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hitesail(白帆)
整理人: yerk(2004-02-08 19:13:40), 站内信件
|
也谈冯小刚的电影(上)
知道中国有个叫做冯小刚的导演还是中国初行贺岁片,那个《甲方乙方》虽然如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类似的结构,而且还有《爱情麻辣烫》的铺垫,但由于还算比较喜气,引得大家在大过年的给这位原并未有多大名气的导演捧场,想想那时过年可看的电影并不多见,而且还有影帝葛优的出演,大家想看个究竟到是很有情可原的。
《甲方乙方》的成功,让冯导尝到了贺岁的甜头,而且接二连三地在炮制,而且还多是原班人马,《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一声叹息》《大腕》直至不久前的《手机》。说实话,以贺岁电影来进行自已的创作,看来冯导走对了路了,首先一年就一部,让他有时间,有精力去研究观众的心理,而电影把冯式幽默与葛优的表演的糅合,造就了电影的独特的个性,尽管电影并非生活的还原,但贴近生活,让人们在自已身边找到如电影人物的影子,成为大伙棒场的重要着眼点。
《甲方乙方》以好梦一日游为绳索,穿起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让人觉得可笑或者可鄙视的或者值得同情的人物,那些生活在各个层次的人们的表现,让我们充分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假恶丑,而友善与良知又是多么的可贵,这些都是这个可能让我们联想得更多的电影所赋予的内涵。想想现实中的《甲方乙方》的喜剧是不是还在上演呢?所以一部电影不去歌功颂德,却可以让我们看到众多世象,也是成功的。
接下来的《不见不散》和《没完没了》让我们期待,但其中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却不如《甲方乙方》,其立足点虽然以故事为主,更把幽默溶在笑谈之间,但平淡的架构让我们在观看之余,缺少了一些赞叹的题目,而其故事所反映的生活面的局限更让大家对作品的现实意义的深度抱有偏见。这些冯导也发现了,所以,他急转视角,放弃了平凡人的着眼点,把名人名角做为故事主线。一个著名作家,一个国外的名导演,一个著名的电视主持人成为冯导的贺岁片主角,而所有的故事都反映的一个层面上的东西,虽然社会现象成为这个层面的重点折射点,但不能不看到有些东西不是你放个镜子就可以得到反映的光亮的。
《一声叹息》表现的是一个作家的偷情史,就如某个著名作家写某个著名的向黄色靠拢的小说一样,这种偷情有情可原,没有生活如何能够体会到人生某个阶段的情感的漂忽不定,更何况现在的诱惑人们的东西太多,太让男女关系这个门槛变得更加低了,而我们看到的一声叹息不只是从男人的嘴中发出,更多的是女人的心中感慨:男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不过在男人看来,电影中的主人公太弱智了,不是对感情的责任心的丧失,而是竟然无法把婚外的感情与婚姻隔离,有如偷腥的猫那样的胆怯,“外面彩旗飘飘,家里红旗不倒”,似乎是一个小品中蔡明的名言,不过这样的高手段何人能够实现?所以剧中人和剧外有同样经历的男女们只能用一声叹息回避现实生活的无奈了。
《大腕》一改前部片子的风格,基本上用闹剧的形式来表现影片的故事的,特别是后面的部分,很难让看惯了正统情节的电影的人们接受,还好,影片的着眼点关没有在那部分上,所以大家也就不太计较。不过电影在喧嚣中被推进,让我们得到的启示可能与现实中的无法粘接,到处是商业,真的假的,虚的实的,判断起来既简单也复杂,而在复杂的判断中,人们会失去耐性,从而一言以蔽之的形势绕过关口,尽管自已仍然迷茫,但却也算有了解脱。
《大腕》的风格冯导并没有完全的把握好,因此《手机》让他静下心来,并请来一个文学方面的高手来压阵,想想刘震云的《一地鸡毛》中的小人物与《手机》中的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差别,可以想象,把握好了可以让刘震云在创作中上一个很好的层次。《手机》的电影风格可能很多都脱离了冯导的啦,因为作家身份的刘震云,不可能有冯导见识的那样,也不可能延续冯导过去的风格,可能这正是冯导想要的突破,但到底突破了没有呢?
(待续)
---- 常驻【社会百态】版,关心小事大事天下事
不离【古今纵横】区,注意你说他说大家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