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古典小说>>其他(词谱,诗律,平水韵...)>>平水韵部(选)>>说说平水韵

主题:说说平水韵
发信人: fslts2(佛山阿佬)
整理人: fslts2(2003-12-04 22:02:47), 站内信件
               说说平水韵

    诗是韵文,顾名思义,写诗有协韵的要求。
    目前,一般古典诗家所通行的韵部,是清康熙年间颁布的《佩文诗韵》。该诗韵是以元末阴时夫《韵府群玉》所考定的“平水韵”为基础的。
    当然,时代在发展,语音也在变化。现代人写诗,以现代汉语四声为准,也未尝不可:)

    “平水韵”分为一百○六部。它们分别是:
    上平声十五部。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十五部。
    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上声二十九部。
    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麌;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院;十四旱;十五潜;十六铣;十七篠;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
    去声三十部。
    一送;二宋;三绛;四寘;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箇;二十二祃;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
    入声十七部。
    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

    这里,想说明两点:
    所谓一东二冬云云,数目字只起标明韵部在该书的排列次序,没有其他意思;至于“东”,表示“东”字是该韵部的其中一字而已——当然,你要不愿意,非得找另一与“东”字同韵部的其他字代之,亦无不可:)只是上述排法流传已久,大家已经使用惯了,标新立异实无必要而已。
    另外,上平声和下平声,其意思只是因为平声字较多,分为两卷:上平是平声上卷,下平是平声下卷而已!与现代汉语四声的阴平阳平,没什么关系的:)

    诗之规定用韵方法,也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这里我们不妨也简单谈谈:
    近体诗——就是我们常说的五七言律绝——其格律用韵的规则,真正完善应该是在盛唐、晚唐或以后。之前,是比较灵活的,这可以从现存的当时作品,存在大量“不合韵律”的情况看出来。当然,我们不能强求古人按其后人的规则写作:)
    
    在用韵方面,比较典型的是所谓“通转”。抄一段前人的论述也许是有帮助的,而且语言不难解,示例亦较全:

                       通转古韵法

    作诗之韵,或可通,或不可通,或可转。
    通者,以本音通本音之谓,如一东之与二冬,八庚之与九青、十蒸是也。
    转者,转其声而后通之谓,如一东之与三江,四支之与九佳是也。
    盖东冬同为舌端音,庚青蒸同为齿头音,其音既属一本,故可通。东为宫音,江为商音,支为徵音,佳为商音,一宫一商,一徵一商,皆非本音,故欲通其韵,必先转其声乃可。

    但通转之法,今韵较严,而古韵极宽。
    如一东二冬固可通,一东与三江既非本音只能转韵而已,而古韵则东冬江三韵均可通。又如四支之与九佳十灰亦非本音,必转而方通,而古韵则微齐佳灰文五韵均可通。又如上平之十一真与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及下平之一先,在今韵中万不能通,而古韵则真文元寒删先六韵竟可通叶。又如三江之与七阳通,二萧之与三肴四豪通,犹得谓之谐声。若夫下平之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四韵可通,则唯古韵为然耳。又如六鱼之通七虞、八庚之通九青十蒸,古韵更数见不鲜矣。
    上声中一董二肿可通,一董二肿与三讲亦可通,四纸与五尾八荠九蟹十贿可通,十一轸与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可通,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三韵可通,二十哿与二十一马、二十三梗与二十四迴可通,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三韵可通,此足见古韵通转之宽也。
    去声中古韵之可通者,则哟一送二宋之通三绛,四寘五未八霁之通九泰十卦十一队,六御之通七遇,十二震之通十三问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之三韵相通,二十一个二十二祃之二韵相通,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虽未有通转,而二十七沁之与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古韵中又可通叶矣。
    入声十七韵,其中一屋与二沃三觉可通,四质与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宵可通,十一陌与十二锡十三职可通,古韵中所未见通转者,只十药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之五韵耳。

    古韵之可通可转,即如上述矣。
    今试进而言转韵之法,或则两句一转,或则四句一转,或则六句八句一转,盖转韵之句,必以双数,不能以单数。且通篇上下,尤须铢两匀称,无头轻脚重之病。即韵之平仄,亦须相间而用,如前四句押平韵后四句换仄韵之类。至于通韵之法则反是,止就韵之可通者押之,或通体用平韵,或通体用仄韵,断不可平仄相间而用也。
                                         ---------刘坡公《学诗百法》

    我想,初学者知道这些大抵足够了:)
    至于一些特殊的押韵法,如“飞雁入群格”,“飞雁出群格”,“进退格”,“轱辘格”之类,不一定深研吧?



----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