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itisgood(★三文鱼★)
整理人: z9z(2004-02-15 09:30:07), 站内信件
|
公司政治—MBA必修课
本文来源 中华培训网 http://www.china-training.com
在MBA毕业的那一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两年的艰苦的学习丰富了见识,解开了八年工作以来许多的疑问,提升了自己的知识结构,感悟到许多;更重要的是它(MBA)培养了一种思维模式。当时遥望未来职业生涯,脑海中再次响起恺撒大帝那句惊世之言“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征服了!”。我想许多MBA毕业生在踏上各自的职业生涯中,多多少少都有我这种自信的感觉!
凭着以往的工作经历,凭着MBA的金敲门砖;很快我成为了一家民营IT集团的高级管理人员,我找到了MBA学习后的第一个舞台;两年里,我凭着在MBA学到的知识结合以往的管理手段,以及积极务实的工作作风,在整个集团中的各个要害部门和一线担任高职,HR总监、市场总监、大区总经理、运营总监,成为集团中最年轻、业绩最出色的人,职务一路平步青云。眼前的成就使我觉得MBA没有白学,但人生得意的时候往往是失意的开始。很快,我被一种不经意的、陌生而强大的无形力量所击败,以往的业绩和成就成为今天的罪状,曾经的朋友和部下纷纷叛变或远离,这股力量就是公司政治,或者说办公室政治。
这一切的发生和作为都披着冠冕堂皇的外衣,如企业战略、绩效考核、组织结构、企业价值观、管理文化等等;其结果就是管理层动荡,企业战略摇摆模糊,业绩滑坡。很不幸的是,我成为这场政治风暴的的核心对象,在经过自己一阵无头绪的抵抗后,我失败了。作为受过系统训练MBA,我第一次感到迷惑,在以往的案例中根本没有学过或者提到过这些。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具有那么大的威力,改变着一个企业或一个人的命运和前程。平时隐形存在、关键时刻翻云覆雨,而且无处不在,令人无可遁逃!
这是公司政治的真相吗?当遇到问题,我再次用回MBA学到的工具:发现问题—分析—学习—思考—制定方案—执行—检查效果—修正。那就让我们来对“公司政治”展开一个MBA的经典解决模式吧
一、“公司政治”的简单分析
人往往会走入一个误区,就是我只要作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了,不要过分涉入其他事情;MBA更甚,MBA的本职就是作好管理,只要有业绩和管理完善,这就是对公司和老板最大的回报。我的失败就开始与此,出于对“政治”这个概念的不甚了了和“复杂”甚至“肮脏”的传说,往往对所谓“政治”不感兴趣而“远离政治”。但是总有一天,发觉自己从来就在一个政治体系中生存游刃,而政治也只是一种客观存在——其“政治意识”的觉醒,或可算得一种成熟。
----没有哪个老板会公开谈论公司内部的政治。他们嘴上经常说的那些战略、市场等等东西,而事实上他们所想与所思完全两样。其实老板们中的大多数在治理公司经年后都惊觉自己经常翻阅,而且真正能掩卷沉思的往往是政治类书籍。我的老板的书柜里最多的是毛泽东点评某某的书籍。觉得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些天真地认为自己的组织当中根本不会有“政治”折腾空间的老板,其企业往往还在求生存和发展中,使他没有时间来考虑“公司政治”。我抱着蔑视公司内部政治的想法进入一个新的组织,注定要为自己犯下的致命错误付出代价。
----政治是什么?我认为“政乃众人之所求,治乃解决所求的游戏规则。”公司政治可以笼统地认为是企业内各种利益关系的总和。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公司政治游戏中的各方利益和资源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但必须都有着各自冠冕堂皇的理由。人与人之间,派与派之间的关系无非是对资源的占有和分配关系,围绕分配资源所形成的默契、势力范围、影响力、指挥链、习惯与传统等等,这些都可以归到公司政治的范畴中。但公司政治的表现形态与企业的日常事务往往绞结在一起,分不清那些是工作,那些是政治,这就使得公司政治的边界非常模糊,无形就由此而来。
----公司政治平时就是保持基本平衡的状态下,人们一起为某个明确的目标和谐地工作——这自然是最理想的情境,但基本不可能实现。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就会争端四起,紊乱发生,政治就成为显性的意识和手段。公司政治的激化往往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利益团体打破了平衡,而又不能与原来的体系或者利益团体达成和谐共处,建立起新的一套真正有效用的控制系统。如果你恰恰是那个人或者利益团体的代表的话,你要么成为公司政治的对象,要么成为发起挑起公司政治的代表,两者必具其一。
二、MBA面对的公司政治现象与成因
公司政治的成因和表现形式千变万化,我试着选取几种以供大家自我参考你身边发生的事情,并能透过现象来研究本质并找到解决方案:
创业者现象VS大哥级副手
----中国有句古话“共患难易,同富贵难”。对于很多创业者而言,大家可以齐心协力共创江山,但企业做大后,往往大家分庭抗礼。数一下一个你比较熟悉的公司,再数数当初一起创业的人还有几个留在公司里创始人能够长相厮守很少。
----原因很多:一山不容二虎、核心权力人物独断专行刚愎自用、道不同不相为谋、兔死狗烹、卸磨杀驴甚或是“分赃”不均,等等。有太多的因素决定创业者是安静地走开,还是该勇敢地留下来。
另一个角度是当初的创业者现在往往是公司副总裁一级人物,他们拥有太多的空间,结果现在公司核心的资源统统掌握在副手的手上,有些老板对业务的控制权反而很弱,如果以非常明显的手段夺过来,未免不大妥当。所以他对副手是既忌且恨又怕,每次出台什么新的政策规章,十有八九是针对自己的“大哥级”副手的。现在没有动手的原因,或许还觉得时机不成熟,所以矛盾就在这样的互为制约和平衡中持续。
解决这些矛盾方法最高明是一般分为三步曲:先是许以高位虚职,然后“杯酒释兵权”;最终是“借刀杀人”。如果想要和平分手的话,就是在老板最终取得控制权前能够达成利益上的最终妥协。
我遇见过的一个案例就是老板想让主管市场副总走人,但又有所顾忌;他先将该副总提升为集团的副总裁,主抓市场营销,目的是调离该副总任职的销售公司总经理一职,然后在新的一年就请了一个知名顾问公司来公司推进“推进CRM管理,重整顾客价值链”,获得大量客户资源;最后用绩效考核将该副总原来手下最得力的几名干将干掉,然后给该副总两个选择,一个是担任享受副总裁级别的企业战略发展委员会主任一职;一个是拿高额补偿金后提前退休。后面的我想大家不说都明白了吧!
投资收购陷阱与投资空壳
正常的企业的投资、兼并与收购是一次利益和组织的重新调整与安排。新的资本进入往往不是单纯的投资行为,它不仅需要董事会中的话语权、资本收益的索取权,甚至还要得到公司的管理控制权。因此,原有的组织架构、管理方式、业务战略都要有新的变化。 公司政治往往能够利用这个机会进行重新洗牌。
收购过程一般是看中对方的在客户、技术、渠道、营销方面有着本土化的优势,并达到绕开政策壁垒,抢占市场和先机。先是给原来管理层保持拥有公司的控制权,给予资本的支持,日子会非常好过。当资本层面取得控制权后,就会在业务层面通过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式进行渗透。随着业务层面控制力的增强,将原有的管理人员开始一个个出局。完成了管理人员大换血后,战略做重新调整,成为其业务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所知道的一个案例就是一家国内知名的系统集成公司在收购另一家公司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磨合,控制了基本的业务和客户,兼并方遂开始动手整理局面。他们首先掌握了被兼并方几个销售人员侵吞公司销售费用的证据,随后突然发动攻势,对外宣布包括被兼并方总经理在内的一些人转移公司客户资源。由于业务和客户基本上被人控制,这些人已经丧失讨价还价的余地,只能在这场公司政治争斗中落荒而逃。
投资空壳
另外一个出名的案例是一家做家具的上市公司在所投资的一家ERP公司,收购后投资人收到该公司员工的匿名信,告知财务混乱,资产大部分已被抽离。于是迅速组织财务人员前往核实,发现与投资之前相比,应收账款奇高,而且大都集中在一家公司名下,而这家公司正是由自己所投公司管理层的几个人持股。
----当初投资这家ERP公司,主要是看好其强大的市场占有率,技术倒还在其次。而且当时业务已能盈利,这样的公司对改变目前处于主业暗淡的上市公司来说,正是改型的最佳机会。资金注入之后,投资人派出总经理,但日常业务仍交给原来被收购方的管理层做,在参加公司的各种会议,发现公司的管理和经营很多问题,并提出了很多建议,尤其是管理层的人选问题。这就造成了现任总经理与原来管理层之间的矛盾。-整个公司完全为原管理层的几个人控制。这位投资人的进入,虽然带来了资金和上市的前景,但威胁到这几个人的“领地”。于是,管理层的这几个人就偷偷注册了一家公司,悄悄将客户和合同逐渐转移过去,公司的管理层和几位骨干技术人员都持有新公司的股权。
----在与管理层的谈判中,这位投资人体会到了公司政治的厉害,公司原总裁把话说得非常明白:“拿钱进来可以,但不要参与管理,这里全都是我的人,如果让我走也可以,那你得到的只能是一个空壳,在投资者那里一文不值!
中华培训网 (www.china-training.com)正式成立于1999年6月30日,总部位于中国北京,旗下有两大公司:北京东方华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北京东方诚信企业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自成立以来她一直致力于成为国内咨询培训产业的权威龙头网站,为中国的企业和培训咨询公司及顾问搭建顺畅沟通的平台,以促进各方交流与合作。她展现出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一个开放的平台、群英荟萃之地。中华培训网致力于国内咨询培训产业精英,一起共同打造产业战略联盟,与企业共同发展。
东方*超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