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dd-xx(倦客)
整理人: duanshun(2004-02-08 10:00:36), 站内信件
|
三、在战役组织和战术修养上,彭德怀和巴顿也各有千秋。战术修养一般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如的应变能力。它是战役组织的基本条件,也是军事家们指挥艺术的基础。
我们说,战场上的形势往往是千变万化。因此,谁能抓住瞬间战机,谁就能占据先机。即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岳飞语)比如,彭德怀在指挥第三军团第一次打长沙之时,当部队正过浮桥的时候,长沙城内的敌军突然开城逆攻。此刻,三军团的大部分部队开始动摇。这时,彭德怀果断下令斩断浮桥,背水一战。结果三军团反败为胜,一举攻下长沙。除此之外,在陕北作战和百团大战中,彭德怀的战役组织能力,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同样,巴顿战役组织的能力,也可圈可点。如在西西里岛战役中,巴顿指挥的美第七集团军,面对从裼拉库到墨西拿这狭窄的作战区域,能够及时地调整作战部署,直攻巴勒莫而最终赢得了战役的胜利。
四、严格地说,彭德怀与巴顿不是统领全局的战略家。但是,作为一名杰出的军事家,只有从整体上(即战略上)把握战局的走向,才能更有效地组织组织战役和战斗。
彭德怀在战略指导上,往往是以弱对强,但在战术上则强调以强击弱,从而求得战役战术上处于优势地位,进而改变战略事态。1934年4月,当第五次反围剿尚未结束之时,彭德怀便提出放弃中央苏区,进军湖南,以寻找战机。这一提议,与毛泽东的进军浙皖,逼敌回援,以求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战略思想不谋而合。在朝鲜战争中,彭德怀采取的以战略内线的持久防御战与战略外线的速决 进攻战相结合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对赢得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总的战略指导方针上,彭德怀更多的是表现为后发制人。即“避敌锐气,击其惰归。”
巴顿在战略指导上,对战略层次有很清楚的认识。在1942年1月的北非登陆战中,他指挥的美军在摩洛哥西海岸的成功登陆,就为盟军为控制这一地区和完成北非的战略部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们前面说过,巴顿在战争中往往强调主动地进攻,依靠力量和技术优势取胜。因此,他的总的战略指导方针较多地表现为先发制人。彭德怀和巴顿这不同的战略指导方针,实际上正是中西方战略思维的差异之所在。当然,我们在分析巴顿的攻势战略和彭德怀的积极防御战略时,应该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和战场条件下,而不能孤立地看待它。如在1944年7月 以后这特定的历史和战场条件下,德军已经的强弩之末,而盟军无论是兵力兵器和士气,都占压倒优势。在这敌弱我强的客观条件之下,巴顿的攻势战略无疑是正确的。又比如,在陕北作战中,彭德怀注重进攻中的积极防御战略,无疑也是正确的。
---- 随着时光流逝,
一切将变得模糊。
只有你依稀的笑容,
永远留在我内心深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