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u.joy(胡子)
整理人: caozhengyou(2003-10-25 09:16:12), 站内信件
|
梦回故乡——吃鱼记
我喜欢捉鱼,更喜欢吃鱼——特别是妈妈烧的鱼。这些年来吃过的鱼儿不计其数,可能让我魂牵梦绕的味道却都来自妈妈做的那几碗鱼。
小时侯家里条件一般,买鱼的机会很少,一般逢年过节时才会添上一条。那多半是较为便宜的鲢鱼,是家鱼中最为普通的一种,肉质也一般。可是经***手烧出来,味道就是不一样。就连那鱼汤也有些讲究:天热时留的汤少,于是那鱼块整个味道很均匀;天冷时留的汤多些,那第二天就能吃到风味独特的“鱼冻”。尽管在她烧鱼时我会在旁边看着,可等自己动手时,结果总觉得差点什么,每一次都有种味调得不是过了就是欠了些,不够火候。我也曾问妈妈这是为什么,她只是笑笑,什么也不说。
起初我是不敢吃鱼头的,光吃鱼肉。记忆中鱼肉水滋滋的、软软的、口感很好。也不知是因为难得吃上,还是鱼的味道太好,我常常吃得有些急,虽然时刻提醒自己注意那鱼刺,可还是会中招。这不,喉咙处又“卡刺”了 。那种不吐不快的滋味之难受,不想在此形容。还好我能喝米醋,一小碗下去,惨状得以解除。不过这并没有影响我对吃鱼的期待。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 ,我敢吃鱼头了,逐渐比吃鱼肉还喜欢。喜欢吃那白色的象嫩豆腐一样的东东(到现在还是叫不出它的名字儿),喜欢吃鱼嘴、鱼眼睛以及它们周围的一切。于是每次红烧鱼里面的头儿成了我的专利,爸妈开始“不喜欢”吃了,而以前他们可是最喜欢吃鱼头尾巴的。
记得有一年春节前一位朋友为感谢爸爸带他在村子里卖鱼,就送了条不小的“胖头鱼”给我们。众所周知,这种鱼的精华全在它的头里。我庆幸自己终于能吃到“真正”的鱼头,就开始盘算着如何吃才好。不巧那天的年夜菜早已做好,于是就先养在水盆里,经常换水,盼着它能多活些日子。只是后来一直忙于拜年,竟是无法如愿吃上一次活鱼头火锅。因为我不在家,妈妈她竟一直为我留着,舍不得自己先做着吃。可是那鱼儿在家里终究是养不长,妈妈就将它洗好了挂在那风口处,等我回来才烧。吃着这已不太新鲜的鱼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嘴里虽是埋怨她自己不早些吃,心里却是高兴异常。
我一直有些庆幸老家那里有河与水塘,让我有机会逮鱼来给妈妈烧。既能享受那捉鱼的乐趣,又能美餐一次,以解没法买鱼时的谗劲。这当中有两种鱼是我的最爱,一种是“清水鱼”,另一种就是“吊”上来的小鱼。
那清水鱼不但肉质特别的嫩,更大的好处就是吃的时候不用吐刺,只要洗干净了,烧出来就可以全部吃掉。完全没有什么后顾之忧,这让我非常喜欢。所以也就愿意去捉些来烧。有时候鱼少了不够吃,妈妈就会把它们洗好放在太阳底下晒干了,等凑够了一定的数量,就可以做那“青椒炒鱼干”这个让我想起来就垂涎三尺的家常菜。只为自家的青椒和鱼干都很难得,吃起来就更觉味道好。
鱼干炒前先用水泡过,才和青椒丝放一起炒的。那干干的、松松的、很有咬劲的鱼肉,加上有些清香味、辣辣的、脆脆的青椒丝,成了我现在的念想。你如果也吃过干鱼的话,一定也能体会出这种独特的味道吧。
后来我长大了,自己去捉鱼的机会基本上是不可能有,加上上学、工作又在外地,吃到这种鱼的机会自然很少 。不过每次回家,妈妈总是会买些烧给我吃。虽然现在已经限制捕鱼,可是还有人偷偷的用一种电瓶电鱼,妈妈为了我的口福,于是就成了他们的“帮凶”。
记忆深处还有一碗鱼值得一提。那就是用我和姐姐在塘里吊上的一种小鱼,在外面裹上面儿炸成的“面鱼”。
先把鱼洗干净了。得小心些洗,因为鱼小,不能把鱼胆弄破了。然后放碗里,加上盐、味精、酱油、猪油、料酒、醋各少许,调好味,腌一下。
腌的同时,和一碗面,水要适量,也加些盐。仔细拌匀了。只要能厚厚的在小鱼外面裹上一层就行。
每裹一个就放入热油锅里炸成金黄色,捞起沥油。等全部炸好后,再放热锅里炕一下,这样吃起来就更加的香脆。(写到这里我自己也差点把口水流到键盘上。)
去年在海南时,听说家里也投股在水塘里养了一份鱼,我很高兴,因为那时侯在塘里摸鱼的时候就盼着自己家也能养鱼。听说春节前“开塘”时也分到几斤。最让我意外的是,自己还能吃到其中的一条。家里把那条鲤鱼一直养在个半大水缸里,直到4月中旬我回家。大概是因为养瘦了些,那天的红烧全鱼特别的好吃,久别重逢的味道、家庭的温暖刹时全向我围来......
梦回故乡好吃鱼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