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红楼逸梦>>采萧获菽 半月一论>>红楼笔会>>【联合笔会】花蕊夫人的《梦回苏州》赏析

主题:【联合笔会】花蕊夫人的《梦回苏州》赏析
发信人: cdy1230(伊洋)
整理人: chocho.1(2003-08-05 10:21:33), 站内信件
    【联合笔会】花蕊夫人的《梦回苏州》赏析


     前言
    1997年6月30日午夜,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举世瞩目的中英
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用西洋吹奏乐
器,演奏了一曲在中国脍炙人口的江苏民歌《茉莉花》. 这只从遥远
的年代走来的,带着浓郁秦淮风情,实朴浪漫情宜,悠悠风土人情的曲
调轻柔委婉的在庄严肃穆气氛的会场上空飘荡.把人们带入一个辽阔
壮美,具有五千年浓厚敦实文化底蕴,正在走向崛起,焕发出无比美好
青春活力的国度的民族的母亲的情怀之中.为母子相倾的法与理的严
缜,枯燥的演绎增添了最割舍不断的融融深情的胶合.

    江苏民歌《茉莉花》美丽悠扬韵律的艺术效果,它给人们带来的
震撼是它渲染出的人情乡调;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乡土之间的文化的联
系和交融.每每《茉莉花》这首江苏民歌曲起,就会把人们带入物华天
宝,人杰地灵的秦淮乡土之中,就让人们想起那颗耀眼辉煌的明星--苏
州.
    苏州是中国古代文明凝聚,是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灿烂文化的亮
点;是小农工商经济物质文化发展的最高峰的杰作;也是中国封建君王
思想理念的最高认识形式的体现.
    把粮鱼桑茶商的富庶,把文人骚客的墨笔情怀,把建筑园林,陶瓷
漆器,歌剧书画贡献给明清盛世.---于是,人们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有人说:苏州是水做的;苏州人也是水做的.其实,细绵如丝,棉里
藏针的个性也是中华儿女大智大慧的骁勇.早年的吴越之争,是一种以
柔刻柔的强悍;尔后的魏蜀吴之战,将北方悍勇和西方的被流芳千古的
足智多谋与义气,忠勇为一体的千古风流人物挑落下马的不就是水做的
吴越儿女吗?
    (此吴也许非彼吴,定会有争议.可舍去)
    吴越的男儿矫健,吴越的女儿婀娜.冰清玉洁;
    拨弹冰弦的玉指,在溪水中浣纱,在桑叶上弄蚕,在抒机上织锦,
在绫罗缎帛上雕龙绣凤,在宣纸上泼墨。在人间弄情,在红尘中做意;
---于是,人们说:苏杭二州出美女.这里是出美女的地方...
    

    当西方列强把面向海洋和面向海洋以外的世界的新的政治,经济,
文化,人文的观念强加给浑浑噩噩的中国人时,沿海城市的兴起,苏
州就定格在过去的历史辉煌中了。
    苏州是中国古代文明留给我们的一本书,是一本我们探求中国文化
渊源的一本永远探求不尽的,永远不会枯竭的浩瀚深邃,神秘无尽的中
国古代文化的大百科全书. 在我们当代的大工业,知识文化,信息高速
发展的时期,我们翻开中国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就会寻觅到在我
们血脉中流淌着的和我们当代思想理念上一脉相承着的解不断的情源;   
    就会发现,对苏州有着一种特殊的,深刻的,缠绵不断的情有独衷. 
    我们且不去论争《红楼梦》中的贾府里的女儿们亦北亦南--至少
被人们最爱戴的林妹妹在《红楼梦》的故事中是一个姑苏的女儿.

    于是,苏州和林妹妹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了,融合成不可分解的苏州
情节...林妹妹在苏州的天空中,在苏州的大地上,在忙碌于苏州的人
群中......



     花蕊夫人的:【联合笔会】《梦回苏州》赏析
        

     一:花蕊夫人的《梦回苏州》赏析
    花蕊夫人的散文《梦回苏州》,是以第一人称"我"的主观镜头纪录
的方式,叙述作者带着强烈的探求寻觅《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踪迹和影
子的情节,通过在苏州的见闻,因情纪景,触景生情.把对《红楼梦》,林
黛玉的情与苏州紧密相连.从而生出许多的感悟,情中生情,把自我同前
两者相宜的溶合在一起,
产生出一个更高的情感境界.

    !:景与情相互的缠绕,交织着的主线,
    花蕊夫人的《梦回苏州》文章一开始就直接的将景与情缠绕交织
在一起了:

   "在这个下着小雨的春日的晨,我来到了苏州。青色的石板路、悦
耳的吴侬软语,一切那么陌生而又熟悉。在书中、在画上、在林妹妹
的话语里我已经游过无数次了。" 
   "我独自撑着花伞,穿着书中描写过无数次的青灰色的旗袍
踏着细雨踩在石板路上。任自己沉醉在这烟雨中。 "

    "下着小雨的春日的晨 ""青色的石板路"、"悦耳的吴侬软语"在
缓缓的软语中却是直接,紧凑迅速一字不多,一字不少的描绘出苏州的
特景,一句"我来到了苏州"构成了一幅画图.其中的寓意已经很美了,
然而作者并不流连,笔峰速转 :" 一切那么陌生而又熟悉。在书中、
在画上、在林妹妹的话语里我已经游过无数次了。"
    如果文章作者身游他地,完全可以不必快节奏的虚议.而许多游记
文章往往都是要进行大量对景物的描写去填充,去绘制更美好的图画.
然而,文章作者须臾不让的将"在书中、在画上、在林妹妹的话语里我
已经游过无数次了"的"陌生而又熟悉"把作者来苏州的目的及感受明
确,清晰的点明了.并且把情与景之间的联系紧紧的缠绕,交织在一起
了.情意融于景中,又把更深刻的情意升华了.
    《红楼梦》中倍受人们喜爱的林妹妹就生长在这块土地上,从小
就受着苏州温情的小雨的滋育,操持着吴侬软语,在青色的石板路上流
连.受着江淮文化的熏陶,是苏州的水土造就了林妹妹人物形象个性性
格的魅力.
    作者无疑是深深的喜爱林妹妹的.她来到苏州正是出于对林妹妹
的热爱.企盼在苏州寻觅出林妹妹的情节.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毕竟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
    《红楼梦》和林黛玉毕竟也是遥远的过去了;
     时代毕竟在发展,苏州也不全然是那粉墙黛瓦,小船摇曳着的石
拱桥,石狮城疃青,石板小路了.那小小的,能够张扬过去的片街被现代
化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川流不息的车流包围着.
     作者执拗,匠心独具的把文章的情节直接,迅速的切入到那片依
傍着小桥流水,依傍着粉墙黛瓦的青色石板的小路上,在天空中,在土
地上,在小雨里,在人群中寻觅着,体味着林妹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一颦一笑.
    在文章中紧接下来的"我独自撑着花伞,穿着书中描写过无数次
的青灰色的旗袍踏着细雨踩在石板路上。任自己沉醉在这烟雨中。
"作者把自己与地,与天,与人,与情溶合在一起了.
    在花蕊夫人的《梦回苏州》里,这种景与情相互的缠绕,交织贯穿
着整个文章的主线.
    无论是在寻找"琵琶伴奏女声独唱的小曲儿"的"心里一阵狂喜",
还是对"吴侬软语"的"猜测";无论是对"苏州评弹"的中肯,还是对"陈
圆圆也是苏州人呢"的联想.我们都可以深切的感觉到作者是对苏州,
对《红楼梦》,林黛玉的情与景的缠绕和交织.


    2:花蕊夫人的《梦回苏州》中对逻辑关系中矛盾的妙用.
    花蕊夫人在她的《梦回苏州》中,有这样的叙述:
    
  " 在这个下着小雨的春日的晨,我来到了苏州。青色的石板路、悦
耳的吴侬软语,一切那么陌生而又熟悉。在书中、在画上、在林妹妹
的话语里我已经游过无数次了。"
    
    "陌生而又熟悉"这是一对很大的,很明显的矛盾.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无疑是初莅苏州.她对苏州显然是陌
生的:她揣度 "琵琶伴奏女声独唱的小曲儿"和苏州评弹;对"一个年纪
很轻的女孩子。大约十五六岁的样子。穿着白地红花镶红边的锦缎旗
袍,正在怀抱琵琶半遮面的唱着。"的女孩兴致盎然;对吴侬软语的不
解;对苏州评弹种类的陌生.一切都标明作者对苏州的确是陌生.
    然而,作者又是那么的熟悉苏州,熟悉这片土地上的文化;
    一句"我独自撑着花伞,穿着书中描写过无数次的青灰色的旗袍
踏着细雨踩在石板路上。任自己沉醉在这烟雨中。"表明作者又是那么
的自信,那么的心旷神怡,心安理得.
    原来,她是"在书中、在画上、在林妹妹的话语里我已经游过无数
次了。"
    作者对苏州,"陌生而又熟悉"的这一矛盾的诠释,巧妙的将情与景
的交融,人,地,天联系在一起了,我们再品味文章的题目《梦回苏州》
时,便会恍然大悟的品味出好一个"回",好一个"梦"!    
    作者对逻辑关系中矛盾的妙用,把文章中的情谊演绎到极至,惟妙
惟肖.
    当我们再去继续的品味文章线索的发展,就会发现"回"于"梦"的
运用,演绎是那么的令人回味无穷:

  " 我心里一阵狂喜,加快步子走了进去。找了个靠窗的位子坐下来。
(我坚信这样的小曲儿一定要伴着窗外的细雨才会有味道。)点了壶
龙井,伴着龙井的清香,和窗外的细雨欣赏台上的小曲儿,我依稀看
到了宝玉正在低声吟唱着《红豆曲》 ,当然,台上的不是宝玉。而是
一个年纪很轻的女孩子。大约十五六岁的样子。穿着白地红花镶红边
的锦缎旗袍,正在怀抱琵琶半遮面的唱着。她唱的很认真,姿势也很
优美。我听不懂她唱的是什么,从我听的懂的一言半语里。“元元”?
“无三归”,来猜测应该唱的是陈圆圆吧!"
   "要是我能听的懂苏州话就好了,那么我就知道她唱的是不是这个
《圆圆曲》了。要是她用普通话唱就好了,我叹道。那么我就可以领
略一下名曲在琵琶的伴奏下的味道了。很快我就为自己的天真而哑然
失笑了。如果真的把吴侬软语该成字正腔圆的普通话,那还叫苏州评
弹吗?那她就不会这么有魅力了"

    无论是解释"苏州评弹""普通话唱"还是"如果真的把吴侬软语该
成字正腔圆的普通话,那还叫苏州评弹吗?那她就不会这么有魅力了"
的"哑然失笑",都润育着"梦"与"回"的苏州的情节,烘托渲染着作者自
己与《红楼梦》,林黛玉与苏州的情节。

    
    3:"梦"与"我"的升华.
    对《红楼梦》,对林黛玉的情节是一个境界,是一个回味,是一个
美好的梦.
    当代的人毕竟是生活在现代化的大工业,信息知识高速发展的快
节奏中.人与人,人与事业,人与家又有着新的,强烈的时代特征的内容.
    在《红楼梦》,林黛玉的时代,林黛玉所抗争的正是争取自我的价
值;当代的人也是在无情的竞争中,用许多的"遗憾"去争取自我的价值.

    然而,人在无情的竞争中还是有梦,依然需要有温情和浪漫.花蕊
夫人在她的《梦回苏州》中,在寻找对林妹妹的梦中发现和彻悟自己
的梦.

    "我走出了茶楼,穿过一条又一条的小巷子,在一个有着很旧的
大门的门前,一位穿着青色布衫的奶奶安然地坐在门口地石阶上择菜,
她在为她的孩子们准备午饭吗?一双苍老的手仔细地在碧绿的青菜中
寻找。那么的认真,见惯了箭步如飞和快餐饭盒的我被这在平常不过
的景象感动了,我已经多久没有吃过妈妈做的饭了?一年?两年?不,
都不是。是五年,五年前我离开了家乡和妈妈,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
有吃过妈妈的饭了。那碗总也吃不够的肉丝拉面……  " 
    
    
    花蕊夫人此时发现和感悟出"自己"的情节,写出了感人的高潮.
我们从中感受到远离父母和家乡在外拼搏着的现代女性的"内患".
《梦回苏州》中的"我",此时也是活生生的"我"了.恕我无暇来展开
文章中"我"的情节.
    但我要按中国古典诗词中反思的"习惯",送文章作者一句"忽见
漠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候",远在家乡的父母此时也在思念着远方
的儿女.
    我们在卷入文章中的"我"的情思时,作者并没有就此止步:

   "我眼里有些湿润了,我告诉自己那是雨水,绝对不是我的泪水。
我已经没有权利再哭泣了。为了梦想我必须付出些什么。想到这里
我已经无法再看下去了,快步的走开去。因为,我不想看见自己泪
流满面的样子。 "
   我独自一人站在巷子里,任雨水慢慢地湿润我的头发和衣裙。
就让这苏州的雨冲刷一下我这个为生活而疲于奔命的人吧。我真的
累了,累的想回家了。雨水冲刷着我的一切。愿雨水将我的虚荣心
和坚强都统统带走吧。我已经不需要他们了。我要回家去,回到那
个原本拥有我却被我无情的抛弃的家里去。那里有我年迈的妈妈和
年幼的女儿,她们才真的属于我。  " 
    
   《梦回苏州》此时,达到了意境的高潮.
   《红楼梦》中的林妹妹就是远离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到了一个
陌生的地方去开始了她的故事...
   《梦回苏州》中的"我"在体会自我之时,亦能更深刻的体会她所
爱戴着的林妹妹了... ...   
    然而,《梦回苏州》中的"我"毕竟是有现代精神风范的女性. 

   "雨渐渐的停了,一如我的心情。阳光温暖的撒在我的身上,暖
暖的。舒服极了,一点没有南国深圳的热辣。一如刚才人们的语调。
我收拾起自己的心情离开了苏州。一张北上的车票带我回家。谢谢
你,苏州。再见了可爱的小城。虽然你并不属于我。"
    
    文章以此结束的好!不虚此行.思想的升华就再于此.也给予了
文章最好的,出人意外的结局.给读者回味不尽的余地.


    结束语
    花蕊夫人的《梦回苏州》的确是篇极好的文章.更好的是文章后
部的升华. "梦"是一中品味,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对中国文化一脉相承
的汲取;自己的梦要靠自己去创造,这才是对"梦"的继承和升华.
    如果说文章的不足之处,恕我直言:
    文章中提及陈圆圆,没有做出更巧妙的回应和解释,这似乎欠妥.

    我本不想参与评论.但武当山人让我实在不好推辞.只好以小人之
心度君子之腹了.权当为任务而任务吧.不当之处还请指教.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