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开卷有益>>U众说纷纭>>读书杂谈>>读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中一段的想法

主题:读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中一段的想法
发信人: zxy12100(阿剖)
整理人: ft.858(2004-01-13 17:03:48), 站内信件
  如果没有一个这么凄冷的夜,如果没有失眠,可能始终无法真正的体验电台,那种在空中传播的声音,也许我永远体会不到她的孤独。
  正是这种孤独却造就了人与广播之间的较电视等其他媒介所无法营造的更为亲切感觉,是我的孤独唤起了我对广播的需求,或者是广播本身具有的独立性质——独立于电视等冷媒体以外的一切视觉上的刺激,唤起了我对孤独的体会,已经无从得知了。
  麦克卢汉在这一节中提到了收音机“其实是一种具有魔力的、能扣动早已忘却的琴弦的、潜意识的共鸣箱”,这句话可谓是说到了此时的心坎。从收音机的外形说起,收音机的外形不同于电视机,四周的封闭型,缺乏视觉上的刺激。在多年的发展中,收音机的外形始终换汤不换药,简单而朴实,没有任何技术上的进一步开发(排除网络广播)。站在收音机旁边,即使已经很熟悉了节目的安排,但是对于这个外壳里发生的事情总是有着比电视书籍更大的神秘性质,似乎你永远不知道你将会听到什么。因此,不像电视或者书籍,我们可以从图像、象形文字的描绘中了解预知到其后的发展,因之产生广播的换台率并没有因为生活的速度加快而增加,很容易形成一群忠实的簇拥者,而这一群忠实簇拥者往往独立于整个社会族群,再一次的造就了部落,孤独的部落。收音机外形的神秘感,是孤独的载体,社会中的一类族群却凭借着她,相对自由的驰骋于自己的世界。
  从收音机的外形所引发的神秘性质,说到了广播的唯一传递媒介——声音。声音的接受者是耳朵,麦克卢汉提到“耳朵没有宽容性,它是封闭的、排它性的;眼睛却是开放的、中性的、富有联想的”,这个恰恰吻合了收音机几百年来的外形设计,同时也印证了为什么在前面提到的,广播是一孤独的物质,听广播的人群是一个孤独的人群。孤独,因为潜意识中的封闭型和排它性作祟,从心底产生的一种感觉,继而通过周围的一切可能的环境而表现。广播电台的主播人的声音永远带着某种程度的密闭感,听广播的人只能通过声音去辨别主播人,而无法从图像获知一切,看似是一种对人体器官功能的废弃,对人类技术延伸的视若无睹,事实上,麦克卢汉在书中提到“广播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只有语言能力能与之匹敌,在这一点上他超过电话和电报。他与我们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始延伸和谐合拍,与我们树栖祖先的大众媒介即口语和谐合拍”,我们树栖祖先由于口语传播而产生的部落性质很像我们今天社会大众中存在的一群听广播的人,独立自我的空间中蔓延着另类的孤独。而这一群人不像电视书籍带有很大的视觉的动感,和对于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的纷杂感,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复杂心态,这就是为什么当越来越多的电视等带有视觉上的冲击的媒体出现后,社会问题随之而产生并且不断激化。文中提到“收音机给青少年以静居独处的机会,同时他又提供了共同市场天地里的部落纽带,提供了歌唱和共鸣天地中的部落纽带”,在某天的某一时间中,城市中的一群人坐在收音机前,享受广播带来的与社会隔离的孤独感,只靠着空中的声波维系这份城市天空中独有的感受。
  由广播可以联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大众娱乐偶像的出现,尤其是歌星的出现却是带动了音乐的发展,同时也在泯灭音乐最天然的听觉本质,这种现象的产生纯属于人性欲望的不断膨胀,而这种膨胀带来的是整个社会的躁动,隐私的不断曝光,人们在视觉的冲击下无所遁形,因此如果只存在声音一种传播形式的话,我不敢去说大话,社会问题由此绝灭,但是我知道必定会减弱,因为每个角落的人都静听着广播,单纯听觉的刺激,就像人吃荤的吃多了,杂念产生的道理是一致的。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