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hilingh(游如诗)
整理人: swataoren(2004-02-08 02:23:18), 站内信件
|
这句话,是源于《老子》中的“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
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我们常常强调了其中的“无为”,却忽视了其中最重要的“无欲”而“治”。
道家曾经出了很多位杰出而且进取的政治家,如姜太公,如张子房。“无为”的目的,其实是“治”。这些道家翘楚没有因为简单地追求“无为”而停止过追求真理和理想,最终得而治世。家天下后,他们更能摒弃私欲功成身退,最终达成“无为”而隐。
由此可见,“无为而治”重点不在无为,而在于“治”与“无欲”。我们要强调自己的修养,但不能以牺牲进取心为代价。这才能真正理解黄老之道的个中三味。
以下摘录一下南怀谨先生《老子他说》的片段,以作佐证:
至于由《老子》这章后半段所引起的:“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
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无为
之治的政治思想,在以往的历史上,常被误解,乃至被有些领导一个时代的帝王位,
有意或无意地歪曲它的作用,那就不能完全倭过在老子身上了。这种历史上的过谬,
最明显的事实,便是宋真宗的故事。
寇准的胆识
讲到这里,再让我们多费些时间,稍微了解有关宋一代名臣寇准的表儒内道的
大手笔。同时也可了解一下,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精神,用之在臣道的精彩一
幕。寇准确是一位深信黄老之道的学者,在他担当军国大事的任内,家里还隐密地
供养着一位专修神仙丹道的道人。他的作风,大胆而缜密,豪放而平实,的确是深
得黄老之道的三昧。他在澶渊之役中,勉强着皇帝宋真宗御驾亲征,兵临前线,在
枪杆下办外交,实在相当冒险。而且当时在宋真宗的旁边,政府内部还有势力相当
的反对派。他却不顾一切,谋定而动。这比起三国时代,魏廷建议诸葛亮出兵子午
谷,还要冒险十倍,但是他居然做了。在这一件史实上,宋真宗肯听寇准的意见,
临事能够互相配合,固然也真的很可爱,但是他在前线,与敌人面对面的当时,却
不免战战兢兢,实在也很害怕,很想知道寇准的行动究竟有多少把握。于是派人去
侦察寇准在做什么,派去的人回来报告,这位身当重任的相爷,公然在这样危急的
前方,正与一班幕僚宾客们喝酒赌钱,漫不在乎。真宗一听,总算放心了大半。寇
准本来有好赌的习惯,但当时的赌局,真的是一场豪赌。他赌给敌人看,赌给宋真
宗看,其实,他比诸葛亮在后花园钓鱼、五路退兵的心情,还更紧张沉重,只是不
能不好整以暇而已。这就是道家的妙用,也就是老子的“欲取姑予”的姿态。因此,
也就难怪他在政治上反对派的死对头王钦若,事后趁间在宋真宗面前用了一句挑拨
的话,就使寇准再也不得重用,守真宗在澶渊之役以后,因为有事而回想起与寇准
当时的冒险,颇有复杂的矛盾心理,所以王钦若趁机便说,寇准在增渊之役,不能
算有大功,他只是拿陛下当一次大赌注而已。你看,只须一句便佞的口舌,就可害
人不用刀,杀人不见血。好在赵宋的皇帝子孙们,本质上还很厚道,换了别的昏君,
寇准的头,准会被他送到敌寇的手里去了。
宋真宗贿赂宰相
尽管未真宗不敢再用寇准,不敢再谈统一的大业,运用输款和谈的政策,以图
苟且偷安。但是他知道全国的人心,朝野的士气,并不甘心媚敌,更非心悦诚服这
种半投降式的策略。那么,若要做到“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
则无不治”,就要另想办法。结果,他接受王钦若的建议,利用宗教来迷醉朝野,
安定人心,同时也可以自我安慰,仰仗神力来保佑平安。于是他就假托天神在梦中
来降,要他在正殿建“黄箓道场”一个月,当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等等诡话。
又使人谎报得天书于泰山,要群臣上表,推尊道号,自称为“崇文广武仪天尊道宝
应章感圣明仁孝皇帝”。从此以后,北宋的三百年天下,便与道教的神秘政策结了
不解之缘。后来自称为“道君皇帝”的迷信大师宋徽宗的北狩,何尝不是宋真宗的
前因所误。
一个国家的大政,绝对不能与宗教的作为混为一体,从古今中外人文历史的记
录上去求证,凡是宗教与政治混合的时代,政教(宗教)不分的国土,结果没有一
个不彻底失败的。不但污蔑了宗教,同时也断送了国家。政治,毕竟是现实智慧的
实际成果。宗教,始终是升华现实的出世事业。如果强调宗教就是现实世间的事,
那么不是别有用心,就非愚即狂了。所以,宋真宗要想利用宗教的迷信而“使民无
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的当时,最大的顾忌,就怕宰辅大臣——同平章事王
旦不同意。开始是试探,结果没有办法沟通。于是一方面由王钦若来婉转疏通意见,
一方面真宗派宫监夜里送重礼到王旦的相府上去,并不说明来意是为了什么要有这
样重的赏赐。这是当皇帝的公然贿赂大臣的杰作。因此弄得公正持重的名臣王旦有
口难言,只好随声附和。如果寇准不被挤出中朝政府,恐怕“神道设教”就无法作
为这个豪赌的赌注。后来王旦在临终时,虽然宋真宗亲自到病床旁边探病,御手调
药,每天还三四次派人询问病况,并由宫中送来薯蓣(山药)粥。但是王旦耿耿于
怀的事,却无法因此释然。他在临死时,还吩咐家人要把他剃了须发,穿上和尚的
僧衣,表示抗议,表示忏悔。自恨当时对“天书”的愚民政策,没有尽心竭力地劝
谏,认为是一大罪过。
我们引用了这一段历史的事实,来说明《老子》这一章“使民无知无欲,使夫
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被宋真宗反用的前因后果,当然并非老子的本
意,更不可随便又给老子背上黑锅。
总之,我们不要忘了老子著述的本意,首重效法自然道德的原则,假如人们都
在道德的生活中,既不尚贤,又无欲而不争,那当然合乎自然的规范,也就自然是
太平无事的天下了。《礼记·礼运》一篇的记载,首先说明孔子的叹息,也是如此。
时代到了后世,人人不能自修道德,人人不能善自整治争心和欲望,只拿老子那些
叹古惜今的话来当教条,那当然是背道而驰,愈说愈远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