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arco_0708(Marco在路上)
整理人: marco_0708(2004-02-05 09:26:20), 站内信件
|
水银灯下,笑声泪影
作者: 家明
西祠胡同 后窗看电影
上海,太太们又复活了。
她们是去淮海路血拼的一族,傲然走在前往新天地的路上。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她们在月份牌上巧笑倩兮,后来风云变动,一个个作鸟兽散,如今重又活色生香,新的陈思珍、施咪咪施施然幽灵复活。
世事兜兜转转,时代的狐步舞似进还退,太太万岁万万岁。
1947年,当张爱玲撰写《太太万岁》剧本时,不是不踌躇的,一方面,张氏自陈“中国电影的题材通常不是赤贫就是巨富,对中产阶级的生活很少触及”。另一方面,传统中国男性目光下的女性,常以圣母或妓女二元化的形象出现,小奸小坏小悲小喜的家庭天使,少有捧场的恩客。
影片自中产女性在婚姻中的窘境展开,一出步步相扣的连环骗,平淡中见奇崛。我们惊讶于半个世纪前的剧情,简直就是当下小报社会新闻的翻版,张爱玲对表面华丽、实则千疮百孔都市生活的无情揭露,超越了时空的封锁。尽管《太太万岁》没有如主流电影对政治局势批评攻讦,但诚如影评人焦雄屏所言:“其内在对几千年封建男权的颠覆瓦解,对独立女性的着墨和支持,都使其实质比许多表面革命气息浓烈的作品更进步,也更真实。”
然而,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电影主潮,当属表现草根阶层苦难的前进光影,水银灯下,充斥着斩钉截铁的政治激情,张氏以中产阶层爱情婚姻为架构的道德喜剧,从左翼影人的视角来看,无非是刘呐欧之类的延续,“眼睛的冰淇淋,心灵的沙发椅”怎么能与轰轰烈烈的时局相容呢?被历史长期淹没淡忘,不足为奇。
1963年,程季华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义正词严地指出:《太》剧“颂扬了一个充满小市民腐朽习气的女主人公,渲染了乐天安命的人生哲学”。事实上,此后半个多世纪,不仅中产阶级这一敏感提法几近绝迹,就连城市电影这一类型也长久沉寂。
我们曾经有过这么好的长于都市描摹的编剧和演员,可结果呢?张爱玲黯然离沪,在香江电懋重掌银灯那是后事。蒋天流好象解放后也淡出影坛,石挥开拍控诉电影,多半为光明角色,老太爷的讽刺写实仿佛前尘往事。上官云珠解放后洗心革面,英姿飒爽,50年代初,她饰演一海岛游击女队长,自莽林跃出,其状惨不忍睹。1966年,她从楼上跳下自戕,落在火红的年代——施咪咪那野蛮强悍的生命闹剧,最终以笑不出来的惨剧谢幕。
在落满灰尘的货架上找回这张旧片,已是55年后的2001年。我应该喜欢影片的结尾:吴侬软语,皆大欢喜,陈思珍与丈夫重归于好,施咪咪再操旧业。1947年的上海,离翻天覆地还有两年,他们活在自私的世界里——生命本该如此,各自各精彩。
然而,因为有了此后数十年被政治裹卷着的刀光血影,有了影片本身金沙银沙被掩埋的寂寞,站在2004年,我们重有了太太,却至今仍没有象样的都市电影与《太太万岁》对话------班驳的光影,如何才能配得上时代的荒腔走板?想想,笑笑------到底意难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