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ohoto(秋韵)
整理人: hohoto(2003-12-30 16:56:25), 站内信件
|
岁时习俗
--------------------------------------------------------------------------------
岁时习俗,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一般是指一年之中,随着季节、时序的变化,在人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不同的民俗事象和传承。自古以来,西藏就有仰视天象以测寒暑季节并做农事准备的习俗。岁时民俗,实际上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经验的体现。
岁时民俗的最初形成,是和古代科学技术的产生有着密切关系。“从人类生产的发展来看,经历了狩猎、采集、农耕几个阶段。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人们逐渐熟悉了自然环境、季节变化,认识了动物、植物生长规律与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关系。太阳的升没,寒暑的交替,月亮的圆缺,物候的变化,导致古老的天文、历法知识的产生”。[1]藏族有个古老的谚语说:
观察禽鸟和植物是珞门法,
观察星和风雪是羌塘法,
观察日月远行本象法,
观察山湖牲畜是岗卓法。
这个谚语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词句略有不同:
观察鸟和植物是珞门法,
观察水和雪是 登巴法,
观察星和风是藏北法,
观察日和月是岗卓法。
藏汉历算研究学者对上述四句谚语做了科学的分析,认为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他们所注意观测的对象也有所不同。“珞、门”在西藏东南部,地处喜玛拉雅山东南脚下,气候温暖、湿润、能生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农作物可一年两、三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善于观察一年中禽鸟的去来和植物的生长。“羌塘”在西藏高原的北部,是牧区,多风雪,海拔高、空气稀薄,在空旷的牧场上夜间易于用肉眼观察天际闪铄的各种星宿,那里的老牧民善于用星光和云团掌握近期天气变化情况,以安排放牧的措施。“岗卓”是半牧区,那里的人善于观察山峦江湖的变化以预测天气。例如雅鲁藏布江迤南著名的圣湖—羊卓雍湖畔的居民对于每年湖水结冰和化冻的时间都作仔细的观察,发现提前或推后一周左右就能断定当年气候将出现反常现象,“本象”是西藏西部阿里地区,那里人们善于观测日、月运行,远在7、11世纪的赞普时代很著名。 登巴在昌都察隅县境内。上述的几种比较原始的观测经过千百年长期的积累,人们进一步归纳出更为规律性的东西,将它写入历书,使之服务于生产和生活。[2]
西藏地区各地的这种物候观测经验,其主要内容在现行西藏历法中,均程度不同地有所表现。著名藏族学者第司·桑杰嘉措所著的历法巨著《白琉璃》中,亦收集了丰富的观察史料。《白琉璃》中写到:“大致节气为:冬至后一个月零七天乌鸦筑巢,此后一个月零八天始见野鸭、雁等,此后十五天就春分,地面渐暖,鹞也飞抵西藏,此后二十一天水鸥到来、天气日益暖,此后七天适播中;春分后过三个月到夏至;此后二个月鸟终鸣,再过三十天秋分,此后过二十一日天渐变冷,此后渐渐显冬季观候,……”[3]这种物候现象,不仅收入西藏历法中,而且还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以物候、节气、天象等预测或定时并以此来指导农牧业生产,是西藏历法的一个特征。西藏历书中有以物候定农牧时的。“西藏林芝大部分以桃花开作为可耕时,日喀则地区则以杨树开始展叶期种春麦、豌豆等。还有每年(公历三月中旬左右)若始见鹞,柳杨树芽开放,则西藏中部适应早播;(公历三月下旬左右)始见戴胜鸟、大鼠出洞,则后早播期到;(公历四月初)始见水鸥、雄赶羊鸟,则适宜前中期播种;(公历四月中旬左右)始见雌赶羊鸟,则适宜后中期播种;(公历四月下旬)始见燕子,则适宜前晚期播种;(公历五月初)始见杜鹃鸟,则所有地区耕种完毕。农业上从春耕、除草、夏灌、秋收、秋耕、冬灌……,牧业上从春季以接羔、剪毛、秋抓膘,迁移四季草场,均以一定的物候定时。另外,还有与人们有密切关系的采药,以及如鹿换茸角、狐狸换毛等等,在物候现象中都有描述”。[4]现行西藏历书中预报来年的天气,一是从头年的冬至起观测。从冬至第一天起数九,共计三个九。俗话说:“一九下雪,来年农民乐;二九天冷,来年有好雨水;三九寒冷,来年有好收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是观察鸟日40天期间天气变化。这种藏历中的鸟日计算的设置是,冬至后的24个回归日过后,40天内为鸟日。这40天分为,雌鸟日为6天、翅边日6天、肩头日3天、颈窝日7天、口面日3天、翅尖日5天、雏鸟日10天。在这40天内观察雨雪风寒,预测霜、雹、旱、涝。这些鸟日的各个名词是按消化力甚强、食骨能化的名叫食骨的孵卵成雏的过程而命名。藏历认为雌鸟日6天中若出现晴天,则在来年中出现晚霜早;翅边6日天中若下雪、刮风、天冷,则在来年中会发生夏涝;肩头日3天若无雨雪,则来年农作物少锈病,谷子颗粒大;口面日3天若有风雪,则来年少霜雹,中等雨水;雏鸟日10天若天气暖,则来年春季天气回升早,在室壁日12日若有雪和寒冷,则来年倒春寒期长,适合后早播种。这种物候学在每年有具体的时间和观测结果。以1998年为例,从藏历12月17日至28日的雏鸟日期间,若天气暖和,则在春季气温回升早;从12月29日至藏历正月8日室壁日12天期间,遇寒风下雪,将有较长时间的春寒;从正月12日至25日闰半月中,若下雪、天冷,则在农牧区会有高温少雨天天气;从正月26日至2月5日鸟(红嘴鸦)日9天内下雨水,从此日起在60—70天内将会有春旱;从2月6日至12日鹞鹰日7天内有雨雪,则在80—90天内有冬旱。农村正是以以上这种预测的方法来指导具体农业事宜。
在江孜,农民们仍然遵守历法,以天象的变化指导农事生产和生活。由于受这种岁时民俗的影响以及和农业生产中的祭祀活动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些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的农事节日。这些农事节日表现了农民对农业活动给予的高度重视,也使一些农事活动充满了节日的色彩。仅以江孜地区的启耕仪式和开割前的“达热节”为例,可以看出农民对农事活动的重要程度。
启耕仪式,一般在藏历正月底或在二月份举行。在每年的藏历书上根据节气、天象预测结果推算相应的时间。这种仪式一般以村为单位集体举行。举行仪式那天,全村农民身着盛装,饮饱牲畜,赶着自家耕地用的马或牛,到举行仪式的农田上,家家给耕地的牲畜披上彩绸,挂上彩带。开始之前,先在农田上煨桑,以祀所有与农事有关的神灵,然后择一与藏历书上所说属相吻合的人依据历书要求开始撒播第一把种子。1994年藏历木狗年的历书上说,应择一不分男女,年龄二十三或二十四岁,属相水牛或水鼠,父母双全之人,面向西南吉祥方向,撒播第一把种子。1998年藏历土虎年的历书上说,应择一不分男女,年龄十八或二十三,属相铁鸡或火龙,父母双全、无疾、有吉祥名字者,面向西偏北,撒播第一把种子。撒完种子后,几个身着盛装的男子开始耕地,这天只是象征性的,耕完一片农田后仪式就算结束。此后大家欢聚在一起,表示庆祝。条件好的农村,这天还举行赛马、抱石头等活动,共祝年内大获丰收。
江孜地区另一个农事节日是“达热节”。农业比较发达地区,农事节日的原始信仰成分逐渐减少,变为庆祝丰收、祈求丰年。“达热节”的形式与本教时期“绕田转圈”及拉萨地区“转地头”的“望果节”的方式基本相同具体日期有所不同。拉萨一带的“望果节”大约在立秋前一周左右开始。江孜等地则大约在大暑前一周左右开始。据史料记载,这种节日的渊源甚古,“早在吐蕃王朝的第九代王(七世纪时的松赞干布是第三十四代)布德页杰时本教的教主教导农人绕田转圈,求天保丰收。”[5]。其仪式的大概过程是,农民们背负经籍,手执彩箭鼓乐及香炉、谷穗,盛装结队,巡绕田间。绕完之后,将谷穗插在谷仓或供在神垒上,表示祈求今年的好收成,随后全体乡民欢聚于田间地头,歌舞欢乐。节后便开始紧张的秋收工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