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开卷有益>>U众说纷纭>>有感而发>>同行的人

主题:同行的人
发信人: jxydxhy(坐看云起)
整理人: ft.858(2004-01-13 17:05:45), 站内信件
同行的人
——读《我们仨》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再版了,封面上加上了一张照片。我还是非常喜欢一版时的装帧,那种装帧和书的名字一样朴素简洁,封皮是那种土黄色的有条纹的牛皮纸,没有图案,书名和作者的名字是朱红色的,很朴素,却很有质感。这样的书是很适合在睡前读的,文字温软细腻,充满智慧却又冲淡平和。记得是日常的生活,又是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真的,那么琐碎平常的生活,给这样一个单纯的学者家庭过起来,就有了一种梦一般的美丽,梦一般的质地。亲人之间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单纯温馨。

读这样的一个长梦,读这样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的日常生活,我读出的是一句话,“与我们同行的人,远比我们要到达的地方重要。(西文谚语)”我们要到什么地方去呢?在杨绛先生的梦里,圆圆先走了,回家去了,她的爸爸叫她“回她自己的家”里去了,而钱钟书先生的船也走了,看不见了,而“我”,现在还在“客栈”,但最终也会“回去”。我们最终要去的地方只有一个,重要的是,这一路上,谁与我们同行。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人生就是一条漫漫长路,一路上会碰到很多困难,在杨先生的世界里,“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甜润。”他们三个人同行,“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于是他们三个人的一路,就成了“不寻常的遇合”,就有了一种梦一般的质地。

读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我总也分不清杨先生到底是在记梦,还是在写现实。“明明是一个梦啊,为什么那么真切!”古驿道上杨柳,绿了黄了,黄了绿了。驿道上满地的落叶啊,一路都是离情。

对照着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来读,古驿道上一路的风景就充实了,真切了。写了《谈艺录》、《管锥篇》的大学问家钱钟书先生,会做非常美味丰盛的早餐;他和妻子一起散步“探险”,慢慢走,慢慢玩;他为墨汁弄脏了台布而苦恼,他和女儿玩简单的游戏而开怀大笑;……就是这样,“常把日常的感受,当作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在这一路上,还有一个“颇有父风”的钱瑗,伴着妈妈,陪着爸爸。“肯委屈,肯忍耐”,“拙手笨脚”“不怕鬼”,在被“我们仨”称为“石子”的家庭故事中,钱瑗有大学问家的风范,也一样有小姑娘的顽皮;在她用漫画画出的父亲的种种“丑”态中,我们分明可以听见她亲热温软的笑语;她在小小的时候就开始会“保护”妈妈了,在生命到了最后,自己已经不能进食了,还写信教妈妈如何做简易饭食……这样一个有才,有情,有趣的人,为这一路行程,带来了多少温情与快乐啊!

就像杨先生所说,“人间没有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人间没有永远”。我们都是“在路上”,而这条路,只有一个终点。在这条路上,会有一个个驿站,穷乡僻壤也好,繁华都市也好,粗茶淡饭也好,锦衣玉食也好,都只是一个个驿站。重要的是,什么样的人与我们同行。有了信念,有了爱,愿意付出,互相珍惜,才会有家。
喜欢读这样的书,读完安然入睡,等着我的亲人来入梦。

E-mail:[email protected]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