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msz(宝哥)
整理人: zmsz(2003-11-26 18:29:40), 站内信件
|
许多到过福建的人,并不一定会去福州。
与厦门的繁华、武夷山的秀美相比,“福州”更显得安逸、悠闲。而[三坊七巷]正是这个千年古城历史和文化的精髓所在。在这里,你年轻浮躁的心情会随着老宅子里上上世纪的老钟,不慌不忙地摆动而平和下来。
记得小时候的三坊七巷只不过是同学家玩时,时常要走的几条狭窄的巷。
铺有南方特有的青石板、两边是抹着灰泥的高墙、墙上是用青瓦铺成的飞檐。抬头只看见一条细细的天空。那时,觉得巷子很长很长,老走不到尽头,而且青色和灰色的总是让人心情好不起来,我记得当时只想早点离开这里。
可是去多了,慢慢的就从同学家老人听到的[三坊七巷]的故事也渐渐多起来。灰泥高墙、青色小巷也渐渐变得有韵味了。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城的东南角。
历史上福州城的商业中心一直是南街,在南街的西边是南后街。
南后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轴,它的东侧有七巷,西侧有三坊,所以又称“后街三坊朝七巷”。[三坊七巷]开始建于西晋末年,这里一直是福州古城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至今还保留了大量的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建筑。
随着时光飞逝,儿时的伙伴早已四散谋生,[三坊七巷]也在记忆中变的模糊不清。
直到九十年代初传出三坊七巷“拆除”的消息。心里顿明总有那么一种说不出的异语难表、闷闷郁郁的感觉。没有听过这些小巷故事的人、没有走过这些狭窄小巷的人、是很难体会到这种感受的。
七年多,天天都在那高高的广告下行来走去。
早已没有逝去当初的那种异样悲情的我,前些日意外地发现![衣锦华庭]现房销售巨型条幅垂楼而下!
三坊七巷并未全拆。
今天的三坊七巷仍然或多或少地保持着旧日的风貌,三五步就有一块镌有“XX故居”的石碑,让人肃然起敬。
只是那三坊七巷的原有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所深埋那些各自的灵魂却在高楼耸立的[衣锦华庭]俯视下,那些本在破砖烂瓦缝中透出的那种一种陈年的书卷气,无奈中收敛了许多。
在近代中国,没有一个地方像三坊七巷这样孕育了一大批的文化名人:冰心、严复、沈葆桢、邓拓、何振岱,还有林则徐纪念馆、林觉民纪念馆等等。
在这里你可以闻到文化的气息,你可以洗涤浮躁的心境。
在周围的一片林立的高楼中,三坊七巷安然地静卧着,散发着淡淡的安逸。
厌倦了大都市的尘嚣,抽身转入这片巷子,身上的尘土飞落,心中的浮躁也就慢慢平静。这里的人们还像过去一样,习惯着自家土墙木楼,体会着邻里间的嘘寒问暖,延续着几百年的修养与内敛。
走出去是光怪陆离的现代社会,走进来是温馨安详的庭院深深。望着那新翻修的高墙、飞檐,望着那蜿蜒前伸的青板小路,心中不由得希望这条小巷没有尽头,可以安静地悠闲地不断走下去。
唉,千万别再拆,留些故厝老街给后人吧。
三坊七巷(简介)
福州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就已经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三坊七巷”的“三坊”,系指: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三坊均位于南后街之西侧,隔街与东侧之“七巷”相通。
衣锦坊:旧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间(1119—1125年)陆蕴、陆藻兄弟居于此地,两兄弟才华横送,名重一时。陆蕴官任福州知州,陆藻官任泉州知州,两人回乡时命此坊为“棣锦坊”。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王益样任江东提刑,退休后也居于此地,将棣锦改名为衣锦,以示衣锦返乡之意。
文儒坊:旧名山阴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郑穆居于此,改为文儒坊。因为坊里除了郑穆之外,还先后住有九门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抗倭名将、七省经略张经,清光绪皇帝老师陈宝琛之父陈承裘,《福建通志》主编陈衍等儒林名士,故称儒林坊名符其实。
光禄坊: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以光禄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师孟,常到坊里的法禅寺游览,见池畔有一块大岩石,便登石吟诗,故被称为“光禄吟台”,而此坊也改名为光禄坊。程师孟题吟的“光禄吟台”四个篆字石刻今尚存。
“三坊七巷”中的七巷:均位于南后街之东侧,由北向南分别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