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秦腔秦韵>>〖陕西系列〗>>☆陕西人文风情☆>>西安传统文化

主题:西安传统文化
发信人: wyzl998(晚鴉)
整理人: zzz123654789(2003-12-19 20:19:36), 站内信件
唐诗

    【唐诗】唐长安城是唐代全国文化中心,也是唐代诗歌的中心。唐诗中开宗立派的知名诗人,无一不是从长安走向全国或从各地来到长安。李白、杜甫、白居易、陈子昂、孟浩然、王昌龄、王维、高适、岑参、元结、韦应物、孟郊、李贺、元稹、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贾岛、杜牧、李商隐等,都是闪耀在唐都长安诗坛上的璀璨明星。他们的不少诗篇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描绘了长安这座世界名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这些诗篇犹如一幅唐代长安的瑰丽画卷,成为长安的"史诗"。初唐四杰中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等是早期代表作。王维一直在长安做官,晚年退隐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悠闲生活。他的《渭川田家》、《终南山》、《过香积寺》和田园组诗《辋川集》等诗中有画,真切描绘了长安郊区的风土人情。杜甫因久居长安南郊少陵原故称"杜少陵"。其诗结集为《杜少陵集》,反映了唐代长安由盛而衰的社会面貌。"诗仙"李白也曾被召来长安,供奉翰林。曾在兴庆宫沉香亭前为杨贵妃挥笔写下"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等3篇《清平调》。中唐诗人白居易的诗歌更像是一幅长安的全息摄影作品,如《长恨歌》、《卖炭翁》等。另外还有不少描述长安人文景观的诗作,如高适的《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岑参的《登总持阁》、李贺的《过华清宫》、刘禹锡的《曲江春望》等等。

长安乐舞

    【长安乐舞】早在周代,今西安地区就出现了规模宏大的宫廷乐舞机构。西汉时期,随着经济发展,艺术繁荣,宫廷和民间舞蹈蓬勃兴起,中外乐舞汇集长安。汉武帝时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官方音乐机构--乐府,由著名作曲家李延年负责。他结合由张骞出使西域带回长安的胡乐谱写了28支名曲,现存下来的有《黄鹤行》等10支。当时使用的乐器有传统的打击乐器、管弦乐器和西域传来的箜篌、羌笛等乐器。随着西域音乐大量传入长安,伴之而来的是西域舞蹈在长安的流行,并开始与原来的宫廷舞蹈糅合在一起。十六国战乱和北朝民族大融合客观上给中原的音乐舞蹈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再加上边疆各族和西域艺人的大量流入,传统与外来因素得以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形式的唐代乐舞。唐代宫廷舞有两大类:健舞矫健刚劲,有剑器、胡旋、胡腾、柘枝、阿辽、大渭州、大摩支等;软舞优美柔婉,有六幺、凉州、乌夜啼、回波乐、兰陵王、借席等。长安城民间流行"曲子"、"变文"和"踏歌"。"曲子"等是可以单唱也可以器乐伴奏的"胡夷里巷之曲",由乡间民歌或边地胡曲加工提炼配以新词而形成。长安城的佛教寺院,还是说唱音乐--"俗讲"的发源地。"俗讲"又称"变文"。"踏歌"则是一种民间集体舞蹈。长安里坊之间,每逢正月十五、八月十五之夜,妇女们挽手结队,口唱曲子,踏地为节,且歌且舞。近年来,西安地区的艺术家们创作了许多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的优秀舞蹈作品,其代表作是陕西省歌舞团创作的《唐长安乐舞》和《仿唐乐舞》,后者便是移植周至县独有的民间古乐--集贤古乐而成。长安县的何家营鼓乐也是西安地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演奏曲目有唐、宋、元、明、清各代曲牌。

皮影

    【皮影】西安地区的皮影在全国久负盛名。此剧种最早见于宋代,13世纪传入南亚各地,18世纪传入欧洲。皮影的表演形式是将刻有图案的皮影透过灯光,映现出剧中的人物或背影。因皮影表演仅限于平面,人物形象只能以侧面表达,故对皮影的磨制、造型和雕镂都有极高的要求。常常只用几根线条,就把剧中生、旦、净、丑的人物性格刻画得形神兼备。一张皮影不仅是表演的道具,也是一件独具风格的艺术品。

泥玩

    【泥玩】西安地区的彩绘泥塑玩具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用当地黏土和纸浆搅拌成泥,按模子制成胎坯,晾干修饰后罩粉彩绘,然后用清漆上光制成的。造型浑朴,色彩浓艳,对比强烈。它的表现内容极为广泛,有历史典故、戏剧人物、吉祥图案、花卉鸟兽等。西安市鱼化寨制作的泥叫叫(一种6~7厘米长的泥哨),造型质朴小巧,洗练大方,形象多为秦腔剧中人物,有鲜明的地方民间艺术特色,很受人们喜爱。

布玩

    【布玩】西安地区农村妇女大都有制作布玩具的爱好。她们用平时做衣缝鞋裁剪下来的边角余料,以丰富的艺术想象,制作出一件件形象夸张、生动可爱、乡情浓郁、色彩鲜艳的艺术品。玩具形象以娃娃、老虎、猴、鸡、猫、狗及虎头为多。流行于关中地区的香包,就是用棉织品和丝绣扎成各种人物、动物、花鸟虫鱼、瓜果蔬菜等形状,内装雄黄、香草等药料,小巧玲珑,芳香宜人。香包多挂在妇女或小孩的胸前或手腕上,既是一种传统的布制工艺品,还具有一定的防病保健作用,同时还是青年男女寄托情思的一种信物。

社火

    【社火】西安地区一种民间传统娱乐活动。起源于秦汉时的"百戏",盛行于唐、宋。社火常在过年和其他喜庆的日子里举行,乐曲比较丰富,有各种传统曲牌。表演形式有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划旱船、大头娃娃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芯子",就是将小孩化装成秦腔戏中的人物形象,缚在数丈高的杆子上,在行进中做出各种生动的动作造型,吸引人们翘首观看。

临潼石榴

    【临潼石榴】西安特产。盛产于临潼区。石榴原产石国(在今中亚),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后传入中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经过长期的人工培育,目前,临潼石榴已有10多个品种,主要分为酸、甜两大类。酸石榴以临潼酸、鲁峪蛋两个品种最好,果皮鲜红而厚,籽粒肥大而软,汁多,味酸甜。甜石榴以大红甜、净皮甜和三白甜三个品种为佳。前两个品种果皮为红色或粉红色,籽粒肥大柔软,汁多味甜;三白甜石榴因花瓣、果皮和籽粒均为白色而得名,果皮薄,籽粒软,汁液多,味纯甜,质量最好,当地人称它为冰糖石榴。石榴花期很长,色泽艳丽,历来被视为珍贵的庭园观赏花卉。

腊羊肉

    【腊羊肉】西安风味食品。相传在18世纪中叶,一姓童的店主在今西安市西大街与广济街交汇处北侧的一间店铺内所创制。制法是将鲜羊肉经过腌制,没入卤汁汤内,并辅以花椒、八角、桂皮、小茴香等调料,煮至烂熟。然后将火压灭,焖半小时左右,待汤温下降后,用长竹挑出,放入盘中,再用原汁汤反复冲浇几次,用净布揩干。色美肉细,绵烂如泥,香味纯正,入口不腻。西安经营腊羊肉者颇多,以西大街的"辇止坡老童家"为正宗,品质最好。

腊汁肉

    【腊汁肉】西安风味食品。腊汁肉要汤煮。汤为陈汤,年代越久,汤的味道越醇,色越佳。煮时,肉入汤锅,加绍酒、食盐、冰糖、葱段、姜片、八角、桂皮、草果等调料,大火烧开,小火焖煮,水开圆却不翻浪。西安经营腊汁肉的店铺和个体户很多,最有名的是竹笆市街"樊记腊汁肉"。

羊肉泡馍

    【羊肉泡馍】西安风味食品。做法是将全羊骨置清水锅中大火炖煮,2小时后撇净浮沫,放旧调料袋提味,下肉块,换新调料袋加味,以肉板压实加盖。先用武火烧开,再用文火慢炖。第二天早晨起床,满屋醇香,肉烂汤浓。馍的做法是用9/10的面粉同1/10的酵面掺和,搓匀,揉制,做成2两一个的馍胚,若托托状,托边起棱。下鏊烘烤,翻两三次即熟。食客用手将托托馍掰成黄豆大小的碎块,切熟肉放入碗中,并配以粉丝、葱段、味精,用原汁汤武火急煮,快熟时放入明油,适时装碗即成。吃时再辅以糖蒜、辣酱等,别具风味。以钟鼓楼广场"同盛祥"、东大街"老孙家"为正宗,品味最佳。

葫芦头

    【葫芦头】西安风味食品。据传唐时医药学家孙思邈在长安一家专卖猪大肠的小店里吃"杂碎",吃后觉得腥味大,油腻多,问及店家,方知制作不得法。于是孙思邈告之窍门,并留药葫芦供店家调味。此后"杂碎"一改旧味,香气四溢,每天顾客盈门。店家感激孙思邈,特将药葫芦高悬门首。"葫芦头"由此得名。葫芦头做法、吃法与羊肉泡馍相似,现以南院门"春发生"为其正宗,品质最好。

唐三彩

    【唐三彩】传统工艺。是唐代铅釉陶瓷的总称。以造型雄浑生动、比例匀称、线条流畅、姿态逼真、色彩斑斓绚丽而驰名国内外。由于这些陶器产于唐代,黄绿白、黄绿蓝、或黄绿赭等几种颜色交替使用,故称唐三彩。随着文物出土数量的增加,种类的齐全,地域的扩大,唐三彩已不限于三彩,甚至有四彩、五彩等。近年来西安地区的一些工艺美术厂生产的仿唐三彩制品,可达到乱真的地步,颇受中外旅游者欢迎。

佛教法相宗

    【佛教法相宗】始创于西安的佛教宗派。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名。亦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而称唯识宗。还由于其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住大慈恩寺,故称慈恩宗。玄奘在游学印度17年后,回到长安,先后译出瑜伽学系的"一本十支"各论,并糅译了《成唯识论》,奠定了法相宗的理论基础。其弟子神日方、嘉尚、普光、窥基等对该宗典籍竞作注疏,在理论上各有发挥。自智周弟子如理以后,该宗逐渐衰微。该宗以"一本十支"为经典,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本,以《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为支。其代表作为《成唯识论》。该宗判释迦一代教法为有、空、中道三时。该宗的理论为三性说(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五重观法和因明学说。该宗后来流传日本、朝鲜。在日本有南寺传和北寺传。南寺传是唐永徽四年(653)日僧道昭从玄奘学法相宗义回国后,以元兴寺为中心传法而成。开元四年(716)日僧玄日方从智周学法,归国后以兴福寺为中心传法而形成北寺传。

佛教净土宗

    【佛教净土宗】始创于西安的佛教宗派。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而名。该宗实际创立人为唐代的善导。善导先在玄中寺听道绰讲净土要旨,后到长安,在光明、实际等寺弘扬净土教义,著有《观经疏》,正式形成净土宗。该宗所依经典有《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的《往生论》,称三经一论。善导的《观无量寿经疏》、《往生礼赞》、《观念法门》、《法事赞》、《般舟赞》为该宗的主要代表作。该宗教义简单,主要宗旨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8世纪时,《观无量寿经疏》传入日本。12世纪日僧源空依《观无量寿经疏》撰《选择本愿念佛集》等,创立日本净土宗。

佛教华严宗

    【佛教华严宗】始创于西安的佛教宗派。因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而名。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也称贤首宗。该宗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故又称法界宗。该宗推杜顺为初祖,但实际创始人为法藏。杜顺原名法顺,雍州万年(今长安县)人,在终南山宣扬《华严经》。相传他著有《华严法界观门》、《华严五教止观》各1卷,为该宗奠定了理论基础。法藏为杜顺的再传弟子,康居国(今中亚)人,其祖父始定居长安。法藏在云华寺师事智俨听讲《华严经》,著有《华严经探玄记》20卷、《华严经文义纲目》1卷、《华严经普贤观行法门》1卷等。该宗主要教理为法界缘起说。认为宇宙万法,有为无为,色心缘起时,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圆融无碍,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并用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门来阐明无尽缘起的意义。

佛教三论宗

    【佛教三论宗】创始于西安的佛教宗派。因依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等三论立宗,故名。该宗的学统在中国是:鸠摩罗什-僧肇-僧朗-僧诠-法朗-吉藏。鸠摩罗什于后秦弘始三年(401)来到长安,宣扬龙树、提婆般若性空学说。后经几代宣扬,到隋时,吉藏应晋王杨广之请,来到长安,住日严寺,后又住实际寺、定水寺,承继法朗的思想,深究三论,倡导诸法性空的中道实相论,最终完成三论宗的创立。教相判释上以破一切有所得见(空)为主旨。该宗的根本论典有《智论》、《中论》、《十二门论》、《百论》,其他还有《大乘玄论》、《法华玄论》、《净名玄论》、《二谛章》、《三论玄义》。

佛教律宗

    【佛教律宗】创始于西安的佛教宗派。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故名。又因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称四分律宗。还因其实际创始人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道宣先师事智首,专研律学,后入终南山净业寺、丰德寺潜心述作,著有《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比丘尼钞》五大部。他在终南山创设戒坛,制定佛教受戒仪式,从而正式形成宗派。该宗在宋时,又分成会正、资持两派。该宗的基本经典,通称四律五论,即《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祗律》、《五分律》和《毗尼母论》、《摩德勒伽论》、《善见律毗婆论》、《萨婆多论》、《明了论》。该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该宗由道宣的三传弟子鉴真传到日本。

道教全真派

    【道教全真派】也称全真道或全真教。因创始人王重阳在山东宁海自题所居庵为全真堂,凡入道者皆称全真道士,故名。靖康之难后,以赵构为首的宋政权偏安东南一隅,关中地区被金人占领。关中人士盼望王师归来收复失地的愿望没能实现,遁入空门和慨然入道者很多。隐居今户县终南刘蒋村的王重阳,就是其中之一。王重阳曾建立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三教三光会、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等。他糅合儒家和道、释的思想,主张三教平等,三教合一,同时又不忘突出道教的核心地位:"三教者不离真道也,喻曰似一银树生三枝也。"他认为修道根本在于修心,务必除情去欲,达到心地清静,则身在凡尘而心已在圣境,即"人心常许依清静,便是修行真捷径"。元太祖时,全真道进入全盛时期,不久走向衰落。元世祖时,又有所恢复,王重阳被尊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其弟子丘处机被封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应丘处机之奏,封王重阳传教地户县祖庵为"重阳宫",至今留有31通碑石,称"祖庵碑林",极具文化价值。明朝开始,全真教又走向衰落。该派以《道德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孝经》为全真道徒必修的经典。该派教人 "教谨统一"和"正心诚意,少思寡欲",早期以个人隐居潜修为主,不尚符,不事黄白之术。注重修炼"性命",认为"性者神也,命者气也",主张修道者必须出家,并忍耻含垢,苦己利人,戒杀戒色,节饮食 ,少睡眠。教史有秦志安的《金莲正宗记》和李道谦的《七真年谱》、《终南山祖庵仙真内传》等。后期有清人陈铭王圭的《长春道教源流》和近人陈垣的《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

道教楼观派

    【道教楼观派】创始于西安周至县楼观台,显于北朝及隋初,至唐尤盛,元代并于全真道。楼观台相传是周大夫关令尹之故宅。三国魏咸熙年间(264~265),道士梁湛事郑履道法师于楼观,授梁湛"炼气隐形之法"、"水石还丹术"、"六甲符"及采服日月黄华法,至南北朝时,北朝道士多止于楼观,为当时道法重地,遂形成楼观派。该派宗《老子五千文》,尤尊灵宝部经,传"三一法",与"上清"、"太清"皆不相接,兼修内外丹,又以符?召神劾鬼,为人治病。为与佛教相抗衡,力主"老子化胡"说,声称周、秦时已设道士。有梁湛所传《楼观先生本行内传》1卷,后周韦继作1卷,唐严文操又继1卷,合称《楼观先生传》,已佚。《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存其佚文,《太平御览》亦多引文。元代朱家先有《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1卷,为此书之节本。

秦腔

    【秦腔】戏曲剧种。一般认为是出自陕西、甘肃的民歌小曲,由民间流行的弦索调演变而成,起源于唐、宋年间,经明、清两代发展,演变成现在的表现形式。陕西、甘肃一带,古称秦地,故称秦腔。秦腔以"慷慨激昂,苍劲悲壮,宽音大嗓,直起直落"为特征。秦腔在陕西境内,根据不同语言特色和生活习惯,又分为东、中、西、南4路。东路秦腔又称东府(同州府)秦腔、东路戏、同州梆子,道光咸丰时期,达到全盛,到民国时几乎绝迹。同州梆子流行于华县、华阴、潼关、合阳、大荔(同州)等地,唱腔具有"直起直落又复婉转"特点,分欢音、苦音,板路有塌(慢板)、滚(滚白)、代(紧打慢唱)、尖、摇等5类。1979年,成立同州梆子剧团。西部秦腔又称西府(凤翔府)秦腔、西路戏,流行于凤翔、宝鸡、岐山、眉县、陇县一带,唱腔分欢音和苦音两种,具有感情丰富、表演细腻的特色,唱腔板路同中路秦腔没有分别。秦腔流入陕南,受到川戏和汉二簧的影响,演变为汉调桄桄,流行于汉中、安康地区,也称南路秦腔。它既有高亢激越,又有柔和婉转的特色,唱腔板路有二流、慢板、尖板等多种,又有软、硬、快、慢之分。现有南郑县桄桄剧团。中路秦腔又称西安梆子、西安乱弹。现在东西两路戏基本上已被西安乱弹所代替。清初秦腔传到北京。乾隆年间,秦腔达到鼎盛,当时西安有36个秦腔班社。1912年,李桐轩、孙仁玉等人在西安创办易俗伶学社,开创了秦腔发展史上的新纪元。1916年创办的有长庆社、三意社,1938年创办的有集义社、尚友社,它们演出《还我河山》、《三滴血》、《鸦片战记》、《大烟魔》等宣扬爱国主义精神、针砭时弊的剧目。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不少秦腔剧作者和演出团体,创作、改编和演出了大量现代戏和历史剧。1949年后,整理改编的剧目有《游龟山》、《游西湖》、《赵氏孤儿》、《三滴血》、《打柴劝弟》,现代戏《西安事变》。西安秦腔吸取东、西两路秦腔的长处和京剧等外来剧种的优点,唱腔从高亢激越趋于柔和清丽,身段表情由粗犷豪放趋于精致细腻,既保持原有风格,又融入新的格调。秦腔的唱腔分为欢音和苦音两类,各自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欢音长于表现喜悦、爽快的情绪;苦音长于表现悲伤、凄凉的情感,可依据戏剧情节和人物的需要加以运用。秦腔音乐属于板腔体音乐,主要有三部分:唱腔的板腔体、伴奏性的曲牌音乐、打击音乐。板腔是秦腔在音乐上的最主要标志。秦腔唱腔的板式节奏基本上有四种: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无眼、无板无眼。三眼板的速度较慢,多用于抒情性的场面;一眼板的速度较快,适用于对话和叙事;有板无眼的节奏,更多用在情节紧张、冲突激烈的场面;无板无眼是用在情节特别激动不受任何音乐约束时的散板形式。另有花腔(或叫彩腔),用一种假声的"二音"演唱,"衣"字拖腔。在苦音唱腔中用的有"软连三环"、"苦中乐"、"哭腔子",在欢音中用的有"硬连三环"、"麻鞋底"、"十三腔"(或称十三梆子)等。秦腔的伴奏乐队分文武场。文场乐器以呼 胡(或称板胡)为主乐器,还有三弦、月琴(四弦)、京胡、唢呐、笛、大号等;武场为打击乐,有指板、干鼓、暴鼓、战鼓、钩锣(大锣)、手锣(小锣)、马锣、大煽子(大钹)、小煽子(小钹)等。秦腔的脚色分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又称"十三头网子"。秦腔演员不只重唱,也重工架、特技,如趟马、拉架子、担柴、担水、喷火、扑跌等表演也都十分考究。经常演出的剧目有《玉虎坠》、《火焰驹》、《铡美案》、《蝴蝶杯》、《三滴血》、《游西湖》、《双锦衣》、《庚娘传》、《周仁回府》等。现在西安市有市属四个秦腔剧团和县属六个秦腔剧团,市属剧团为西安市秦腔一团(尚友社)、西安市秦腔二团(三意社)、西安易俗社、西安市五一剧团。

长安画派

    【长安画派】国画艺术流派。50年代,西安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石鲁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主张。在他的倡导下,一批优秀的国画作品相继问世,赢得了画坛重视,被誉为"长安画派"。该画派写生活感受,特别是把黄土高原的景色、普通人民的生活深入细致地刻画了出来。重笔墨情趣,作品体现北方民族粗犷、豪放、古拙、质朴的性格风貌。代表画家有赵望云、石鲁、何海霞、方济众等,在艺术创作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所建树,形成了颇有实力的画家群体。长安画派的新一代画家也人才济济。

户县农民画

    【户县农民画】1958年,活跃在甘峪水库和太平炼铁厂工地的一些爱好美术的户县农民,一边劳动一边绘画,逐步形成一支有组织的农民画家队伍。1981年成立户县农民画协会。到1983年底,农民画作者发展到1906人,其中骨干作者有200多人,遍及400多个村,有45名农民画家被吸收为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1990年户县农民画作者发展到2112人,其中骨干作者300余人。30多年来,创作美术作品18870余幅,在国内外报刊发表15000余幅,出版画册六七种,拍摄新闻记录片六七部,并在国内23个省(市)及美、英、法、日、德、瑞典、瑞士、澳大利亚、新加坡、荷兰、马来西亚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展出。农民画作者有10人出国访问,有9000多幅作品被外宾购买,价值40多万元。1988年文化部命名户县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户县农民画清新、自然、明快、烂漫,多用写意、夸张、变形的技法,想像力丰富,有着与专业画家迥然不同的独特的构图和情趣。



                           资料来源: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西安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