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社区互动>>焦点新闻事件>>第九期热点话题"中国飞天">>【连载:中国火箭射开宇宙之门】>>连载:中国火箭射开宇宙之门(七)

主题:连载:中国火箭射开宇宙之门(七)
发信人: matmay(风伴流云)
整理人: matmay(2003-10-31 17:55:00), 站内信件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火箭制造业异常繁忙。为适应国际上不同种类卫星发射的需要,必须“量身定做”的各种火箭设计新方案不断出台。
   1993年2月1日,国家主管部门正式批准CZ-3B火箭立项研制。这种又称“长征三号”乙的火箭是以长征三号甲为芯级,采用“长二捆”的助推器捆绑与分离技术研制而成的。它是中国当时推力最大的运载火箭,可以把5000公斤的有效载荷直接送入远在三万六千公里外的地球同步运行轨道。全箭起飞质量425吨,全长54.838米,卫星整流罩最大直径4.0米,是个名副其实的巨型火箭。
   中国长三系列火箭的研制,引起了世界航天界的普遍关注。国际通信卫星组织在发射第7、8代卫星时,决定用“长三乙”火箭发射该组织的708卫星。
   1996年是农历丙子年,在西昌基地的发射队人员,正在为用第一枚“长三乙”火箭发射国际708通讯卫星而奔忙。第一次发射就装上了这颗外星,而且又是一次春节前夕的发射,多少让此时的人们有些喜气洋洋。
   离春节还有4天的2月15日,中国第一枚“长征三号”乙型火箭在人们期待的目光中点火了。但仅几秒钟后人们就被眼前火箭失控的景象惊呆了。与失控火箭一起粉身碎骨的还有那颗国际卫星组织价值连城的“国际708”卫星。
   火箭爆炸的地点正好在航天工程技术人员住的宿舍附近,强烈的气浪瞬间冲垮了钢筋水泥的建筑。本来应该是昂首飞上太空的火箭,此时却变成一场实实在在的“飞来横祸”,一位专为火箭设计飞行弹道的高级工程师不幸成为牺牲者。
   首飞失败,3个月后,专家们找到了失败的原因。又经过约4个月的时间,提出并且基本完成了44项256条改进措施。
   然而仅隔两次成功后的失败给中国航天在国际上的信誉大大地打了折扣。航天人必须拿出更有把握的成功凭据才能有说服力。4个多月后,又一项事先签订的发射合同眼看就要临头。

  1996年7月3日,4个多月前因事故而推迟发射的一枚“长征三号”火箭,把香港的“亚太一号A”通讯卫星顺利送上太空。一个月后的8月18日,西昌基地的发射塔上又矗立起一枚“长征三号”火箭。在它头上顶着一颗即将上天赴任的“中星七号”通信卫星。
  但这一次发射又让人们失望了:火箭起飞后没有多久便出了故障,没有飞到预定轨道的火箭把价值连城的卫星扔在了半道,变成了一个新的太空垃圾。
  几乎连在一起的两次失败,使中国航天在国际上的信誉丢失殆尽。中国为此接连失去了已经到手的多个合同。外国评论家不无遗憾地指出,最近几次失利,将把中国航天淘汰出局。
  1997年5月12日,继一年前的“8·18”发射失败之后,一枚“长征三号”甲型火箭再一次竖立在发射架上。这次担负的任务是要把一颗国产“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轨道。当远方的测控站传来消息表明卫星顺利抵达数万公里外的预定岗位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变得沉默的航天人,脸上又开始浮现出已经久违了的笑容。
  距离上次发射场大爆炸一年半以后,1997年8月20日,第二枚“长征三号”乙型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再次起飞。驯服的火箭把美国劳拉公司为菲律宾制造的“马步海”卫星顺利送入远离地球数万公里的轨道;两个月后的10月17日,第三枚“长三乙”火箭又把劳拉公司生产的“亚太2R”卫星非常精确地送入了同样的轨道。
  熬过了漫漫冬夜终于迎来了灿烂的阳光,从来只相信成功的世界航天市场又向中国的长征火箭投来了温馨的笑容。到1998年3月26日,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进行了50次飞行,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在长征火箭飞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实施了15次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协议,还提供了5次国际搭载服务。


----
为中国人载人上太空成功喝彩中国飞天

 马 五 湖 四 海,
 剑 谁 与 争 锋。
 社 谈 笑 论 道,
 策 运 筹 帷 幄。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