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红楼逸梦>>采萧获菽 半月一论>>十月论坛>>《从<好了歌>看红楼梦的人生哲学(一)》

主题:《从<好了歌>看红楼梦的人生哲学(一)》
发信人: hw_vivi(双子宝宝)
整理人: chocho.1(2003-11-08 23:01:54), 站内信件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士隐解<<好了歌>>道: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
        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
        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
        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
        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
        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
        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 
        人作嫁衣裳!

    厌世派(passimism)大师曹雪芹的力作<红楼梦>第一回中有这么一段歌词,说的是世人都想做神仙,却又都不能放弃对身外之物的追求,所谓功名,金银,娇妻,儿孙者,正是每个世俗人毕生所为之奋斗的东西,我是,你是,他也是.

    后面再谈其创作<好了歌>的目的. 现在先分析分析<好了歌>的逻辑,看看它大概在说些什么.
    
    我觉得有两种逻辑可以成立:

    其一: 凡世上之人,无有不想做神仙者,神仙世事不问,正有所谓"快活似神仙"之语,(可是连曹雪芹自己也没想到,其实'想做神仙'也是一种欲望)神仙者无欲无求,而世人一生却充满了对金钱功利的欲望,因此说世人都做不了神仙; 可他同时又告诫人们:世事无定式,也许你得到了你会幸福,然而却不能永久,或许你生前就会失去它,也许你死后才会失去它,然而无论如何,你终将失去一切,这是必然的...
    这是针对生来无产者的逻辑,如雨村,所以他日后会自迷.

    其二: 一些人生来便不想作和尚,然而自身仍不知,作和尚就如作神仙一样快乐.经历了大喜大悲,聚散离合之后,才看破红尘,归去成仙.
    这是送给生来既得利益者的逻辑.如宝玉者,打死他也甘愿和妹妹们在一起,莫说让他做和尚,就是让他做神仙他也不愿.然而后来他却自愿做神仙去了,这是为什么? 是因为他经历了,所以才懂了,或者更露骨的一点说:因为他都失去了,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他做和尚去了...

    其实若更仔细看的话,这两种逻辑其实还可归一.所谓者,无非欲望二字罢了.

    曹雪芹写的,其实是针对大部分世人,如雨村这类人的思想,对宝玉并不适用,然而我看,<好了歌>对我们现代人却更为适用了.这也许是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的.    

    重翻历史,可见自红成书以来,将之视为言情者有之,哲学者有之,政治者有之,胡适只看到其自然主义价值,清代却更有所谓闲人者以易经分析其中脉落,将其称之演性理之书,可谓哲学之深化也.时至今日之社会,更有讥笑其无教化作用者有之,真可谓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曹雪芹的这一梦梦了200多年,也引无数清醒之人共同做这一梦,可谓古今中外第一催眠大师了.之所以有如此强的感染效力,无外乎因其人性化的特点,所以喜红楼梦之人皆在读红时联想到自己,想自己是不是贾宝玉(男子想如果自己是就好了,一猛子扎进温柔乡最好一辈子不出来),女人想自己是林妹妹就好了,(那你就是东施效'颦'),这么多人被感染,感染的却是这样的欲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这结果,根本是连曹某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曹雪芹吹着胡子说:难道我是让你们跟我学这些么?)

    曹雪芹想教化世人的,其实全在这首貌不惊人的<好了歌>中展现出来了.

    人类的生存态度到底该怎样端正?
    见《从<好了歌>看红楼梦的人生哲学(二)》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