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ongxm78770(走进红尘)
整理人: chocho.1(2003-08-21 11:25:09), 站内信件
|
试探淫丧天香楼之谜
忠靖侯史鼎
十二钗中第一个应验了悲剧命运的女子便是秦氏。秦氏者,情事也,
盖通篇红楼之儿女,皆从一情字而来,当年因绛珠还泪而引出的一干冤
家下凡,不正是为了了解情孽而生的吗?故由情事之丧领总,舍秦氏其
谁?无奈红楼之梦,机缘巧合,或天意,或定数,梦至今日早已人亡梦
残,空留千古谜团与后人。而秦氏之谜亦为此万千谜团之一。
众所周知,秦氏之丧,本非如先今流传各本所作亡于不治之症,而
是因与其公公贾珍通奸之事败露,不堪其辱,自缢天香楼。而其中一批
书者,有人认为是,因念及秦氏托梦凤姐之言见的非凡,迥非泛泛之辈
能及,故而赦免其不肖之罪,让雪芹删去淫丧天香楼一节,不让此等丑
事公布于众。此一点可从判词、脂评等处论证,红学界亦早有定论,在
此不多赘述。然此一定论不过是笼统之论,其细节究竟如何?比如,私
通一节究竟是如何情状况?秦氏究竟在此丑事中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
通常认为秦氏乃是一受害者,被迫才与贾珍苟且,似有被强暴之意。
然而细想一想,若雪芹描述此一节,秦氏果真是受害与贾珍,完全迫于
无奈,那何来“赦罪删节”一说?如果是为了维护秦氏的形象尊严,那
更应该“申冤表白”,将此一节公布于世,让世人对如此有才有德的女
子终因家族之人的不肖而断送一生而感到惋惜和同情,方不负“万艳同
悲”之血泪文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脂评明确的告诉我们此乃“赦”
文,由“赦”反推出“罪”,无罪何用赦,既赦必有罪。而可卿之罪显
而易见是与贾珍的苟且之事。
秦氏的判词有云: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判词中我们很难看出雪芹对秦氏的感怀和同情,相反是“造衅开端
实在宁”。宁之不肖贾珍固然为首,然此句竟然用在秦氏的判词之中,
看来秦氏实难逃干系。
再看秦氏的曲
[好事终]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
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首先从判曲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作者讽刺之意。由此可见,秦氏和贾
珍的私通,固然有贾珍的勾引、调逗甚至胁迫,但秦氏自身作派不正,
立场不坚也有很大的因素。秦氏之丧,更应该是属于失足、堕落所致。
就如先今的失足少女沦落一般。而秦氏之所以堕落,根本在其为情所累,
为情所生使其“擅风情”,兼美之貌使其“秉月貌”,从秦氏房中的使
人眼饧骨软的眼饧骨软“引梦香”,到那幅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
再到“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这幅极为挑逗的对联,还
有作者一路用历代风流典故的设譬。
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
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
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
一出场便是集淫、姿、浪、色、贵与一身。故秦氏虽天生丽质,但
世间淫色的引诱使她迷失了本性,使她在情孽中越陷越深,越走越远,
从而葬送了性命。因此淫丧天香楼一节秦氏自身的淫乱不可不注意。
而雪芹删节这一举动所显露出的种种奇怪之处亦不能不引人深究。
为什么雪芹会听从批书人之建议,不惜破坏红楼的情节与完整性,将一
个仅仅是杜撰的书中人物以“赦免”?为什么脂评在提级删节一事时屡
次称作者有慈悲之心,难道仅仅因为删除了几个虚拟的情节?
有一处脂批值得注意。
焦大越发连贾珍都说出来,乱嚷乱叫说:“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
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牲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
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
【甲戌眉批:“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以二句批是段,
聊慰石兄。】
焦大之骂,正指贾珍与秦氏。而此处的脂评立刻批道:“不如意事
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以二句批是段,聊慰石兄。
石兄自然是指雪芹,此处是焦大骂贾珍,为何批书人要说是雪芹: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批书者言下之意这焦大所骂之
事是雪芹的“不如意事”,因无法与人言所以借焦大之口骂出。这一点
从此处的另一句脂批亦可得到证实【蒙侧批;放笔痛骂一回,富贵之家,
每罹此祸。】作者借焦大之口痛骂富贵之家的不肖种种,但为何要说焦
大所骂之事是雪芹的“不如意事”?莫非焦大所骂之事是和雪芹或者他
的家族密切相关?
红楼梦乃是真事隐去,假语存焉,有些学者甚至认为这是雪芹的自
传小说,点点滴滴皆有真事可寻。因此红楼中的一些情节和雪芹或者他
的家族有关便也是常情。所以,若秦氏果有其人,私通果有其事,秦氏
乃曹族中人,便非常好理解为什么批书人会此在意秦氏私通的情节。而
拖梦一节,脂批之言更像是真实之感!
【甲戌侧批:“倘或”二字酷肖妇女口气。】【甲戌眉批:“树倒
猢狲散”之语,今犹在耳,屈指三十五年矣。哀哉伤哉,宁不痛杀!】
秦氏真有其人,现实中自然不会托梦,正因为真实的秦氏生前或临
终之时说过一些“树倒猢狲散”之类的警示之言,雪芹在红楼中才会虚
幻成“拖梦”,而同为族中之人的批书者闻言才会说“树倒猢狲散”之
语,今犹在耳,屈指三十五年矣。”才会“哀哉伤哉,宁不痛杀!”以
至念及其非凡之见的而“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若无真
人真事,如何当真感怀至如此?非真人真事不能解!故当雪芹将原本欲
贬族人秦氏的文字删去后,脂批才会说:通回将可卿如何死故隐去,是
大发慈悲心也。想想书中本欲表,如今又删之,当年之人已不在,当年
之家亦不存,唯剩红楼一梦,百感交集于心才作“叹叹!”之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