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情感世界>>○ 青春无悔>>〖满天泛星〗 >> 【贝奇鱼儿--.beckyy--yuyu】>>【拨动心弦】>>鱼和她的自行车

主题:鱼和她的自行车
发信人: becky-yu(贝奇鱼)
整理人: hfl_258(2004-08-08 00:01:41), 站内信件
在文艺书库的某个角落里无意中看到了这本书,《鱼和她的自行车》?一下子就把它抽了出来,叠在一大堆的萧红资料上面。我借了,因为这个书名。习惯在每晚临睡前打开橘黄的台灯躺在床上看小说。这两天晚上,就看这本了。 

对于陈丹燕的文章我之前没多少印象,不过,这本书看上去倒是蛮有意思的。内容提要里写道:在七十年代柏林的女权运动高潮中,女权主义者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口号,叫:一个女人不需要男人,就像一条鱼不需要自行车一样。到了九十年代,柏林的一家女子婚姻介绍所的名字,叫做:鱼在找它的自行车。……一个上海女子认为,对于生活的激情,对过一种不平凡生活的要求,对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感情,这些事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鱼和自行车的关系。……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条鱼,还有一辆自行车。 

这本小说写的是一个上海女子从十七岁的少女到为人妻母的成长过程。朵来是一个活在自我世界里的女子,她从少女时代开始就想过一种不一样的生活,对周围的人和事看不过眼,以自己的方式作抗争。在护士学校时“爱”上了英文老师,并大胆地示爱,后来却发现英文老师只不过是个颓废邋遢的中年男人。初恋以恶心告终。在医院实习时又不顾一切的“爱”上了自己照顾的病人,后来却又发现这个在她心目中高大不凡的的军人却也是那么的庸俗,而且,他的癌症已到了晚期随时都会死去。第二次恋爱的代价是受到护士学校的处罚,只能拿结业证书。 

朵来的爱情就象气球,每当吹大就会破灭。可是,这算是爱吗?我只能打上双引号。这也许只能说是少女对爱的幻想。可是,这不算爱吗?严歌苓说:“每个女孩在她十四岁的时候都爱过一个人,假如她不说谎,她就承认,她爱过。”朵来对英文老师,对她的癌症病人的“爱”是不顾一切的是幼稚而单纯的。那么,这么说来,朵来十七岁的“爱”就算是爱了。 

然而,英文老师和癌症病人都不是朵来的自行车。朵来长大了,她找到了她的自行车,一个高大的,好看的,医学院研究生。在别人眼中,朵来算是几生修来这样的福气了,父母都觉得这是“因祸得福”,就连朵来自己也认为自己该收起她那颗不安份的心,好好的做一个贤妻良母,确实,在生活中她这么做了。可是,她也越来越觉得她的自行车“像一只热水袋,或者一只冰箱”她“觉得里面有东西,但在外面一点也看不出里面藏着什么东西。”他们的日子过得有气无力。 

终于,这样沉闷的日子被一张纸条打破。朵来一个人去新疆旅游回来后发现他的自行车与一个“小姑娘”好上了。争吵中知道,她的自行车当初之所以会喜欢上她并跟她结婚,是因为喜欢她是“自己心里有对生活的想法,而且不顾一切的人。”而现在的她在自行车的心目中已是跟其他庸俗的妇人没什么区别了。讽刺的是,朵来自己对生活的想法她的自行车不知道也从不在乎。在生活中,她确实活得越来越像她少女时代最看不上的那些黄脸婆们了。虽然她一直在挣扎。 

朵来发现,其实她的自行车与那位小姑娘正在重复她十七岁时与英文老师的情节。而她自己呢?正是那时她想象中的英文老师家里的那位黄脸婆。所以她冷笑说:“她以为这种事情能做得通?真是笑话。我十七岁的时候就知道行不通了。”争吵的结果只能是冷战的开始。生活跟朵来开了个大玩笑,而她也只能这样子接受了。 

每个女子都自以为她的爱能够拯救一个男人。事实上,错了。十七岁的朵来做不到,那个小姑娘也做不到。十七岁的朵来们总会长大,她们会找到她们的自行车,她们要面对的是某一天她们的自行车也会遇到另一个十七岁的朵来,而她们自己呢?正是十七岁的朵来们所不屑的男人家里的那个黄脸婆。日子如流水,而日子也只是在一天又一天的重复着。这是报应吗?这只是循环,这只是永无止境的重复。朵来和她的自行车会因为这样而分开吗?不会的。他们还会这样子有气无力的一起生活下去。 

鱼需要自行车吗?不知道。而事实上,每条鱼都在寻找她的自行车。教授讲到林白的小说时说过:“也许,每个女子都可以来一场一个人的战争,但是,生活中,每个男人和女人都在找他(她)的另一半,然后与这个人进行一场一辈子的战争。” 

今天看冯小刚的《手机》。精彩。看到严守一和于文娟离婚时,我又想到了鱼和自行车。于文娟是离开了严守一,但是,沈雪又成了另一个于文娟。而小姑娘武月最后能替代严守一,但却永远也替代不了于文娟或者于文娟之后的沈雪。这么样,又让人想到了冯小刚的另一部片子《一声叹息》。看来,这场一辈子的战争是两个人的但却不仅仅是两个人的。 

鱼和她的自行车的故事在不断上演着。没完没了。 






----
:说明文字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