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bhlazbhlz-w-001(准备好了)
整理人: yerk(2003-08-30 21:55:25), 站内信件
|
要警惕文艺工作者误人子弟!!!
什么是文艺工作者?就是战斗在文艺工作第一线的同志们,比如作家、诗人、编剧、导演、演员,等等等等。他们为我们奉献精神食粮,确实很辛苦,必须向他们致敬。但是,文艺工作者和其他所有领域的同志一样,要知道自己的本分,懂得职业的区分,不要随手就把自己的形象插到了譬如思想的高度上。
这其中的先行者,大约要从尼采等古代思想家开始数起。诗歌、戏剧不受欢迎了,愤而转向思想领域、社会领域,一番辛苦之下,倒也成就一代名家。人说“学而优则仕”,他们是“艺不就则思”,或者“艺而优则思”。近代的鲁迅,用笔尖戳破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灵魂,这面五四的大旗自然就由他来扛。旗帜背后,也就理所当然的有一大批跟风者前仆后继,几十年未见停歇。
这里头,自然有文艺工作者自身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在发挥作用,乃至于知识的底蕴和思维的活跃,更是侃侃而论、评头论足。思想的本质是相通的,精神的原点也对每个人都很公平,所以他们才能利用自己的名誉、名声,却向社会大众灌输自己所谓的思想——那些通过文学、视像、音乐包装起来的思想。
8过,随着专业领域的逐渐细分、知识体系的逐渐完善,“艺而优则思”已经成为一条妄途,是一条于人于己都充满了危险的道路。时至今日,梁晓声、雪村、张广天等人站在文艺背后,对社会一副忧虑状,看起来就是那么的恐怖。
随便让我们来抓一个典型:创作了《蓝衣社碎片》的丁3GG。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到:“在选择写作题材时,我自然地转向了一个青年群体,一个青年群体的命运分化,以及人在历史面前的无力。这种无力在于:种下龙种,养出跳蚤。蓝衣社让我产生了一种历史感,我们百年的历史,不就是一个龙种和跳蚤的过程?”
完全是套路式的拷问,即使在作品中没有完成这一拷问,那么在日后关于这一作品的采访中,作家自己也会想方设法把它总结出来,生怕读者没有领悟他那深刻的思想。抖露了才气还不够,只有散发出思想家的气质,才算是功德圆满。在日月轮回了成千上万次之后,现代的作家还是没有走出“圣人”的窠臼,依然希翼担负平天下的重任,写就充满深刻思想的大历史。
当然,这也是人的一种习惯,或者说,在商业社会,这才是获取眼球的本钱。登峰造极之作,当属《黑客帝国》系列了。如果没有那些存在主义、超验主义的花俏,如果没有哲学到神学的扭腰运动,还能设想这部片子获得如斯的追捧?这也许不可以假设,但我想象一下估计也无妨吧?各位看了此贴的可以扪心自问,在看电影的过程里,有没有被这些花俏打动的个人体验?至少,全世界有许多的伪哲学家趁机喧闹了一把,写了不少论文,发了不少高论。
可笑!无非是一些现象的陈列,然后加上一堆庸俗化、稀释后的思考结果,有什么理由堂皇的占领人们的思想领域?人文就是人文,文艺就是文艺,依赖着主体感悟和体验参与来自圆其说的思维体系,沾着思想的边,就妄图对社会问题、对哲学问题指手画脚,就是典型的误人子弟。这种倾向是很危险D,是需要批判D,是不能忽视D。大家注意了。
真正要对历史、对社会发问,在思想领域获得非混乱的成果,是要靠一整套的论证体系、逻辑体系来支撑的。惟有在方法论、认识论、实践论上都寻求了统一,才能经过得实证的检验,才有资格去传播和发散,去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这也是为什么咱瞧不起那个破余杰的原因所在,尽管秦晖先生很欣赏他,可在我的眼里,他就是一陀屎。
哦,补充一点,这些文艺工作者既然不是社会学家、不是思想家,那么他们在误人子弟之余,还耽误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正如李敬泽所言,这些作家是在拒绝生活、毁坏小说。往往越是作深刻状,他的东西就越令人索然生厌,梁晓声在90年代后期也就是这么被逐渐淘汰出一流作家行列的。而老老实实的叙述生活,回归文艺的本质,才是他们的出路所在。
至少,偶尔的玩一下深刻吧,不要过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