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评论空间>>【千秋岁---古今评论】>>【法律】>>天才之死、道德的沦丧和爱的知觉的丧失

主题:天才之死、道德的沦丧和爱的知觉的丧失
发信人: a-solitary-wolf(荒漠孤狼)
整理人: yerk(2003-08-30 21:53:04), 站内信件
                               一

    第一个问题:在专制、极权的社会中,英雄、天才是如何被“高尚地”“合理地”“合法地”地谋杀的?
   英雄和天才都是以“异端”的形式出现的。
    在一个政治民主和思想自由化、多元化的社会中,法治机构、新闻媒体机构、文化教育出版机构等不受政府的操纵和控制,独立于行政权务的范围。法治机构不能够统治集团的工具,它不仅要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且要保证基本人权不受侵犯,包括迁移自由、言论自由、集会自由、宗教自由以及获得财产的自由。新闻媒体是独立的,它不能仅仅是政府的传声筒,而不得不提供未被政府控制或影响的资讯、意见及娱乐,以促进人们对政府及公共事务的关心,并进而引起公众讨论,而能完善监督政府的功能。文化教育机构亦不能够被某一集团所垄断,成为宣传唯一一种思想理论的工具。只有在这种宽松的、民主的、自由的、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作为英雄、天才的萌芽--“异端”的产生、发展才能获得其必备的土壤、空气、水份和阳光。
  在政治独裁专制、一元化思想控制的社会中,某些阶层、集团或政党为维护其特权和利益的,只允许某一种“高尚的”、唯一“科学的”“正确的”、“合法的”主义或思想的存在,利用其作为维护其特权和利益的工具,这种主义或思想也就成为正统的思想(即主流意识)。为维护其特权和统治利益,其必然要充分利用其对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新闻出版权、文化教育出版权等的垄断,封杀、扼杀其他任何与之相左的、不利于维护统治的非主流意识(即“异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求生的第一意识决定了绝大多数人在思想上不知不觉地,而且也是不得不地,在主流意识划定的界限内进行思维,为统治集团统治的合理性寻找依据,不敢越过雷池半步。这样,社会培养出来的学者就不知不觉地甚至是主动地成为了曲学阿世的奴隶甚至奴才,循规蹈矩,墨守陈规。简而言之,这就是专制社会之下的精神控制。这样的社会,一般说来,在这样的社会中,很难出现真正具有独立精神的、独立人格的人,很难出现真正独立做学问的人。即使出现,那也未曾成形便会夭折,如流星一般一瞬即逝。谁想成为真正具有独立精神的人,不想受精神控制,谁就会成为“阶级敌人”,谁必将成为悲剧的主角而消失。谁要说“不”,谁就是那个“无知”的小孩,安徒生笔下那个胆敢喊出“可是皇帝真的一丝不挂呀!”的小孩,那小孩的结果是--民众为维护皇帝的权威而扼杀自己的“无知”的小孩。
                             二

    第二个问题:在极权专制的社会中,社会道德是如何沦丧的? 
在极权专制的社会中,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民”的,民众也不可能享有而且不可能理解真正的“人权”--因为在权威控制之下的主流意识使人们宁可都相信那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东西,是“虚伪的”。人人都生活在一种虚伪的“皇帝的新衣是多么华丽呀!”的谎言之中,实际上又不断地做并不高尚的事情――“吃人”。专制社会就是这样造成社会从个体到整体的人格的分裂的。这就是极权专制的社会缺乏诚信、道德沦丧败坏的根本原因。
  
                              三

    第三个问题:在专制、极权的社会中,人性是如何被禁锢和扼杀的?人的爱的感觉是如何钝化的?或者说,爱的知觉是如何丧失的?
 在极权专制的社会里,说“不高尚”的话语和思想的人必然是“阶级敌人”,说“高尚的”话语和思想的人方才是“爱国的民众”。对“阶级敌人”,统治集团必然要进行“改造”,不能“改造”则毫不手软地“清洗”“肃清”掉。所以,为了成为“爱国的民众”,人人都必须说着“高尚的”话语,不能容忍说“不高尚”的话语和思想的“阶级敌人”的存在,甚至还要坚决地与“阶级敌人”划分界限并与完全决裂,而且还要“像寒冬般的冷酷情地”、“像秋风扫落叶般地”对待“阶级敌人”。所以,在这样的思想整齐划一、“高尚”的社会里,人们要“高尚地”“爱国”,就必须舍弃个人利益和思想情感,因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要无条件地服从“国家意志”,个人情感必须服从“革命的阶级情感”。整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也就只有“火热的”“革命的”的“阶级情感”,甚至人们以血缘亲情、男女爱情为耻,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庸俗的小资产阶级的情调”,不是“神圣的”“高尚的”“革命的”“阶级情感”。而实际上,在专制主义的国家里“人民”永远是缺席的、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存在,谁都可能是“人民”,可是谁都有可能不是“人民”。爱的对象--“人民”的虚无飘渺又使人与人之间的爱不断地钝化,以至于丧失。而人与人之间,只剩下了恨,因为对恨的对象--“阶级敌人”却是容易树立的,只要“需要”,随时随地都可以在“人民”内部“挖出”“阶级敌人”。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