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frank8828(frank)
整理人: lawyan_80(2003-10-15 13:26:06), 站内信件
|
我国罗姓的家族共同标帜「像章」,天下皆知。
豫章,本来是树名:豫,就是枕木;章,就是樟树,都是高大而坚实的巨树。
或许正由于豫、章二树的高大坚实,我国的古人,是很早就已经拿它来作为地名的,「左传」的「定四年」 一段上有「蔡侯、吴子、唐侯伐越,舍舟于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之语,所谓的「豫章」,应该就在现在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一带地方。
不过,「豫章」的地名虽然早在春秋时代便已出现,但是到了汉朝初年,也就是大约两干一二百年以前;这个地名却被搬移到江南去了——当时,汉朝在现在的江西省地区设置了一个「豫章郡」,郡治设在南昌,一直到隋代才被庆治,所以长时以来提起「豫章」这个古地名,绝大多数人都只知江南有,而不知江北也会有过。
两千两百年前,汉朝大行郡县制度,为什么会拿「豫章」两个字作为郡名?
这就跟罗姓大有关连了!
原来,当时豫章郡的郡治所在地南昌城,是在大将罗珠的手晨兴建完成的,竣工之日,罗珠曾经在城内亲植豫、章之树,并且举家搬到南昌城定居落籍。后来,朝廷决定在此设郡,就由于罗珠曾为南昌城手植豫章,为了纪念罗珠的筑城之功,也为了豫、章两种树木已经成为南昌城的特有景观之一,使将该地命名为「豫章郡」,把这个地名,自江北搬到了江南豫章的首城,是由罗氏所建,豫章的郡名,系出罗氏而来;而豫章一地,又很早就是罗氏的主要繁衍中心;罗氏之以「豫章」为郡望。当然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关于罗姓与「豫章」结缘的经过,前清道光年间江西的一项「罗氏大成谱序」;有十分清楚的说明,是这样的:
「吾族世系,出于黄帝,延至周,妘郐公号匡正,分封罗国,世守宜城。至凌甫公,以功显秦王,遂迁国于枝江,守陇公徙长沙,以国为氏。
秦有武陵令均用公,次子讳珠,仕汉,与灌婴侯;定九江郡,筑城于南昌首府,工成告竣,手植豫章,因家其地。景帝间,吴连七国反,命太尉周亚夫,逮十八邑,请定为郡,始有豫章之称。其后罗氏为豫章郡望,派衍繁盛,星罗苍布,晋宋齐梁之间际,散居天下,虽以会归,惟柏林衍庆,有会归焉。」
「豫章罗氏」的源头在江西,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我国的每一个姓氏家族都是源远流长,在血缘方面上溯炎、黄二帝,罗氏的源流,当然也不会只能追溯到两千两百年前的江西地区而已。以下,便从开创「豫章」郡望的罗珠的身上, 说明他们在血缘上的来龙去脉。
罗氏的得姓始祖,是出生于商纣甲寅年,也就是公元前一O九八年的匡母生。他由于辅助周文王夫于灭纣与周有功,被封于宜城,是一个子爵之国,负责为周室镇守楚北。根据历来罗氏族谱的记载,当时匡正的封地,共有南漳县等八十里,由于当地有一条罗水,所以就定国名为罗——这个地方,就是今湖北省的宜城县一带,应该算是罗姓中国人的最后根源所在。
跟周天子的其他诸候和附庸一样,匡正所开创的罗国,爵位也是世袭的,自他以下,第二世为奕芳,三世为祥,四世甲应;五世文波,六世德;七世操;八世进贤;九世慎;十世璇;十一世辇,十二世赞,十三世静,十四世洪统;十五世彦一,曾于周平王东迁时统宁一百卅七营官兵拒楚,使周室得以易地延续,十六世班,就是本文第一四五篇「赖罗传三姓联宗」曾经提到过的,那位大败入侵的楚军于鄢水,保全了罗国的了不起人物。
班的儿子,是十七世的震,此后,十八世为博古,十九世为乾,廿世为晖;廿一世缙,廿二世敬,廿三世家斯;到了廿四世的万通,罗国的国势已渐衰微,周定王十一年(公元前五九八年),楚庄王为报鄢水之耻,派出大军灭了罗国,万通出亡罗到下邑,国的宗室也自此星散。
国亡之后,逃亡下邑的万通传子二十五世的苍;二十六世为乱;廿七世利达;廿八世秀扬;廿九世学,卅世程正。
卅一世凌甫,是罗氏家族发展史上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他不但复兴了罗国,开始「以国为氏」而姓了罗,而且为罗氏编纂族谱,使得罗氏的世系,迄今源源本本,有条不紊。
罗凌甫的名字是乘,他对维氏家族的不朽贡献;明载于历来的罗氏家乘如下:
「凌甫公,讳乘,恨罗国被楚所灭,计能灭楚者秦也,故事于秦,至周显王三年,秦奉献么爵于上卿,封陇西邑为公采邑,公不受,恳秦助兵复国,自楚灭罗至此二百三十年,始克恢复故物。
后见罗国在宜城山中偏僻;乃迁都于南郡枝江,今荆南道枝江县有罗国之政治。公迁国后见宗人散徙,罔知所宗,追寻源流,取上祖祝融居穴正,微子之音,匡正公乃封于宜城,陇西之郡,以从郡叶音,以国为姓,自祝融之后历世源流,朝为家谱垂于诸后也,罗氏之有谱自公始也。公薨于周显王二十八年庚辰,享寿九十有七,墓在枝江城北。」
罗凌甫为罗姓编纂族谱,是周显王十四年(么元前三五五年)的事。当时,他曾亲撰了一篇谱序,迄今仍存,留待下文介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