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文学创作>>【03暂存精华】>>【三期】>>评古典经济学——对斯密的误解及其中的人性分析(请文人指导)

主题:评古典经济学——对斯密的误解及其中的人性分析(请文人指导)
发信人: haopeipeipower(风一样的男子)
整理人: pi__zi(2003-12-06 16:57:23), 站内信件
评古典经济学——对斯密的误解及其中的人性分析(请高手指导) 
    长期以来,经济自由主义被视为古典经济学中的重要经济思想,其诞生是历史原因是,17世纪末以后,本主义生产渗入一切经济领域,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而经济基础的改变引起各方面意识形态的改变。其由现代经济学的先驱者——亚当斯密所开创,后经过大卫李嘉图、约翰穆勒和巴斯夏等后古典经济学派的补充,中间经过19世纪70年代星期的边际学派在分析方法上的修正,再经过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的整合工作,直到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之前,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在欧美国家中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其地位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相仿。 
   自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以后,经济自由主义受到了刺耳的谩骂和严厉的抨击。斯密的“自由放任”思想原来倍受崇拜,一夜之间,犹如美国股市一样,直线下滑,被人们穷追猛打,其中最大的威胁斯来自于“凯恩斯主义”的猛烈攻击。“自由放任”思想中最受猛烈批评的就是人们认为其忽略了政府在构建一个有秩序的、运行机制完善的市场当中,所不能由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发挥的作用。本人认为,这种批评是基于对事实的不全面理解,所得出的歪理邪说。 
   亚当斯密认为个人的第一,特点是利己。人类一切的活动都可最终归结为自我保存。由自我促存就发展为利己。利己成为人类一切行为的动机,在“看不见的手”——即“自然之主宰”在人类本性的理智能力非常脆弱的前提下保证人类实现其目标的途径的作用下,人们会做出一些利他的行为,从而促进整个社会效益的增加,其往往比个人在真正出于自我情感而帮助他人所创造的效益更大。斯密认为,在这种假设前提之下,政府不应该插手自由市场,应该任由其自由发展,自我按照效率原则配置资源。但同时,与亚当斯密《国富论》可相提并论的著作——《道德情操论》也表明了斯密对政府存在的态度。斯密坚信,人类社会的延续和繁荣与严格的社会秩序和财产原则的维护是不可分开的。因此,人民在理解斯密的“自由放任”思想时,如果同他所坚信的“社会秩序”思想割裂开来的话,就很容易得到很多乱七八糟的结论。 
   在《国富论》中,斯密的“经济秩序”是人们所容易忽略的一个重要主题。显然,以斯密这样具有大智大慧的思想家,不可能没发现,一个完全自由的社会的自我管理所固有的缺陷和对“经济秩序”所带来的威胁。事实上,斯密一直把政府视为发挥“秩序赐予功能”的核心力量。在一个完全的自由社会中,政府的作用绝不仅仅是提供法律公证和提供国防,而且应当承担重要的公共工作,即斯密的所谓的“有利于商业社会的制度”。同时,斯密关于现代国家功能的观点来自于他对现代商业社会核心制度的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的分析。市场的成长与劳动分工的扩展诚然是文明社会许多利益的来源,同时它们又有可能是许多内在危险的源泉,而这些危险则有赖于立法者(政府)来加以避免,有赖于政府运用必要的手段来克服市场的消极后果维持市场的秩序,这是作为“看不见的手”的市场机制正常发挥功能的最起码的先决条件。 
    深入探究人们对斯密产生误解的原因,主要源于人们对经济自由主义的滥用。如果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以历史事实作为考证的依据,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不难发现绝大部分人在从事某项活动,只是基于其本人的某种习惯,或者是受某种诱惑的结果,大部分人是甘于停留在只知其然,而不问其所以然的次。以为手执“自由主义”的火仗,就可以一股傻劲头地为所欲为。其结果最终与原来的美好构想大相径庭,此时人们难免会感到失望和痛苦。无知者满腔怒火,无别处可宣泄,只好把怒火洒向自己之前所顶礼膜拜的鼻祖亚当斯密,一切都是他的错!(个人认为,到现在中国还没发现这种现象,并非中国人脾气特别好,逆来顺受,主要是因为某某思想背后有强大的“政治利维坦”所支配着,而亚当斯密只是个写书的,没有此等权力!);稍微有点觉悟的,发现自己犯了傻,但总觉得不好意思承认,因为承认了,太没面子!为了掩饰不是自己的过错,唯一的方法就是把错误说成是他人的!说是谁的错最多人相信?当然就是亚当斯密了!于是斯密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去世后还充当炮灰;还有少数的先知先觉者,远比前两者聪明,并没收到什么损失,有些反而因此获利,“闷声发大财”,既然发财了,为了省事,也就不必对此多加评论。 当然还是有少数人出来为斯密辩护的。 
    由此可得出一个结论:任何思想,无论是先进的、落后的;传统的也好,反动的也罢,都丝毫经不起人类的滥用。人类在利用某中思想推动社会进步时,首先应确保该思想的正确,经得起历史的考验、逻辑的推敲,也就是说,必须保证该思想在理论通道上获取一张通行证;然后就是在通往实践的道路上,小心翼翼地加以应用,确保该思想转化为实际行动时的可行性。尽一切可能避免滥用思想,进而摔个大跟头,后悔莫及。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