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msz(宝哥)
整理人: zmsz(2003-12-28 00:21:43), 站内信件
|
我觉得。
闽北、闽西那里的人(指的是乡村)。
所说的国语,远远要比闽南人、福州人说的利索的多(而且多数人都听的懂)。
每回下乡逢到陌生叉路或要打听什么事时:
我总是尽力把住舌头,让自己的吐字腔调端正点。
而乡里人家也总会很认真的用谁都听的懂的国语回答。
如果不幸遇上的是依伯、依姆,也总是竭力咬牙切齿,让说出来的国语,尽可能让对方听话的人感到,普通点。
我想:这可能跟他们对说国语的人,有种由心而发的崇拜感有关。
觉得能说一口流利的国语,不是首都来的就是省城或什么大城市来的领导,要不就是做学问的读书人。
因为:
闽北、闽西人(三明、南平、龙岩一带)。
自五O年以后--
深挖洞广积粮;
备战备荒为人民;
以及时刻准备解放台湾等等此类原因。
一下子从全省各地、上海及其它省份整建制,调来大批重工、军工及与国济民生有关的物质生产企业进驻此地。
大规模工业机械化流水生产,逼使来自五湖四海,操着各种方言土语的人们必须用一种声音说话。
无疑在那个山沟沟里,国语说最好的,都是些从大城市来的那个人,无怪乎他们从小就尊敬国语说的正的人。
尤其是闽西人(龙岩一带)。
更是从追随毛委员端起红缨枪闹革命那时起:
爬雪山、过草地;
进陕甘、战上海;
打鬼子、杀蒋匪;
、、、
极端强调,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的军队,不学、不听、不说普通话,决对是不可想象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