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amkam(KK)
整理人: jaja(2004-01-11 14:47:32), 站内信件
|
龙堂
第一次知道这个名字,是在朋友发的电子邮件中,说帮我预定了成都龙堂旅舍。脑海中第一印象,是黑漆大门,两只大石狮子,还有两个穿对襟短打的黑大汉站在门口,进得院中,是两排同样的大汉,厅堂正中的虎皮椅上,一个满脸横肉的老大,旁边还哈腰站着一个狗头师爷,横匾上写着“龙堂分舵”…….呵呵,看武侠小说的后遗症啊。
晚上到达成都,走出机舱,下起淅淅小雨,却没有一丝寒意,温润的感觉,让我想起家乡,这时的北京,已是秋凉如水了。搭乘三轮,摸到宽巷子街,从巷口慢慢地走进去,9点多时分,巷子里没人,只有巷口的小店散放着昏暗的灯光,气氛静谧却不吓人。龙堂就在巷子深处约100米,窄窄小小的门口,没有石狮子,没有满脸横肉的大汉,只有一个不大的招牌,中文写着:龙堂青年旅舍,英文写着:dragon youth house。我知道,我到了。
院子不大而别致,树荫下放着两张石桌,几张凳子,几个鬼老正在聊天喝啤酒。我径直走到‘大堂’,也就是一间几十平的小屋子里面办理登记,登记的小mm大概已经困乏了,打着呵欠,却仍然麻利而热情。‘大堂’里,摆放着两台电脑可以上网,一圈沙发上,几个背包族东倒西歪地在看电视,小茶几、沙发上凌乱地散放着国家地理,旅游、自助等杂志,也有china daily等英文版,一切都有点杂乱,又亲切熟悉,让人想起以前待过的吉日,八朗学,马上让我爱上了这里。
整顿好,倒头睡下,小雨滴滴答答,打在窗台上,是我最好的催眠曲。第二天本想睡到自然醒的,却被逼着要去茶店子长途汽车站买票,6点整,极不情愿又无可奈何地挣扎着爬起来,院子内是静悄悄的没有一丝动静,旁边的房间,开着窗户睡觉,阵阵鼾声飘出窗外,和树上的鸟叫互相应和。
走出院外,小雨仍然下着,拿着伞,却不忍隔断那轻柔的雨丝,一任细雨轻轻飘落我身,清晨的空气,湿润而芬香,好久没有这种感觉。北京的日子,干燥且飞扬着尘土,早晨匆匆地奔忙在路上,已许久没有这种心情。宽巷子,仍然沉睡着,却和昨晚有着不同地身姿。昨夜,她隐藏在暗影中,黑夜给了她最好的曲线,仿佛夜店里的神秘的女郎,诱惑又不真切;今晨,晨光斜照,老旧的屋檐,石碑的裂缝,古老的大门,都静静呈现,无一丝的保留,她敞开她的一切,她的缺陷,她的伤痕,但无损她的美好,只更添亲切。走过巷口早起的豆汁店,老板憨憨地招呼着我,仿佛我天天如此走过,恍惚间,竟然以为回到了家乡的小城。
不是第一次来成都了,却是第一次在街上没有太强目的性地乱逛。据说,法国人都是很骄傲的,即使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法国人都能说英语甚至流利的英语,却没有人愿意说。没有去过法国,可是我想四川人一定也是很骄傲的,即使发现我听得很费劲,仍然不屈不挠地用四川话回答我,而我也只好不屈不挠地继续问下去。这种情况持续的结果就是,很快,本来说普通话就分不清前鼻音后鼻音的我,说普通话时带上了四川音,我想,别人听起来一定是阴阳怪气吧?
成都是可爱的,即使是要费劲的听四川话。天府广场上熙熙攘攘,热闹非常,春熙路上,衣香鬓影,锦江饭店附近的河道两旁,彩灯闪烁,甚或是川师大旁新开的那个花卉展览,春花(秋花?)灿烂……但最可爱的,还是那天的清晨,走在小巷子里的感觉,退尽铅华的城市,不施粉黛,放松而自然。
我想,城市的味道,大概不是来自那几十层高的大厦,来自那恢宏的市政广场,或者来自那华丽的燕莎、伊腾洋华堂。城市的味道,散发在成都的宽巷子、窄巷子,散发在广州的西关老街,散发在香港的狮子山下、九龙城寨,散发在北京后海的莲花胡同。人的味道呢?也许也是吧。
可爱的成都,可爱的宽巷子,可爱的龙堂。可是,据说美好的东西总不会长远,巷子两边的老墙上,我看到让人扫兴的‘拆’字,龙堂旁边的茶馆,也贴着拆迁公告,让我没能见识成都的茶馆。希望下次来,看到的是修整过,却风味依然的宽巷子,而不是簇新的明清仿古建筑。到那时,龙堂,还会在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