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ealmatrix2035(宁采臣)
整理人: marco_0708(2004-02-05 09:36:34), 站内信件
|
昨晚在电视上看了一部旧片《东方秃鹰》,这种连碟都买不到的片子居然能在电视上看到,这电视台值得一赞。在片中看到很多八十年代港产片里的熟悉面孔,出名的有洪金宝,元彪,元奎,元华四师兄弟,袁和平,林正英,高丽红,作绿叶角色的有楼南光,秦祥林,狄威,午马,周比利,高飞等。那时是洪金宝和元彪身手最好的时候,飞跃腾挪,凌空转身踢腿,飞身硬摔等高难度动作驾轻就熟,让人看得痛快淋漓。此外我还发现一件趣事,袁和平在戏里的角色叫八爷,而这正是他现在的绰号,呵呵。
十几年过去,这些人现在都处于退休或半退休状态,很久没在银幕露面了,当年那矫健的身影现在只能在旧片中回味。仔细想一想,我上一次看的这种硬桥硬马式的真功夫动作片是哪一部?似乎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成龙现在那些依靠威也,电脑特技,镜头剪接等手法制造的大晒金钱的动作片是拍给外国人看的,对于我们这些看惯八十年代港产动作片的人来说没什么吸引力。但这也不能怪成龙大哥,毕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自然规律不可抗,要他保持二三十岁的体力和身手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岁月不饶人啊,随着这些出色动作演员的相继老去,那种特色鲜明的港产动作片好象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现在港产片有复苏迹象,这当然是好事,但复苏的背后也有不少隐忧,动作片的式微是其中之一。当年香港号称“东方荷里活”,黄金时期电影的出口量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这对于一个只有六百多万人口的中型城市来说是绝对是个了不起的奇迹,创造这电影奇迹最重要的片种就是动作片。动作片是香港电影在国际市场上最具影响力,也是最卖钱的片种,港产动作片很注重个人的体能和技巧,很多高难度,高危险性的动作都由演员自己或武师在一个镜头内完成,不会用剪接技巧避重就轻,更不会使用电脑特技,这正是此类动作片的卖点所在。正因为一直采用这种极其依赖个人能力的土炮式方法拍摄动作片,所以港产动作片具有难以模仿的特点,其它地方拍摄的动作电影很难达到港产片的效果,全世界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这正是港产片能在国际电影市场上立足的关键。
凡事有利也有弊,这种过分依赖个人能力的制作方式,随着越来越多动作演员和武师的退役,其弊端已显露出来。现在香港动作片的问题不是青黄不接,而是后继无人!看见成龙拖着已不再灵活的身躯去支撑着逐渐末落的香港动作片,心里真不是滋味,大哥在电影里打不死,但在现实里是会老的。以前能凌空连踢三脚(城市猎人),现在踢上两脚就很不错了;以前能从十几二十米高处摔在地上再站起来,一个镜头过没有剪接(A计划),现在这样跳法骨架都散了;以前在墙边一借力就能轻松越过三米高的铁门(警察故事II),现在只能跳花拦。随着成龙的逐渐年老,港产动作片也慢慢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现在卖座的港产片以都市喜剧为主,这没错也是港产片的一种主要类型,但这类电影的市场偏小,主要集在粤语地区,连走向北方都有困难,更别说打入国际市场了。所以我觉得要重振港产片昔日雄风,还是要依靠动作片,别无他法。问题是,八九十年代香港动作片的黄金时期还会再现吗?作为一个影迷,我希望会,纵然这是有点不切实际的奢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