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anson_2001(小飛俠)
整理人: zmsz(2004-01-23 20:58:09), 站内信件
|
時下,在中國大陸,關於網戀如何如何的報道可謂滿坑滿谷,似乎在痞子蔡和輕舞飛揚的經典網路愛情故事越過臺灣海峽直撲大陸之後,大陸的網戀情結更被迅猛的啟動了,且其蔓延的速度和普遍性似乎比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更甚。更據某“網大”的統計調查,贊成和支援網戀的占被調查者的64%,其中三成的人已經親身一試。網戀更被升級爲一個新版的美名--人間第四情,不在親情友情愛情之內且已與此三情相提並論。筆者不想參與大多數浮在面上的連篇累牘的事實羅列,只想來反思--網戀,這個至今不爲大多數人認同,甚至被認爲是洪水猛獸和另類的新生事物,如何顯示了如此摧枯拉朽的魔力,以不可抗拒、不容商量的氣勢,網住了這麽多的癡男怨女呢?
首先,中國經歷了二十年改革開放,初級階段也好,中國特色也罷,社會一直處於轉型期,衆多機制與體制的矛盾和變革,使人的機遇、條件、位置、觀念隨之發生劇變和錯位。競爭的壓力,淘汰的無情;對老一套的懷舊和對新事物的措手不及;對先進文化的囫圇吞棗和對傳統文化的全面否定;閉關鎖國、躲進小樓成一統的惰性和不得不更新蛻變以與國際接軌的被動,在在昭示著困擾與惶惑的必然。在世紀之交,千年之交,他們就象一群沒有方向的籠中鳥,在奔突衝撞,極力尋求擺脫這困擾惶惑的途徑而不得要領。
其次,中國雖經打開國門,也在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成就,但文化、思想、觀念的改造卻沒有跟上步伐。這與我們一貫提及的“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對比,不免少了“文化”二字。人性的扭曲與感情的壓抑依舊是社會的主流。泛濫的虛情假意、言不由衷、虛報浮誇、空虛浮躁、捨本逐末、制假售假、貪污腐敗……物欲橫流而人情如紙。做官的靠權力趾高氣揚;靠鑽政策空子暴富的人群爲富不仁,富而忘本,顯現“窮人乍富,挺胸腆肚”的淺薄;權錢並駕齊驅者更是飛揚跋扈;而處於底層苦苦掙扎的升鬥小民們,一面痛恨腐敗,豔羨高官巨富,一面對他們唯命是從,鞠躬卑膝,甘爲驅馳,助長其風。正常的自尊、獨立的個性、個體的自由(且不說絕對自由,僅僅是相對意義的自由)還是鏡中月,水中花。不僅先進文化思想停留在皮毛之上無法滲透進來,恰恰相反的是,連傳統文化觀念裏美好的一面比如誠信、刻苦等也被無情擯棄,成爲歷史的卷宗。與之接踵而至的信仰危機令他們迷失。
在日間的面具人生之後,在紙醉金迷聲色犬馬之後,如何在短暫清醒的深夜時分面對自己沒有信仰的靈魂?如何放鬆他們海貝一樣的堅硬外殼下依舊柔軟的內心?如何在包裝得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冰面下尋求一絲互相慰籍的溫暖?他們的生命,在地上掙扎;真愛在心底,埋葬;夢境,這只不死鳥,卻還會撲棱棱飛起,茫茫然盤旋,去尋找靈魂的家園和信仰的領地。——於是,他們選擇了上網。
而網路實在是個好東西,爲這樣的人群提供了最安全可靠的放縱自己的載體。進可攻退可守。無論地位高低,年齡長幼,大家就象赤條條初涉人世,在上帝眼裏都是平等的孩子。現實世界裏道貌岸然,板起面孔,夾著尾巴做人,在虛擬世界卻恣肆縱情,年少輕狂,壯懷激烈。顧忌沒有了,隔閡拆除了。那些不能宣泄的
情感,不能隨便表露的情緒,被他們交給了同樣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人性的矛盾和棱在此凸現無遺。泡網日久,自要遭遇許多事情,比如黑客,比如——網戀——不管你是有備而來,還是無心之錯。網戀盛行大致如此,社會在轉型,人性被扭曲,網路之特性,爲它的存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實際上,網戀已經深刻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他存在于位高權重的達官貴族,存在于衣食無憂的有閑階級,存在于高級知識份子群體……結果是不一而足,多數人遭遇殘酷的“見光死”;部分人找到了一生的情感歸宿;一些人堅持精神戀愛;更有甚者是兄妹之間,夫妻之間,父女之間竟鬧起滑天下之大稽的網戀,除貽笑大方之外,當事雙方恐怕都無法回歸了。網戀的盛行,是輕鬆的更是沈重的,它是虛擬世界的現象,卻是現實世界的縮影。人們不知何年何月,能夠腳踏堅實的土地,能夠頭頂自由的天空,能夠呼吸新鮮的空氣,能夠伸張自由的個性,則他們就可以正常地去愛,自然地去求,真正地去擁有了。
----
我就是那個有點傲慢又有點才華的瓶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