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jiffu(江湖)
整理人: apple-x1(2003-12-31 10:11:42), 站内信件
|
-- 题记:因昨晚发《大话毕业后5年》有感。
“圈子”可以想象为几何学里的“圆”,这个“圈”有大圈小圈、相交圈、重叠圈以及互不相干圈等等等等。几何学里“圆”有圆心。“圈子”亦然,约束着一个圈子使圈子之所以能为圈子的就是其“圈心”。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类”与“群”就是其“文化”的原点,然后不断的“碰撞”、“消解”、“升华”,过程中,适合的进来,不适合的出去。逐渐的融成了一个相对统一的“圈子语境”,可谓之“文化”。
“圈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如客版,这个圈子的原点是“客家风情”,然后一帮客家人网友的到来,形成了这个“圈子”的雏形,接着历经“客家文化型”->“客家原创型”->“客家言论型”->“客家人原创型”>“客家瞎聊型”->“大众原创型”到“大众灌水型”的发展(从精华区收录的文章及其时间先后顺序总结)。窃以为,文化的组成部分的发展主要有两个导向,“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
曾经跟一个带点偏激的同事聊天,是如此对他说的,“一个公司的文化跟领导的风格极其相关,你也承认公司从高层到中层管理者都是务实型的,都不是只浮在上面那种,而是必要时都能‘一杆子插到底’的,在这种‘圈子文化’的前提下,你必须也使自己成为这样的人,才能被高层欣赏,所谓‘物以类聚’”。就如一朋友经常惊叹我们的效率,抱怨自己招的人不行,现在想想其实是跟其风格相关,因其是从销售做起然后自己开公司,销售的风格影响了他招人时“欣赏”的多是多少带点“浮”类型的人。公司也是一个“圈子”,“圈子核心”做事的风格对圈子文化的发展是很有导向性的。
“自下而上”
西汉盖公对曹参说:“只要上面的官府清静,不生事,不扰民,那么下面的老百姓自然生活就安定了。百姓安定后,社会经济随之就能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也就能治理好了”(盖公,擅长于研究道家黄老“无为而治”的学说)。想当初,曹参为研究如何治国“把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和一批有才识的知识分子召来,虚心地向他们请教,如何来安抚和管理好百姓?如何才能把破败的国家治理好?因为召集来的有好几百人,每个人只是按照自己的认识来谈,所以提出的办法也五花八门,有的竟不着边际。这么大的事,又众说纷纭,搞得曹参也无所适从,一下子很难做出决断”。圈子文化的发展亦然,当“圈子核心”没有很明确的自己的可行思想的时候,“无为而治”,自下而上也能发展形成合适的文化。
“圈子的力量”
玩得如此不亦乐乎,有人甚至能“挂念”一个地方,动不动就想上去看看,享受被重视的味道...这些都是圈子的力量的体现。发展得好,其“社会价值”甚至“经济价值”也是客观的。“圈子”本是资源的聚集。当然,也可以是资源的“浪费”。
“圈子的危机”
当一种“圈子文化”形成主流的时候,会忽视甚至排斥企图融入的“非主流”的“文化因素”,不管好坏。非“可持续”的封闭的圈子是一种“危机”。将导致发展的歧途甚至自身的瓦解。
----
--
往往都是事情改变了人,而人改变不了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