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topbear(阿布拉莫维奇)
整理人: fangfang200(2004-01-14 22:08:03), 站内信件
|
居住在现代化的城市中,人口的密度之大,使人一出门就有一种摩肩接踵,磕头碰脑之感.到处都是人满为患,以至都市的空气都显得稀薄,但是这种人挤人、人贴人、人挨人的现实,不但没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感,反而使人觉得彼此更加疏远,更有了距离感。
人们越是靠得近了,反而越生疏,形体之间的密度与心理之间的密度,岂不是一种反比?看来距离二字,也不仅仅只是个时空的概念而已。
江淹的《别赋》写得凄惨哀婉,把生离等同于死别,似乎人生的最大价值,就在于相互之间的厮守,而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又把友情的意义,提升到了千山万水的阻隔之中。秋风夜雨之时,残叶花落之日,一人独守的苦闷确实体现了距离对人的折磨,但如果此时,在千山万水之外,有人为你而牵肠挂肚,这种心情的分量,难道不胜过天天之间那种琐细的平庸呵护!“握不到的手就是距离”,这话不错。友情、亲情、爱情,应该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那是一种耳畔的私语,无间的亲热,体温的交流,伸手可触,回眸可望,呼唤之间都能听到彼此清脆的应答。但终日的耳鬓厮磨,会使人的触觉失去灵敏,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频繁,有时也会打扰一个人欲求清静的内心,即使是闪光的金子,在人的久视之下,也会显得不再夺目。那是因为目光的疲惫使人的视觉变得木顿,在这处意义上,距离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因为有了时空的间隔,平日里那些不起眼的小事,甚至那些惹人不快的小小恩怨,在距离感的作用下,都会显现出别样的意义。人生情系何处?当然有危难之时的援手,有困顿之境的帮助,有如鱼水般的无间,但更有望月怀人之时的浩叹,有临风寄远时的相思,有那种刻骨铭心般的别恨,有久别重逢之际那一股喷涌的热泪。
握不到的手就是距离,但正是在这距离之中,又酝酿和升华着友谊,考验和锻炼着真情,淘汰和剔别着平庸。友谊因距离而珍贵,亲情因距离而宝贵,爱情因距离而坚贞。我们常言所说的天长地久、海枯石烂、海角天涯,哪一样之中,没有注入时间和空间的成分?在这个意义上,人们真的应该感谢距离。它在拉远了人们之间身体的同时,却为两颗心灵的聚首,增添了超出尘俗意义的纯净。牛郎织女的爱情之所以动人,就在于他们被永远地阻隔在银河两岸。将三百六十五个日夜的相思,凝聚成一个朝夕的欢乐。距离是以它最大的残酷,酿造了最永恒的温柔。问题是人们能有能等到那个结局。聚散之间,如果没有一种转换,如果满头的青丝已经被距离漂洗成白发,如果为等待而熬干了最后一滴生命之油,那么距离就是最大的杀手,握不到的手就是终生遗憾。
人们终日在熙熙攘攘之中生活,有时竟感觉不到对方的存在,夫妻间终日在卿卿我我之中度日,有时相握的手也会变得麻木。大概是造物主也窥测到了人类的这一弱点,于是便用距离来重新调整人们的心态。但它却在治疗麻木的同时,又无端阻隔了多少情侣,多少骨肉的亲缘。为此,人们才以别为恨,以离为愁,以相思为苦。人生际遇,实在是免不了聚散匆匆,悲欢相聚的故事。既然如此,我们何妨不以旷达的胸怀,来重新评判聚散之间的得失?
距离有时会产生美感。人们在目力所不及的情况下,就要靠心灵的感觉来弥补视觉的缺憾。遥望远山,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位婷婷玉立的仙女,而近视之下,它不过是一块块冷冰冰的石头,这是距离让人产生的遐想。人在彼此不能相聚的情况下,距离也会使双方生出一些诗意,人们会以更加善良的心态和宽厚的胸怀来包容对方,理解对方。一颗红豆,一弯明月,一片春草,一丝秋风,都会引来无边的关注,掀起心底深处的一片片波澜。在远距离的凝望和企盼中,人们会发现彼此都很美好。思念在千山万水之中跨越的时候,永远都是一首飘荡的诗。
握不到的手,永远温暖。因为距离已经把那瞬间的热量凝固成永恒。
---- 您可以在新同居找到我
You can find me atCohabitation
vous pouvez me trouver àColocatio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