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decleor()
整理人: chocho.1(2003-11-08 23:06:03), 站内信件
|
一向是喜欢花草的,从前是喜欢纤侬有致的红艳绚烂一属,对于素雅的花儿,却宁可买香于商市,花销几百元以图一近香泽,虽不见其形,却可经久长伴香之左右。
近日偶然路过丛花圃,发现菊花已开得最好,玲珑的铺张着细致的清味。没有装镶过的花型若一个文士在南山之下折了一两支雏菊,远望南山凝神所思的怡然神态。说起这个文士,酒与菊成他精神的归宿。鲜少能有墨客似他,从酩酊中感悟人生。而菊,从他开始,也便赋予了新的存在意义和风姿。而这个人的性情,恰恰淡如菊,荣辱不惊,自愿扛了把锄头过自己清苦的闲散日子,人称靖节。
晚唐时候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其将意境分为24种,分别为雄浑、冲淡、纤浓、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其中一品《典雅》云
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眠琴绿荫,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近景的玉壶,那是有着琥珀般剔透或者翡翠般清脆的壶,收拢春天的气息,于细雨微朦的茅草屋檐赏那淅沥迷蒙之雨。而后画面变换,化为远景,“纶巾飘飘”的雅士独自冥坐青葱竹林。骤雨初歇,日光透过干净的云层,在白云之下,鸟儿闲适的追逐逗趣,啭啭啼鸣,越过了时空。抱着瑶琴,卧于幽静的树影深处,听得瀑布由上头飞挂下来,潺潺不绝,洗刷了尘涤。风过,花无声无息,零落了下来,而人的性情却淡若菊花,不惊不宠。书写一切于光阴迢迢,所有的一些都适宜慢慢精细的品名梳理。仔细揣摩起来,典雅之气流泻,只恨言语苍白,无法尽数。
“珠蕊丹心耐寒侵,玉骨冰肌傲霜立”,菊以其高洁典雅而独得诸多文人青睐。陶彭泽自然无可争辩的成就了人淡如菊。“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他种菊,采菊,惜菊,爱菊,正因为在菊这种作物身上,他看到了自己所渴望的傲洁。人菊合了一,后人也继承了这样一种爱菊之情。尤其在唐以后,文人墨客们借菊言志的情形尤为主观。“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一诗,拿了陶家自比,欲树菊之清谈和桀骜。又有郑思肖于《寒菊》里头写道“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浓。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骨气迸现,脱俗而清远。人淡如菊,要的是菊内敛的铮铮。这样的淡,淡在名利之外,淡在诱惑之外,却淡在骨气之内,有如“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忽就想起林黛玉来,这个清高女子在菊花诗里就了敏感,孤标和自洁。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运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拿捏了菊花,想要孑然,想要故我,想要远离尘嚣,只愿如同那陶源明,行走于一片世外桃源的澄清。而身在尘世,守得自己的清心明眸,仿佛大多的文人心性。而林黛玉之所以为人喜爱,一部红楼梦可写出多少人隐埋的心声,不论政治,婚姻,爱情,诗词………书中有座黄金屋,书中还有颜如玉,众生百态在其中找到了自己性格因素的类似感情世界的寄托。与其说喜欢黛玉的性真,不妨说感叹今世的虚伪。人性的懦弱与可笑。也许言辞偏激,细想想,就中滋味,只痴人解。
窗外天高风远,气候清净,也想击节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一份洒脱娴静的心态来面对喧嚣的红尘。人淡如菊,其曰可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