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asa61(淼淼秋水)
整理人: yerk(2003-08-30 21:40:01), 站内信件
|
在元剧所塑造的人物中出现了不少懦弱性格的男儿,与此同时,也塑造了许多坚强不屈的女性形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我个人认为,这恰恰体现了当时环境现实的残忍以及当时文人的对梦境的希冀。
首先,先看男人性格的懦弱化。
在好些元戏剧中的男角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男性的懦弱性。如《梧桐雨》里的李隆基,作为一国之君却连心爱的女子也保护不了,而偏只能凄楚地听着雨打梧桐无限哀伤、孤独与寂寞。同样,《汉宫秋》里的汉元帝也只能无奈地看着昭君步步远去而无能为力,也只能独居汉宫。在深秋的夜里,听着雁声,相思不已。帝王尚且如此软弱,平常的文人仕者更是如是。让我们看看《西厢记》里的张生吧,当他面对老夫人的“赖婚”时,他始而目瞪口呆,继而气急败坏,甚至还直挺挺的跪在红娘前哭丧着脸,声称要上吊自杀。还有,当他应约来赴莺莺的幽会时,莺莺忽然变卦发怒,而张生当时完全可以拿出莺莺给他的诗篇从容应付。可是,他却偏偏满面羞愧,束手无措,默默而退。还有就是《琵琶记》里的蔡伯喈在从君从父的封建纲常中无所适从,进退不决。一会是为入赘相府喜不自胜,一会是思念前妻恩义难断。这都充分表现了他的优柔寡断、委曲求全。而在《墙头马上》里的裴少俊与其妻子相比也是甚为软弱,故不能夫妻共同进退,合力同心,其软弱实在令人大失所望。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些性格形象的男性角色呢?为什么元剧作家选择了去表现帝王的软弱,仕人面对困难时的手足无措呢?而又为什么不去颂扬那金戈铁马的雄心和大展宏图的得意呢?
---------这确实是很容易解释的一种文学现象。因为文学总是反映当时的一定的社会环境与思想情绪。尤其是戏剧,更为贴近人民的生活。而元剧里所表现的这种人物性格的软弱,正是为当时的时代所特有的背景所造成。这只是当时文人心态的一种折射。只要结合时代背景便很容易理解了。
蒙古铁骑带着奴隶制时代的野蛮进入中原地区,建立了元朝。他们始终奉行民族压迫政策。蒙古人最尊贵,而汉人、蒙古人地位最为低下,饱受欺压。社会的具体制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对文人影响最大的就是对当时科举制度的取消。这就令当时的文人失去了进仕的机会。从而使得他们的社会地位急遽下降,以至于当时有“十儒九丐”的说法。于是,地位低下而不得志的书生便成了同情的对象以及他们的这种生存状态得到了反映。所以在元代的戏曲里的书生形象便表现为平庸怯弱,迂阔拘泥,多半缺乏光彩。这确实是他们当时社会状态,心理情绪的间接表现。而到了元代后期,人们对地位得不到改善的书生愈加怜惜,并加以同情与宽恕。所以,人们并不对他们的这种软弱表现出一种谴责的姿态。
再者,由于元代的那一种社会制度使得知识分子对显示产生失望,于是,由失望而是的他们产生一种怀旧的情绪与盛世难逢的感慨。于是,剧作家便借了过往的史事来抒发这种国破家亡般的感受以及个人有才难展,对个人荣辱无法逆料,对个人命运难以把握的惆怅消极的感慨感伤的心理。
在表现男角性格懦弱的同时,元剧作家又塑造了一系列坚强刚烈的女子形象。
〈窦娥冤〉里的窦娥是坚强的。她看起来虽然柔弱,弱得象一棵枯黄的小苗。但是,她看起来又是多么的坚强。她不屈地同恶势力和不平的世道斗争,她象是一团腾跳着燃烧的烈火。她怀疑天理的存在,反抗着人间的不公,至死亦如此,她死前发下三个奇异的誓愿,成就了最后不屈的神话。她的这种坚强与刚烈是热血男儿也不及的。
〈墙头马上〉的李千金也是坚强的,为了追求爱情与幸福,她处处采取主动的态度。主动约裴少俊跳墙约会。为了爱情,她什么都不怕,什么也敢做。于是,她在裴家躲藏了七年生下一男一女。但终于被裴尚书发现。她极力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反驳裴尚书的辱骂。使得李千金不得不饮恨回家,但她始终没有屈服。
〈救风尘〉中的赵盼儿是坚强的,她不顾一切的勇敢救了宋引章。〈汉宫秋〉里的王昭君也是坚强的,到匈奴交界处举酒向南祭奠,然后毅然举身跳江而死,都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元曲中还有很多很多类似的女性。
元戏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种类型的女性形象呢?
首先,因为元代社会相对开放。蒙古族对女子的约束远不如汉民族厉害。故使得那时候的女子可以有一种比较开放的思想、行为与勇气。她们会大胆地去追求她们的爱情与幸福。于是,在现实的生活中便有了创作的原型。
第二,是因为文人地位的低下,是的他们深入底层生活,并有更多的机会流连风月场所。因此,他们能深入社会,并更多机会的接触社会,并对这些底层的妇女生存状态以及命运产生一种深切的关注。因此,在戏剧中便出现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比之以往都多。
第三,有意地塑造塑造他们的坚强,是因为他们身上寄寓了文人美好的愿望与追求。写它们努力追求爱情,努力反封建,努力为争取婚姻自由而进行斗争。这种有意识地写与现实对立的理想。实质上是从现实出发,对现实的否定。借此来表达剧作家们对坚强的追求和反抗的行为的赞同与颂扬。从而也希望可以激发人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斗争。并且把这种坚强赋予于女性身上,并写到这些文人会得到女性的救助。其实是暗中的反映了这些作家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而逃脱困境的心态。而某些团圆的结局也反映了他们希望理想实现的美好愿望。
第四,用女性来写坚强,可以收到更强烈的艺术效果。因为女性一般认为是弱小的,这种弱小的善良的平凡的人都遭到如此不堪的压迫。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艺术、心理反差,从而在人们的心中引起更为强大的同情、愤怒、震撼或者其他感觉。因此,相比之下,更能感染读者,唤起人们反抗。
----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
|