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tgboy(小鱼儿)
整理人: kn_vb(2004-01-18 00:14:19), 站内信件
|
猴年说猴
银羊呈祥花果硕,金猴献瑞财源广。辞去了知跪乳之恩的羊,迎来了有灵长之聪的猴。这也是我这只80年的猴以及前后隔12年的同志们的本命年哦!哈哈
猴是一种非常灵巧的动物,它的行动敏捷迅速,那一双修长有力的臂膀,在树林间荡来荡去。猴子的好奇心特别重,这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自古以来,人猴之间,不知道产生了多少妙事轶闻,大家耳熟能详的“朝三暮四、沐猴而冠、杀鸡骇猴、猴子捞月、心猿意马”的典故生动地给我们描绘出了猴子那有趣的形象。“猴子屁股是红的”这大家都知道,而且引出了不少的传说、故事,其实猴是无臀的,所以坐不住,善于变动。在社会上经常换工作的以属猴的最多,因为猴子有善变多计谋狡滑伪善的个性,与古时代诸侯性质很相近。古时候诸侯们各据一方,个个多计谋变,狡滑欺诈的事各尽己能,所以当初形容各据一方的霸主如一群猴子的王一样,善指挥应变,因而诸侯的“侯”字是将猴的犬去除,代表人而成“侯”,其道理在此。
“猴”在我国古代猴是一种泛称,既包括猴也包括猿。猿与猴处在不同的进化水平上,概而言之,有尾者为猴,无尾者为猿。古人对猿猴还有一些别称,这些别称粗看不知所云,但实际上乃是特定的文化、地域特征的一个侧影,如黑衣郎、巴西侯山公、林泉逸士、白袁公、申日九卿、尾君子等等。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载,东晋大将军桓温泛舟过长江三峡,部下曾在岸上捉到一只幼猿,母猿沿岸随舟而行,哀号了一百多里地,又奋不顾身从崖间跳入船中,气绝而亡。众人剖开母猿腹,只见其肠已断为一寸寸。闻之令人顿生恻隐。
猴类人,人仿猴。三国时华佗创造“五禽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而模仿猿猴“攀物自悬,伸缩身体”,尤能令人“身体轻便”。此后出现的猴拳妇孺皆知,整套拳术将猿猴的机敏灵活、顽皮迅捷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又不失技击效果。猴拳之外,少林内功五形拳、六合拳、广东南拳、形意拳等也都吸收猴的动作,一招一式中也带猿猴的名目。
说到猴,不能不提起孙悟空,孙悟空集猴性、神性和人性于一体,桀傲不训是孙悟空的秉性,敢称“齐天大圣”、与天庭为敌,惹得玉帝天爷和西天佛祖等诸神共讨、天兵共剿;可一旦答应去西天取经,就尽职尽责,一路上降妖捉怪,开路化缘,鞍前马后大事小体他一人承担了大部分,尽管这样,由于过于耿直、无畏,他还是一路上不断地遭到八戒的告,师傅的怪,悟空在很多时候都是出力不讨好,用咱们时下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歪嘴骡子卖个驴价钱,净吃嘴上的亏”。但嫉恶如仇,敢怒敢言,敢想敢做,心底善良,心境纯洁的孙悟空仍然始终是很多人顶礼谟拜的大圣!
就象孙悟空和唐憎的关系一样,不管猴子怎样为人类卖力,其得到的评价却是贬胜于褒,嘲笑超过尊重。人的劣根性在对猴子的姿态上可见一二:据说,捕猴的人为了大量捕获活猴,往往在猴群出没的地方装上一大木笼子,并且不停的往里边投放诱饵。待到猴子们完全丧失了警惕,成群的拥入笼子时,就拉动绳子把笼子关上。这时候猴子们就会发疯似的往笼子上撞。捕猴的人怕活猴撞成了死猴,得及时走近笼子,并对着猴子宰杀一只红冠子公鸡。这时,猴子们就会安静下来,束手就擒。
动物对人的忠诚被视为低等无知而成为娱乐的笑料,而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却成为潜心钻研的学问。人类津津乐道于功利的怪圈而不乏其自身的可笑。对猴子的态度至少在生态伦理上来说是不健全的、不公平的:朝三暮四,猴子是无知,但主人对其极尽愚弄之人事;沐猴而冠,表演者的尽职却成了欣赏者的笑柄;心猿意马,灵动自然会成为呆板文化的指责对象;尖嘴猴腮,以貌取人;杀鸡吓猴,为奸诈立名等等。几乎如出一辙。俗谚也不例外,猴子吃麻花——满拧,猴儿背着手走——装人相,毛猴子说话——不知轻重,属猴的——没个稳劲儿,猴子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等等。这些说穿了其实也不为怪,因为“人为天地尊”是古人的逻辑起点。
毛泽东七律诗所云:“金猴奋起千钧棒, 玉宇澄清万里埃。”但愿。
----
青衫落拓载酒行 一叶扁舟轻 长啸当歌 低吟如醉 书剑自飘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