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古今纵横>>社会百态>>【艺术】--走马灯>>"二人转"的记忆

主题:"二人转"的记忆
发信人: whitesail(白帆)
整理人: yerk(2004-01-20 09:14:42), 站内信件
                    "二人转"的记忆

    东北“二人转”随着电视剧《刘老根》的热播而倍受关注,而前两天央视全国小品大奖赛现场直播“二人转”演员未演完节目便被强行赶下了台,更是引起大家的议论。“二人转”作为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形式,应该是很受东北老百姓的欢迎的,其音乐的曲式比较固定,表演中使用手帕和扇子,完成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拓展,其艺术性不亚于任何一种地方戏种,而其表演形式固定,更以两人表演为特色,其中幽默不输于相声,情节起伏不亚于小品,因此,深受大众的喜欢是必然的。

    商品经济年代,“二人转”也象相声一样,很不景气,题材受到很大的困扰,创作青黄不接成了其不入流的重要原因。而现在活跃在表演舞台的“二人转”演员多是没受过专业表演训练的,以土方式拜师学艺而成的,其素质由其师傅的素质而决定其表演水准。现在“二人转”没有好的作品,多数流于粗俗的调侃,而唱功的缺失,充斥的噱头虽然可搏观众轰堂大笑,但其中不雅的成份会令人感到“二人转”不会成为一门艺术。

    记得小时候,“二人转”广播中经常听,虽然曲目不多,但总归那熟悉的音乐让人感到特别的亲切。农村老家的亲戚也有在县文工团的,其中的曲艺杂志中刊出的“二人转”剧本曾被他们演出过,那时候人们的文化生活贫乏,电视还没有普及,电影也不是经常看,所以“二人转”的演出便成了东北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了。

    现在的“二人转”表演,似乎已登不上大雅之堂了,而流于洗浴中心、偏僻的旅游渡假村和小剧场形式了。而其中的内容多属小品类的,再加上演员表演点对眼,翻跟头等等所谓的绝活,再就是开口粗话,随意扇耳光等表演,如果不了解的人真可能会疯掉。而那种曲风优美,形式独特,情节幽默的“二人转”似乎绝迹了。

    “二人转”是一个以俗为主的曲艺品种,其土生土长的因素让喜欢这种表演形式的人感到受用,但其中夹杂着的粗话俚语虽然不雅,但有时是情节需要,更是观众发泄所需要的,如果这个特点观众不了解,可能就会接受不了,从而就会发生象央视现场直播而演员被赶下台的问题。有些领导下乡要看“二人转”,接待单位就会特意告诉“二人转”演员,把那些脏话清除出去,可是演员表演的过程是程式化的,不经意间还是在语言的发挥上不自然地带出一些不雅的言语,而临场发挥则是“二人转”演员重要的基本功,所以,入俗是“二人转”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怎样入俗是摆在“二人转”面前的重要课题,最为经典的是宣传计划生育的“二人转”《傻子相亲》,其唱功和绝活可以说是“二人转”的代表,但是这样的精品已经找不出第二个了。而“二人转”搏人一笑的功能也让那俗的东西所影响了,现在“二人转”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二人转”是一个好的戏曲形式,只是内容在创新上还有题材方面要放眼一些,吸取别的地方戏曲的优势,让土生土长的“二人转”得到很好的嫁接,而不是需要其改变基因变成另一种事物,这样才会对“二人转”的发展有好处。现在下乡,有表演“二人转”的剧场自已还是乐意去看看,只是到那种不雅的情节出现时,自已选择性失聪一下子,也算是自已对“二人转”的发展做一点自已的贡献吧。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