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icada.(
)
整理人: g_w_g(2003-11-24 20:29:31), 站内信件
|
周二的下午去南滨路的香榭里·1902酒吧。
那里有英国领事馆主办的一次文学沙龙。我去是为了陈丹燕。
到现在我仍然不知道那条沿江的路到底有多长。
不过那个下午我们两个却是坚持着将它走完了。前面走得兴致很高,新鲜嘛。
越往前走抱怨就多了起来。一段一段地看不到建筑,于是我们每次都把视线以内的建筑群当作目标。就这样走了下来。
香榭里·1902是我相当喜欢的地方啊!是原来法国水兵营的旧址,一幢漂亮的建筑。
整个分为三层。第一层是酒吧,第二层是coffee,第三层是tea。有两个讲座同时进行,陈的那场在第三层。
地方不大,但坐满了人,我只能站在靠门边的一个位置。
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声音轻缓,举止优雅,举手投足间是说不出来舒服。她有一双漂亮的手。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觉得那天她说话带着有点重的鼻音。
接下来认真听她的讲座,发现条理相当清晰。好象她有准备发言稿的outline的,我喜欢这样认真的态度。
她的topic是《我眼中的上海》。
讲述了上海的发展史,上海人的一些观念等等。150年的风风雨雨由她娓娓道来。
我觉得她对城市这个概念的理解很有独到之处。一个城市建立应该以公众意识的建立为标志的。
上海人很热爱他们的城市。比如说闹得沸沸扬扬的石库门搬迁,有许多市民参与到了讨论中来。他们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对自己城市的热爱。
而这种热爱不是盲目的,而是冷静的,清醒的,自制的。
她说,上海人的自我城市观念很强,所以在外人的眼中他们就变得非常讨厌了。
笑。
对一个敏感话题的另一种方式的阐述,聪明的女子啊。
后面的提问时间,有人问起她对文坛某些著名作家的看法,她的回答也很坦率直接,喜恶分明。她说,一些人的作品从当初充满感性的大气的散文到了今天的一味的说教。而世界上没有一本的说教可以超过圣经的,所以就变得很没有意义了。
让人觉得有点感动呢,毕竟现在能够在公众面前说真话讲出心声的人,尤其是名人,已经相当少了。
讲座结束之后,有读者请她签名、合影留恋,她都一一应允了,随和地让人觉得惊喜。
Luckily,我也有了一张与她的合影。;p
在它隔离也是一排排的那个时候留下的旧房子。
还有一座寺庙。
酒吧的内部构造才是吸引我最多的。
可惜那天场面比较正式,室内光线又不是很好,不好意思拿着闪光灯猛闪啊,所以室内的就只有等到我下次步行过去再说了...=_-
---- 大清早谁都迷迷糊糊
定一定神自会找到出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