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arco_0708(无限透明的蓝色)
整理人: marco_0708(2004-02-05 09:26:19), 站内信件
|
《冷山》:含蓄的史诗
2004年01月05日14:22:39 网易娱乐 红袖添饭
没看电影之前,我以为本片是个纯粹的爱情故事:两小无猜的姑娘小伙,被突发的内战拆散了;一个在前方睹相思人,一个在后方登高盼郎;最后,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抱在一起,幸福的泪花淌过纠缠的烈焰红唇……
看完电影以后,不能说我事先猜错了,只能说俺猜得太俗了。无论是原著,还是电影,两位主角之间的相思爱恋,只能说是整个故事或剧情中的一部分,甚至不是最主要的部分。影片实际表现的,是美国内战后期各色人等的心灵回归之旅。
回归什么呢?当然是回归自我。既然有“回归”,就必然有事先的“扭曲”,在这里,种种“扭曲”显然是战争造成的。战争对两位主角的影响自不必多言,爱人不在身边的相思之苦,凡有经验者皆能感其痛也。对于裘德.洛扮演的小伙而言,他本质上是位老实的农民,如果没有战争,他也许一辈子就在那小山村里耕田放牛,农闲时则帮人打工盖盖房子什么的;妮可扮演的女主角,本是城市书香门第的娇小姐(那时候牧师家庭算是最有知识分子意味的了),因为父亲身体的原因,才搬到空气清新、风景秀丽的“冷山”来;可她对这种乡村生活其实一点准备也没有。尤其是当战争使她必须独自面对没有农奴的自立生活时,她也是忍不住要像《乱世佳人》中的斯嘉丽一样掉几颗小金豆的。
曾听说有人将本片和《乱世佳人》相比,这种比较的确很有趣。因为二者都是站在南北战争中的南方视角,二者也都描绘了一个融合感情与历史的壮丽画卷,二者都还是根据著名小说改编的。不过,小生还是感觉本片与《乱世佳人》截然不同。在《乱世佳人》里,个人的成长经历与感情纠葛是描绘的重点,战争及其后果只是作为时代背景而存在;在本片中,战争的阴影及其所引发的后遗症笼罩了影片的大部分时间,主人公之间的爱情反倒成为印证战争之残酷的一个注脚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本片是一部极为出色的反战片,而且由于表现的是“内”战,因而更引人深思。反正在电影的放映过程中,小生是将战争的罪恶狠狠地诅咒了个遍。
与大多数描写战争的影片不同,本片展现出极为文学化的独特感觉,乃本年度美国制作的电影中最为文学化的一部。这倒不是说本片所表现的主题或其对白有多么文诌诌,而是说本片的镜头语言,呈现出文本特有的细腻与写意风格。以那战斗场景为例,每一个画面,以及每一次镜头的转换,都能使观众直接联想起原著文字的魅力。该场景的镜头运用并非追求客观真实,而是像作者的文笔一样,既让人感受到战斗的整体氛围,又通过对主人公视角的嫁接,给观众以强烈的主观代入感;同时由于人物视角在此情此景中的主观性,又使得观众的意识得以游离于具体的战斗之外,从而得以感受战争的“本质”而不只是“体验”。电影镜头对于文学语言的精确再现让我惊讶,影像的魅力加上文学的气质,使得本片在年底的一片喧嚣中显得卓而不群。
本片的文学气质,不仅体现在镜头语言上,还体现在叙事结构与内容上。虽然双线交叉叙述并非是文学独有的结构,但本片与其他多主线电影不同之处,在于对两条线索大致相同间隔的安排,这就体现出原著小说章节式的特征来,而非一般多线索电影中缘于提示性的转换结构。更能体现本片文学气质的,是其舒缓悠闲的节奏。它并不急于将所有情节都归结到一个中心,而是将发生在两个主人公身上的一个个小故事娓娓道来,让观众像看小说一样,不知不觉当中对美国内战末期个人与社会的变化有越来越清晰的把握。其中对于妮可这一条线的描写基本上是静态的,可以称其为“点”;而对于裘德一线的叙述则总是流动的,可以算作是“线”,点、线结合就勾画出了当时的历史画卷。
展现在这幅历史画卷上的,是受战争影响的人以及他们被战争改变了的生活。无论是处在点位置上的妮可,还是行走于线上的裘德,身边都有、或者都碰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有的善良,有的贪婪,有的残忍,有的热心,有美好的经历,也有丑恶的遭遇。在原著作者的笔下,在电影导演的镜头中,那个特定的时代如万花筒一般照亮我们的眼睛。在这一点上,电影准确的把握住了原著的精髓,使得每一个人物——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的行为都让人不由自主地思索:这究竟是被扭曲了的他们还是这就是他们的本来面目?是战争激发了他们的同情心还是毁灭了他们的人性?这样的问题,在影片的两条主线中都有交代,其中尤以裘德路遇娜塔丽.波特曼饰演的年轻寡妇一场和妮可邻居被灭门一幕表现得最为震撼。战争的残酷,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更在影视作品中目睹不少,但描写南北战争能达到如此刻骨批判的,小生以前还没见过。
然而,这种批判与反思,电影并没有刻意去表现。影片更多地是不动声色地叙述,但正是这种看似平静的不动声色,让观众更强烈地体会到冷静的镜头与令人瞠目的画面之间的巨大反差。同时,这种平静叙述既不同于《辛德勒名单》中的略带煽情,也不同于《钢琴师》中的刻意压制;《冷山》的风格是带有诗意的悲天悯人,于光怪陆离中展现人性美丑,于传奇经历中体现人生真知。其实,小生是一贯反感“人性”这个词的,但本片却使我“媚俗”地思考了一把。
然而,从电影本身的结构来看,本片情节似乎有点散乱。影片可以看作是《乱世佳人》与《奥德赛》的混合体,当然,这只是从故事特性上来说。妮可的成长对应于斯嘉丽的成长,她们都经历了不少磨难,所不同的是妮可没有那么多婚姻的“救济”,但多了蕾妮的帮助;裘德的回家之路可对应奥德赛的类似旅程,尤其是当他不断地碰上各式稀奇古怪的人与事这一点,很有奥德赛的遗风,让人不由怀疑原著作者有心向荷马史诗致敬。也正由于这一点,使得电影的文学气质更突出。曾有那么一会,我以为我是在看一本非现实主义的小说,而不是一部根据真实家族历史改编的电影。
电影中两条主线之间,本来是通过妮可与裘德相识相恋过程的闪回镜头,以及两人分别在远方对对方的相思镜头来连接;可说实话,我老觉得这一联系在电影中显得有些薄弱。在观看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里,这两条线似乎各自为章,缺乏让他们有机融为一体的机会。因此,有不少人都抱怨本片拖沓散漫,是一部好电影,但不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不过,小生个人很喜欢这样的风格,喜欢这样看似漫不经心、带琐碎游记风格的叙事。更何况“小屋浪女”一段着实出乎我的预料,仿佛当年延庆太子于菩提树下遇见观音姐姐,连刺激都带着梦幻般不真实的色彩。这也是我感觉本片的另外一个独特之处:它向观众展示了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展现的一切东西,却没有让人觉得堵得慌;甚至恰恰相反,不少观众还觉得它比较散漫。对我而言,正是这种散漫,让人的思考不显得仓促,也给人留下细品余味的空间。
当然,如果硬要归结影片缺乏“提纲挈领”的主心骨之原因的话,恐怕妮可与裘德的表演不大“来电”也是个因素。两人的演绎并没有给观众留下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也就罢了,因为各自的演技还是发挥出来了的,角色的塑造还算成功,只是不能说得上“夺目”。尽管依据原著,片中的这两人都不属于“激情”类动物,而是慢热的细水长流型号,妮可与裘德的表演还是让人有一丝不足以维系片中如此长久思念的遗憾。更不用提两人激情戏的缺乏激情了,好象那一段完全是由替身演出似的;可事实上,替身们只不过友情出借了光屁屁而已。与一个朋友谈起本片时,她提醒了我《老友记》中的Joey曾说过一段话:两个男女演员如果将激情戏演得火花四射的,那他们一定台下没事;反之,如果演得全不来电的,则台下一定有暧昧东东。忽然想起前几天八卦杂志上裘德轻轻捏着妮可小蛮腰、而妮可的纤纤素手则反捏裘德咸猪手的硕大照片,不由觉得N流演员Joey总算有了一句可以流芳百世的台词。
有妮可与裘德义务做花瓶,本片就显得是为了让蕾妮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而量身订做的。其实蕾妮本片中的演技未必就比《芝加哥》中更精彩,但她的角色在表演上更讨巧,那是一个只要她出来银幕上其他人全部暗淡的角色。原著与剧本造就了这样的境遇,实在是妮可与裘德的无奈,同时也是蕾妮的幸运。实际上,蕾妮在本片中的表演原理和妮可在《时时刻刻》中的演绎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是角色的特异衬托出表演本身的夺目,给评委们新鲜而富有挑战性的感觉。如果将妮可与蕾妮的角色对调一下,效果和现在差不多,不过那时受到更多关注的可能又是妮可了。由此可见,电影中最出彩的并不一定是主角,这一点在实力相当的多个明星共同出演的情况下更为明显,因为配角相对而言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不过,要论影片中给小生个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娜塔丽.波特曼那并非故事主线的一小段。没办法,俺总是好色而且心太软,而阿米拉达女王在娇俏可爱的同时还那么楚楚可怜,作为当代滥情男人典范的偶没法不在心底留下她的一滴泪。由此更说明该片比较符合俺的胃口:虽然这些支线有拖沓之嫌,但俺就是很享受。《冷山》整体给我的感觉也是这样:它并没有直接说清楚任何一个主题,但却让人看着心里很满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