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pple-x1(虾仔)
整理人: jahay(2003-11-04 10:42:20), 站内信件
|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大寿,当然要庆祝一下了。昨晚看电视"西关大少",第一集就讲大少爷为他父亲做七十大寿,那是有钱人家,寿宴要摆三天。这让我想起几年前我阿公的寿辰,让我来说说做寿的经过,也有些细节记得不大清楚了。
客家人做寿一般不是做整数的,是做一的。比如说七十一、八十一、九十一,如果是一百岁,当然不会等到一百零一才做啦。我阿公的生日在农历初九,但是因为子孙们大都同门在外,那时候根本没人有空回去为他做寿,后来就提前到年初五。我和家人是在年二十九回去的,带回家的少不了食品、礼品、日用品,还有烟花爆竹,载了满满的一车,伯父一家也是,后来还有东西不够,叫一些朋友从东莞带回去。回到家都是忙些杂七杂八的事,准备这准备那的,忙得晕头转向,当然那都是父辈们,像我们这些啥规矩也不懂的,只会凑在一起打麻将,一起去找东西玩。
做寿的前一天晚上,必须十二点起床祭天地,祭祖宗。主持仪式的是村里有文化的、有经验的、受人尊敬的长辈。在大门口设一个祭坛,八仙桌上点着红蜡烛和一些祭品。主持人嘴里念祭文,烧纸钱,敬酒,伯父、爸爸、叔叔等家里的男丁都跪在地上祝福老人,女辈是不能拜的。祭完祖后,要把阿公阿婆叫起来,坐在厅里让子孙们跪拜。厅里早已经布置好了,两张大椅子也已经垫好毛毯了。阿公阿婆坐好了,等阿公说完一些吉利的话后,就按辈分轮流去祝寿,跪在地上说些祝福的话,然后阿公阿婆会给我们红包。我们家虽不是大家族,但也有二十来号人,我们这一代已经有十二个堂兄弟姐妹了,还有两个侄子侄女。阿公已是四代同堂了。
第二天正式摆寿宴了,先是村里送牌匾过来,那时候我还没睡醒,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就看见一大堆人敲罗打鼓地、噼哩叭啦地烧着爆竹向家里走来,前面的几个人抬着一块匾,好像是写着"福如东海"吧,还挂着红布。这匾先放在厅里,因为"外家"的匾还没来,还不能挂。最隆重的应该是接"外家"了,主家必须到二公里外的地方去接外家的人,而且还必须走路,还要一边走一边放鞭炮。说来好笑,有好几个人担着鞭炮呢,那些人可真是放鞭炮放过瘾了,我看着心疼,那简直是在烧钱。后面还跟着一队四十几号人码的仪仗队,那是从梅县请过来的。这一路人马浩浩荡荡的,真像是在演戏。本来我是不去的,但伯母说人不够,还要有人接蜡烛,天啊,蜡烛也得接吗?后来才知道,这蜡烛好大,我和堂嫂两个人一人抱一根并排地走,像古代的侍女。言归正传,到接"外家"的地方,可是"外家"的人还没来呀?看来,这"外家"的架子可真大呀,要我们等。好不容易,远远地看到了他们的车子,这边的人马上拆鞭炮,挂好,等到一接头就开始烧。他们的车停了,鞭炮响了,仪仗队凑乐了,我们从舅公手上把两块匾(写的是什么我也忘了,其中有一块是"寿比南山")接过来后,从车上搬下礼物,有寿桃、毛毯、酒、布料、还有我抱的蜡烛等等,好多,就浩浩荡荡地回家。这走的顺序也是有讲究的,"外家"送的匾最前头,后面就是仪仗队,再接着是什么人我记不清了。鞭炮声,豉乐声一路随着我们,耳朵都快聋了。沿途还有好多看热闹的。
到家后接着就是升匾仪式了,也是有主持人,拉扯着嗓子讲了不知道什么,很多人,很吵,这几块匾要分次序、分地方地挂,哪一块要挂大厅的最上方,哪一块挂下方,还有一块要挂正门上门。
一大堆烦锁的形式过后就可以开席了,客人们都坐着吃了,可是我们这些做为主家的还要忙,要给客人发红包,发烟,大厅里的,房间里的,横屋(我们称主屋以外的房子)里的,过道里的,临时搭的棚里的,发这些东西都发到手软。吃完有些客人要回家的,还要准备回礼,这里面有吃的,有用的,人家送什么东西你就要回相应的东西,有些客人还要带些菜回去,这些风俗我都不懂,也没办法说清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