解馋。我自己写贴子,从来写不长,一是没那才情,二是没那时间,三是打字速度太慢,写起来费劲。所以在网上我最喜欢干的事,就是灌水。可惜现在我上网差不多都是孩子们上床以后,在中国的深夜里,谁还会等着跟我聊天呢?再说灌水是需要众人提桶的,群舌纷纭,才能够生动有趣。真的碰上个把夜游神,还不知道怎么说,说什么好了。
现在我的时间是晚上十一点过,中国的天该亮了,而我却该去睡觉了。我打开电脑,一一点开常去的网站,这时侯我感到了时差,也感到了孤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